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代等級制度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代等級制度十分森嚴,清代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等級又是區分的?

清代的皇族成員封爵制度在繼承了明代的制度基礎上還進行了改革,在清代皇族內部就已經出現了等級分化,清代按照血緣關係對皇族成員內部進行了二次劃分。

清代以清太祖努爾哈赤老爹塔克世爲界限,塔克世這一系都屬於皇室嫡系子孫,塔克世平輩以及之前輩分的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就屬於皇室旁支了。清代也特意在衣着裝飾上加以區分皇室嫡系和皇室旁支,皇室嫡系被稱爲宗室,皇室旁系被稱爲覺羅,而二者差別就在於日常穿着上,宗室腰間可以繫上黃帶子,因此俗稱宗室爲黃帶子,而覺羅腰間繫紅帶子,因此俗稱紅帶子。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提起宗室和覺羅,就順便說一說覺羅的含義,覺羅在滿語中原本屬於“遠方”的意思,後來引申爲“遠支”,其意義就是屬於遠支宗親的意思。

而有趣的是清代皇室的姓氏愛新覺羅氏,實際上就是滿族愛心部遠支宗親的意思,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就屬於愛新部的遠支宗親,後來覺昌安的兒子也就是努爾哈赤老爹塔克世爭奪到了建州女真左衛指揮的職位,才使得覺昌安這一系愛新部的遠支家族強盛起來。

到了皇太極時期,皇太極推行漢化,他就效仿漢族的皇姓制度,把自己的部族結合支系就變成了愛新覺羅姓氏。

因此清代皇族分爲近支宗室和遠支覺羅,差別在於腰間的紅黃帶子,除了紅黃帶子的差別之外,近支和遠支在家譜中都是分開的,清代的皇室家譜也叫《玉牒》,在《玉牒》中分爲帝系、宗室和覺羅三譜,皇帝一系的子孫單獨記載,其餘近支宗室算一系,遠支覺羅單列一系。

除了黃帶子和紅帶子差別之外,愛新覺羅皇族將革除皇族身份的人俗稱爲紫帶子,其實紫帶子算是對皇族的監管和懲罰,黃帶子的近支宗室犯了法或者犯了錯,會被降級爲紅帶子的遠支覺羅,那紅帶子的遠支覺羅犯了法或者犯了錯呢?那麼他們就會被降級爲紫帶子身份,所以說紫帶子並不算是身份差別,而算是一種對皇族的監管和懲罰。

即便是犯了錯被革除皇族身份,也要在《玉牒》中有記錄,紫帶子就是爲了給這些被革除皇族身份的皇族成員有一個身份記錄,這就是因爲愛新覺羅祖先有規定,愛新覺羅氏同姓不得通婚,所以雖然被革除了身份,但是其人還是愛新覺羅血統,因此要記錄在《玉牒》之上,並且特意標記是爲何事革除皇族身份,就防止將來同姓通婚。

當然,可不僅僅只是一根紅黃帶子和《玉牒》中記錄不同而已。更主要的差別在於近支宗室和遠支覺羅在日後爵位待遇上都是完全不同。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第2張

爵位待遇上主要以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爲差別,入八分的爵位主要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的爵位主要是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二三等鎮國將軍、一二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以及奉恩將軍,這些都是清代皇族的封爵。

這些爵位以入八分公和不入八分公爲界限,清代的所謂八分其實是指的八種待遇。即朱輪、紫繮、寶石頂、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和門釘這八種待遇。

朱輪和紫繮也就是馬車的輪子是硃紅色,騎馬的繮繩是紫色;寶石頂就是指的官帽上鑲嵌的飾品,不入八分和一二品官員都是珊瑚頂,只有入八分爵位的才能佩戴更高一級的寶石頂;清代的官帽後面帶有花翎,一般官員是沒資格佩戴,只有在京的高官重臣受皇帝恩賜才能帶單眼花翎,而不入八分的爵位通常都是佩戴單眼花翎,入八分的爵位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這一級是佩戴雙眼花翎,而貝子爵位網上都是佩戴三眼花翎;牛角燈是晚上照明的射燈;茶搭子是保存熱水用的保溫墊;馬坐褥就是騎的馬鞍轡下墊的一層褥子;門釘則是指大門上的門釘,親王家門釘數量是九行七列七九六十三之數,郡王爵位到奉恩輔國公這一級別府上門釘數量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顆門釘,不入八分公爵府上門釘都是五行九列五九四十五顆門釘。

除了這些入八分爵位的人還必須在朝廷擔任差事,不能離京,隨時面見皇帝,並且在出席一些國家大型的典禮活動時,這些入八分爵位的人都是要跟着皇帝后面出席的,而不入八分爵位的人是不需要在朝廷擔任差事,可以隨意離京,也不需要經常面見皇帝,在出席國家大型活動典禮時,更不能跟隨在皇帝后面,而是要跟隨在本旗旗主後面。

這也就是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的差別,從這也能看出來,入八分爵位都衣食住行全面待遇都要比不入八分更高一級,那也就能瞭解肯定入八分的爵位都是賜封給皇室近支宗親了,而不如八分的爵位那肯定都是遠支覺羅的了。

事實也是如此,在清代歷史上絕大多數遠支覺羅的爵位都是不入八分的爵位,有極少數能混到奉恩鎮國公或者奉恩輔國公就很厲害了,那還是在有戰功的前提下才能獲得,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遠支覺羅能混到最低爵位的奉恩將軍就很不錯了,幾乎都算是閒散宗室。

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只是在排面和地位上顯示出不同,到了具體的經濟上面那這些皇族的經濟收入就更是相差很大了。

和碩親王是所有皇族爵位中待遇最高的,先以收入來說,和碩親王每年的俸銀是1萬兩白銀,祿米是1萬斛,除此之外朝廷還允許每位和碩親王報請一個親王世子,也就是在親王的兒子中選一個將來做繼承人,親王世子每年俸銀是6000兩,祿米是6000斛。

也就是說一個親王有個兒子的話,爺倆每年收入就是1.6萬兩白銀和1.6萬斛祿米,這可是非常豐厚的收入。按照晚清的稅收和人口計算,晚清時期的人均收入大概在6兩銀子左右,這還得說是比較富足的家庭能達到這種收入,實際貧民年均收入很可能不超過2兩銀子,這樣對比一下親王年收入就能瞭解這一個爵位收入有多麼富了。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第3張

比親王低一級的爵位就是郡王,每年俸銀是5000兩,祿米5000斛,郡王也被朝廷特許一位兒子出來食俸祿,稱作郡王長子,而郡王長子每年俸銀是3000兩,祿米3000斛。

郡王之下是多羅貝勒,每年俸銀是2500兩,祿米是2500斛,從貝勒這裏開始他們的兒子就沒有資格食朝廷俸祿了,因此子嗣也就沒有待遇。

貝勒之下是固山貝子,每年的俸銀是1300兩,祿米是1300斛。在這裏說一下基本皇帝的兒子最次也能獲封貝子爵位,近支宗室中血緣與皇帝稍遠一些,比如是皇帝的堂兄弟或者堂侄子這類的宗親都是封奉恩鎮國公或奉恩輔國公這類爵位,當然這只是在康熙的清初時期,清代到了乾隆之後,也就是中後期,基本皇帝的兒子封爵都是從郡王起步,而皇帝的堂兄弟或堂侄子這些血緣稍遠點的親戚都是從貝子起步了。

比貝子低一級的就是奉恩鎮國公和奉恩輔國公,奉恩鎮國公的年收入等同於外姓大臣一等公爵位的收入,都是每年700兩俸銀,700斛祿米。奉恩輔國公的年收入大致等同於外姓大臣一等伯爵的年收入,每年是500兩俸銀,500斛祿米。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收入與奉恩的爵位是相同的,所差者不過是入與不入八分的待遇。

公爵以上爵位都屬於超品級的爵位,他們的朝服都是蟒補服,從公爵以下鎮國將軍相當於正一品武官,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這些爵位的人都是穿着對應品級武官補服。收入也都和這些官級差不多,比同級外姓官員略高一些,最低級的奉恩將軍每年俸銀110兩,祿米110斛,可以看出清代皇族爵位中經濟收入差距有多大,不過即便是最低級的奉恩將軍也比普通百姓年收入多得多,可見在封建社會,皇族纔是最大的資本控制者。

在清初時期,沒有任何封爵的閒散宗室是沒有經濟收入的,清代的爵位通常都是嫡系繼承,隨着清代入關後,皇室成員繁衍越來越多,因此到了清代中期也就是在乾隆中後期很多庶系旁支皇族成員都沒有爵位與平民無異,甚至他們還依仗着皇族身份賴於從事生產工作,生活過得更加艱難,有的甚至還不如普通的平民百姓。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第4張

乾隆是個好面子的皇帝,他怕這些庶系旁支的皇室成員窮困潦倒丟了皇家的顏面,所以乾隆規定沒有爵位和職位的黃帶子稱爲閒散宗室,沒有爵位和職位的紅帶子稱爲閒散覺羅,讓這些無業遊民的皇親們可以穿着從四品官員的頂戴與朝服,但這不代表着讓他們享受從四品官員的待遇。

乾隆規定給這些閒散宗室每年發一筆“低保”,黃帶子閒散宗室每年發放36兩銀子42斛米,紅帶子閒散覺羅每年24兩白銀21斛米,這在當時也叫作養贍銀。

其實閒散宗室的收入真的可以算作是“低保”了,根據記載統計,晚清時期京城五口之家一年開銷大概是30兩銀子左右,按照乾隆制定的養贍銀,這筆錢在當時還真算是“低保”了,讓這些閒散宗室、閒散覺羅都不敢多生孩子。

當然這是京城的消費水平,這些閒散宗室和閒散覺羅是可以隨意定居在外地,如果他們搬離京城,那以這筆養贍銀來說還是可以在其他地方過上富足生活。不過,到了晚清時期,由於清政府各種割地賠款,國家財政十分吃緊,因此這筆養贍銀經常出現拖欠,這也使得依靠這筆養贍銀養家餬口的閒散宗室和閒散覺羅生活極爲窘迫。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第5張

閒散宗室和閒散覺羅這些皇家的窮親戚難,其實想獲得封爵也挺難,清代的封爵獲得途經通常分爲功封、襲封、恩封、襲封四種形式。

功封是指在立有軍功的情況下,皇室宗親可以獲得封爵,這主要集中在清初開國時期需要武力平定天下獲取軍功,憑藉軍功可以獲封爵位。

襲封就是指的兒子承襲父親的爵位,不過清代的爵位都是世襲遞降,也就是說每傳承一代人就需要降一級承襲爵位,比如老爹是親王,那將來他兒子就得繼承郡王爵位。但是世襲遞降到一定級別後就不會再降了,而是可以永遠傳承下去。

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這樣就都不會再繼續遞降了。

但也並不是所有爵位都是世襲遞降,清代有十二家世襲罔替的爵位,世襲罔替就是指不需要降級承襲爵位,清代共有十二家世襲罔替的王爵,民間稱之爲鐵帽子王。這十二家鐵帽子王中有八家都是清初時期靠軍功而獲得封爵,可見軍功在清代的重要性。

恩封是指的皇帝直接賜予的爵位,就是皇帝喜歡你,沒理由,就想封你一個爵位。當然了,能獲得恩封的人都是皇帝的血緣近親,比如皇帝的叔伯兄弟,而且恩封的爵位起點都很高,幾乎都是從貝子或者貝勒起步。

清代十二家鐵帽子王中,有四家鐵帽子王也就是怡親王、慶親王、醇親王、恭親王都是皇帝恩封而來。就像康熙第十三子胤祥一樣,他在康熙時期沒有封爵,由於深得哥哥雍正喜愛和信任,因此雍正繼位後直接被封爲怡親王,在死後更是獲得世襲罔替待遇,這就是典型的恩封。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第6張

考封其實是獲得封爵途徑中比較有難度的了,考封是指皇室內部舉行爵位考試,也可以算作是皇族內部的科舉制度。分別考查皇室宗親的翻譯也就是滿漢文水平、騎馬射箭和步行射箭這三類。考試製度非常嚴格。

清代的繼承爵位規則是隻有一個嫡子可以繼承爵位,但是很多皇族都娶了不少小妾,生了不少兒子,那其他兒子怎麼辦呢?那就只有走考封這條路了。

考封也並不是隨便封爵的,它是有一定的基準值,比如親王嫡福晉所生的幼子,按照規矩他應該受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但是他想封這個爵位,必須三項考試全考優才能順利獲封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如果兩優一平,就降一等承襲爵位;如果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就降二等承襲爵位;如果是一優一平一劣,這就降三等承襲爵位;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着要封爵了,直接停封了,變成閒散宗室了。

如果老爹是最末等的奉恩將軍,那他除了繼承爵位的兒子之外,其餘的兒子去參加考試的話基準值就是雲騎尉了,而且不管考得如何,只要不是最差,就基本能獲封小爵位雲騎尉。

在清代雲騎尉這個爵位通常都是冊封給因公殉職烈士子女的爵位,每年年收入大概在85兩銀子左右,相當於正五品官的俸祿。

在考封制度之下,清代很多皇室成員都考到四五十歲沒考上還在繼續努力獲得考封,所以考封是一種激勵皇室成員的制度。

清朝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嫡系和旁支又是怎麼區分的 第7張

這就是清代皇族等級劃分以及爵位制度,其實相比較而言,清代對於皇族的限制以及對於皇族的爵位制度劃分比明代和之前的其他朝代都更加合理得多。

尤其是爵位傳承需要世襲遞降還有考封制度,有效的遏制了皇室成員成爲國家財政負擔累贅。在這兩種制度之下,清代皇室成員中有爵位的人比例被壓縮到了6.3%,其中不入八分爵位的人佔比達到了75%,清代皇室成員有93.7%的人都是沒有封爵。

因此這麼來看,清代的皇族等級劃分和爵位制度還是非常合理,算是歷代封建王朝中比較合理的朝代,能有效遏制皇族成員成爲國家財政負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