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二戰日軍戰俘的高死亡率之謎:日軍蔑視投降者

二戰日軍戰俘的高死亡率之謎:日軍蔑視投降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盟軍在德國納粹集中營裏的死亡率爲4%,而在日本的“奉天俘虜收容所”,死亡率高達27%。

二戰時期,慘死於日軍屠刀下的俘虜數不勝數。從中國的南京大屠殺,到菲律賓的“死亡行軍”,每一次駭人聽聞的殘酷事件背後,都站着日本士兵揮舞屠刀的身影。據我們所知,盟軍在德國納粹集中營裏的死亡率爲4%,而在日本的“奉天俘虜收容所”,死亡率高達27%。日本士兵對待俘虜的殘忍已經是出了大名,他們的野蠻行爲給世人一種文明在倒退的錯覺,彷彿人類又回到了原始部落仇殺的時代。

在遙遠的古代,男人被稱作俘虜,女人和金銀財寶被統稱爲“戰利品”,那個時期,大規模殘殺俘虜是很普遍的。後來,人們發現俘虜是很好的勞動力,就把他們用作奴隸。再後來,俘虜地位進一步提高,成爲戰場談判的砝碼———用來要挾敵人,或者交換己方戰俘。即使如此,交戰雙方在怎樣對待俘虜的問題上,始終沒有通行的法則可以遵守。1863年的時候,由瑞士公民J·H·迪南發起的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1880年改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日內瓦誕生了。在日內瓦公約基礎上,又經過幾次修訂,形成了關於對待戰俘、敵方平民、傷者的一系列公約。按照日內瓦公約的規定,戰俘理應享受到諸多優惠待遇,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這是比較困難的。最大的障礙來自於自方士兵的仇恨心理,難免會做出侮辱俘虜的行爲;其次是戰場環境物質匱乏,想要保證俘虜們的物質供給,對軍隊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支出。所以,自日內瓦公約誕生以來,違反公約的事情時有發生。不過,像日軍那樣虐待甚至殘殺俘虜的惡劣行爲,已經超出了簡單意義上的報復,有着更爲複雜和深刻的心理原因。

二戰日軍戰俘的高死亡率之謎:日軍蔑視投降者

  武士道精神使日本軍隊蔑視投降行爲

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一直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道精神強調忠誠、勇敢,把它極端化理解,就是要不怕死,甚至把死在戰場看作一種榮譽,一種莫大的享受。日本明治時期頒佈的《軍人敕諭》裏明確寫道:“朕以汝等爲股肱,汝等以朕爲首腦……獲得此等榮譽重於泰山,肉身之死則輕於鴻毛……”日本新兵的精神訓練被看作和肉體訓練一樣重要。《軍人敕諭》被無數次地向他們宣讀,他們還經常性地半夜裏被從牀上叫起來,走到神社去。此外,他們還一再地被灌輸那些從武士時代傳下來的各種教條,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要戰鬥到死,或者要以自殺來避免被俘,當然,在說教的同時,軍官們還會舉出一些“光輝榜樣”。久賀伸郎就是一例。這人在入伍前是一位中學教師,在1932年的上海戰役(一·二八事變)中,一位中國士兵發現他失去了知覺。陰差陽錯的是,這位士兵竟然是以前在日本久賀伸郎教過的學生,於是把久賀伸郎揹回了中國的陣地,並且悉心照料他。日本人康復以後,中國方面釋放了他並允許他回到自己的部隊。由於當過戰俘,久賀知道自己將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他感到十分恥辱,於是就回到了當初被俘的地方,切腹自殺。

由於不允許自己的士兵投降,同理可證,在對待敵人的俘虜時,日本軍人就會帶着一種極大的蔑視情緒。他們認爲投降的人都是膽小鬼,不配做一名戰士,應該殺掉。

  日本士兵的壓抑心理超過了一般軍隊的水平

在日本軍隊中,等級森嚴自不必說,更重要的它是一支充滿暴力和苛刻規章的軍隊。

在日軍用語中,暴力被稱爲“個人制裁”,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打耳光———用的不是手掌,而是拳頭。打的一方先彎下腰,儘可能將手伸到身後,運好內功以後打出去,被打者大多立刻倒地,然而,他必須立即站起來做好接受下一個耳光的準備。打耳光不單用拳頭,也有用拖鞋打的,還有強迫戰友之間相互對打的方法。如果因爲對方是戰友而手軟的話,下士官就會給你示範一下什麼才叫“耳光”,這種時候,兩個士兵就要遭受更嚴重的傷害。

除去直接性的暴力之外,間接暴力還有很多。比如說,認爲你槍支沒管好,就讓你以舉槍劈刺的姿勢,將重約4公斤的步槍端上幾十分鐘;認爲你鞋不乾淨,要麼讓你添鞋底,要麼讓你口銜鞋帶,將鞋掛在嘴兩邊,匍匐着在各班爬一遍。

二戰日軍戰俘的高死亡率之謎:日軍蔑視投降者 第2張

日本兵營常常因爲士兵犯了一點小錯,變成一座充斥着叫罵、毆打之聲,毫無反抗的奴隸東奔西竄的地獄。

另外,日本軍隊也是一支充斥着形式主義的軍隊。形式主義意味着權威主義,軍銜只高一級,便可形成君臨下級的絕對權威。上級發火的時候,不需要太過明確的理由,就可對部下拳腳相加;上級的訓示,無論多麼無聊,下級都必須精神飽滿地傾聽;上級開的玩笑,哪怕多麼無趣,都必須咧嘴大笑。

這樣一支奇怪的軍隊,培育出來的是一羣心理嚴重壓抑的士兵。由於處在軍隊的最底層,士兵眼前惟一可以宣泄的對象,就只有俘虜了。當士兵們像上級虐待自己一樣地虐待俘虜之後,有的擔心事情敗露,索性把俘虜殺了滅口。

日軍的給養往往連自己都喂不飽,更不會去考慮俘虜的死活

日本陸軍《作戰要務令》總綱第8條這樣寫道:“……不應經常期望物質器材的充實、供應渠道的順暢。因此,軍隊要堅忍不拔,善於經受環境的艱苦與物質的匱乏……”二戰時期,供應困難自始至終都是困擾日軍的根本性問題。造成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看,是日本在中國以及西太平洋的廣大地區部署了大規模的兵力,超過了自身的供給能力。根本上,是因爲日本的運輸、生產系統根本不具備供給一支如此龐大軍隊的實力。畢竟日本就那麼大一點,本身資源又極爲缺乏。日軍在進攻時有一條基本方針是“向敵人要糧”,在防守與駐紮時多要求部隊“自己養活自己”,這種情況以派遣到中國作戰的陸軍最爲明顯,這也是造成日軍到處搶劫的一個主要原因———沒有糧食吃,就進村去搶;沒有燃料,就砍老百姓的門板和柱子作燃料。這樣困頓的軍隊,俘虜無疑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運氣好的日軍俘虜,還能在戰俘營裏吃點紅薯野菜,運氣不好的那些,直接就在被俘之後明令屠殺了。而上級給士兵屠殺俘虜的命令也是相當可笑的,對美國人,他們會說,“這些都是白種人,所以該殺”;對東南亞人,他們說,“他們都是劣等人,必須殺掉”;對東亞人,他們說,“這些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叛徒,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