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李斯提議的郡縣制給秦朝埋下了哪些隱患?

李斯提議的郡縣制給秦朝埋下了哪些隱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的一生總是有功有過,但李斯一生功過的反差太大了,而且影響力太大了,直接關係中國的歷史進程。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成就是一個時代的成就,他的過失是一個時代的過失。

李斯的一生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他在被囚後寫給秦二世的信中自己作了總結,計有七條:第一條罪(功以“罪”說)是,我擔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經三十多年了。我來秦國時秦國領土還很狹小。

李斯提議的郡縣制給秦朝埋下了哪些隱患?

蒙恬

先王的時候,秦國的土地不過千里,士兵不過幾十萬。我用盡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謹慎地執行法令,暗中派遣謀臣,資助他們金銀珠寶,讓他們到各國遊說。又在國內準備兵力,整頓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戰的人爲官,提高功臣的社會地位,給他們很高的爵位和俸祿,終於威脅韓國,削弱魏國,擊敗了燕國、趙國,削平了齊國、楚國,最後兼併六國,俘獲了他們的國王,擁立秦王爲天子。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臣爲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民數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遊說諸侯;陰修甲兵,飾政教,官鬥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爲天子。罪一矣。)

秦國的疆域並不是不廣闊,還要在北方驅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顯示秦國的強大。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

尊重大臣,提高他們的爵位,用以鞏固他們同秦政權的親密關係。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 建立國家,修建宗廟,以顯示主上的賢明。這是我的第四條罪狀。(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標誌,統一度量衡和文字,頒佈天下,以樹立秦朝的威名。這是我的第五條罪狀。(更克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

修築馳道,興建遊觀之所,以顯示主上志滿意得。這是我的第六條罪狀。(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 減輕刑罰,減少稅收,以滿足皇上贏得民衆的心願,使萬民百姓都擁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記皇帝的恩德。這是我的第七條罪狀。(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衆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李斯上書的“罪”實爲功。功還可以再加一條,寫有名篇《諫逐客令》,主張人才流動。這是中國人最早的開放意識的體現。 可惜,書上訴後,趙高使吏“棄去不奏”,說“囚安得上書”,即趙高派人把李斯的信扔掉了不上奏,還說什麼一個囚犯怎麼有資格上書皇帝呢?李斯最終被五刑,腰斬咸陽。夷三族。

李斯的最大過錯是被動參與了胡亥、趙高的篡奪國家最高權力的活動。秦始皇在出遊中於沙丘病重,令趙高寫信給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趙高密而不發,秦始皇就死了。趙高與胡亥密謀篡權,但沒有丞相李斯的配合是不能成功的。

趙高找來李斯,說:“今秦始皇已經死了,死之前留下給長子扶蘇的信,要他回來奔喪並立他爲繼承人。但是信還沒有發出。現在並沒有人知道皇上死的事,皇上留下來的書信、兵符、印章都在胡亥那裏。決定誰當太子,就決定在你及我趙高之口。你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爲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之者。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及高之口耳。事將如何?)李斯說:“安得有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從這句話看,李斯開始是反對趙高夥同胡亥篡位陰謀活動的,將趙高的話視爲“亡國之言”,認爲這種事不是下面大臣所能議論的,而是由皇帝確定的,也就是認爲應該長子扶蘇接位。

趙高接着說:“你自己好好考慮,與蒙恬相比,你的能量怎麼樣?與蒙恬相比,你的功勞怎麼樣?與蒙恬相比,你的謀略遠見怎麼樣?與蒙恬相比,你的得天下民心怎麼樣?蒙恬是長子扶蘇的舊臣,與扶蘇的親近,你與蒙恬比又怎麼樣?”(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李斯說:“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趙高說:“長子扶蘇即位後必用蒙恬爲相,而你最終將失侯回到鄉里。這是很明顯不過的事了。”(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爲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

趙高抓住了李斯保全爵位的私心,終於使李斯就範。 是國家爲大,還是一己爵位爲大,李斯作了錯誤的選擇。其結果不僅國亡,而且己亡。 李斯的第二個過錯,力主輿論一律,造成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行爲。

在《秦始皇本紀》中載:“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始於李斯的這一席話。豈止影響秦朝,而且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代的帝王,總是用一種思想統治全國,而不能存在第二種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空氣從此不復存在,乃至發展到明清,大興文字獄,壓抑不同意見。由於思想沉悶,國家失去生機,在明中後期以後,中國就落後於世界的發展。

第三個過錯,行所謂“督責之術”。也就是用嚴刑峻法對待國人。秦二世當權,民怨沸騰,李斯兒子李由的治所三川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秦二世簡直沒有辦法,李斯提議:“只有五丈之高的城沒有人敢上,但百仞之高的泰山卻有跛足的羊牧其上,什麼原因,就是因爲它們的陡峭程度不一樣。”(城高五丈,而樓季不輕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羊牧其上。夫樓季也而難五丈之限,豈跛頭羊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塹之勢異也。)這是爲嚴刑峻法設喻。然後李斯又說:“聖明的君主爲什麼能獨霸天下,獨享其利,就是靠獨斷和從嚴執法,所以天下才不敢犯法,從而長治久安。”(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此術,秦二世聽了十分高興。

執行的結果是,“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 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長治久安?李斯的認識實在粗淺,沒有能越出舊時法家的思維,或者說把法家的思維僵化了。 這裏有必要說一下孔子。在各個國家都在尋求使本國變得強盛的方法時候,也就是都在重視法家的時候,孔子卻把視野放在了另一面,一個國家強大以後,如何治理這個國家,這就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和“禮”,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等級社會,要求統治者做到“爲政以德”,“仁者愛人”。

李斯提議的郡縣制給秦朝埋下了哪些隱患? 第2張

胡亥

但是當時的儒家學說並不受各國統治者的歡迎,孔子也成爲不受歡迎的人,連他自己也嘆息“匪兕匪虎,率彼曠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上奔波不停,無人理睬自己的學說。就是這樣的學說,後爲漢武帝所接受,成爲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漢朝當然也因這個學說而得到鞏固。

李斯對儒家學說是斷然否定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積極參與者。 所以,在思想領域也決定了秦朝是不得持久的。 第四個過錯,由於李斯的提議,秦朝過早地在全境實施郡縣制,成爲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郡縣制的推行,這在好多人看來是秦始皇的政績,因爲“百代都行秦政制”,其實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是停留在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條件並不成熟。由於不實行分封制,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子女及所有功臣都沒有分封,在秦朝中央政權受到打擊的時候,沒有諸侯王國作羽翼,應對動亂,國家很快滅亡。

由於沒有分封制,使得趙高胡亥的篡位一步成功,順利得手,而且使得胡亥一下子殺去了自己二十多個兄弟姐妹,殺去了爲秦統一六國立了大功的重要功臣。秦朝,實在是被秦自己滅掉的。

劉邦建立漢政權接受了秦朝的教訓,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就不斷的封王,以此爲誘餌,吸引更多的人蔘加他的起義軍,如韓信、彭越、黥布等,寧可以後再一個個鎮壓下去,“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劉姓而王,又不太平,後有七國之亂。是漢武帝解決了封國問題。前後經過一百多年時間,郡縣制才得以在中國推行。

李斯只看到分封制可能導致諸侯國之間戰爭的一面,但沒有考慮到沒有分封制會使秦政權很快被推翻的另一面。在先王的成熟經驗與后王的非成熟經驗之間應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再大的權威,再高的威信,都得承認這一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