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嫡長子繼承製起源於何時?爲何能持續兩千年之久

嫡長子繼承製起源於何時?爲何能持續兩千年之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嫡長子繼承製是維繫宗法制的一項最基本的原則,嫡長子也必須是嫡妻所生的長子。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西周以後的歷朝歷代王位相傳,一般都是父亡子繼,且至清以前都秉承着嫡長子繼位的傳統禮制,清朝有點特殊,因爲他還保持着漁獵部落聯盟的習俗,唯賢是舉,八旗共同推戴,所以清朝帝王基本沒有把嫡長子看得很重(唯康熙除外),而是在諸子當中挑選一名威望足以震懾諸部王公大臣,能力足以兼控滿漢的天下賢主。

爲何嫡長子繼位會在西周至明朝延綿兩千年之久呢?當然,並不是說當中歷代不存在其他繼位方式,而是歷代帝王和朝臣們率先考慮的,必定是西周所開創的嫡庶有別,長幼有序,每次打破這樣的陳規老皇曆,必定會引起腥風血雨,朝局動盪,甚至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像秦始皇幼子胡亥殺兄篡位,漢武帝時戾太子的巫蠱之亂,隋文帝廢太子楊勇,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靖難之變等等。

那西周爲何會開創嫡長子繼位的禮制呢?這個制度對王位相傳起到了一個怎樣的作用呢?話說西周以前的歷代,商朝的王位繼承製是“兄終弟及”與“父亡子繼”相結合下來的,也就是說哥哥死後,弟弟繼位,等兄弟之列完事了,王位又傳承給大侄子開始在下一輩相傳。這個傳法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商湯開國之後,他的長子太丁還在儲君任上就早逝了,太丁之子太甲年紀還小,商湯並沒有像朱元璋那樣直接將王位傳給了太孫,而是將王位交給了次子外丙,外丙死後又由三弟仲壬繼位,仲壬之後才輪到故太子太丁之子太甲重拾王位,復歸嫡系正統。

嫡長子繼承製起源於何時?爲何能持續兩千年之久

從這段歷史實踐來看,這個制度似乎挺不錯的,像北宋開國的時候,趙家班爲了不使皇權旁落到異姓手中,就採取了殷商的傳位之法,太祖傳於弟太宗,太宗再傳於弟魏王趙廷美,廷美繼位後當再傳於太祖長子趙德昭。當然,歷史並沒有按這個完美次序發展下去,或許這個次序本身就是“燭光斧影”下的一個天大謊言。

太宗之後的合法繼承人廷美、德昭都相繼暴斃,連太宗趙光義自己的長子趙元佐都在懸案之中瘋魔成狂了。而皇統迴歸太祖一脈,竟是九世之後的高宗趙構無子無奈之下,才把王位交還給了太祖子孫孝宗趙眘,着實辛苦萬分啊!

那麼我們再回到商周時期,商朝開國之時,由於原定儲君發生變故,不得已兄終弟及,弟再傳侄,只要一家子講親情有良知,就不怕皇位亂了套,但問題就來了!商朝開國時完美的兄弟相傳、叔侄相授,真源自於親情與道德的力量嗎?看官們,如果你們真的相信如此,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在商湯到太甲期間,我們熟知商朝歷史的人,可千萬不要忘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商朝的守護神——開國元勳伊尹。

伊尹是連狂傲無比的夏桀都三番五次屈身請教,和萬分敬重的奇人,他爲商朝奪取夏朝天下,可謂功蓋寰宇,無人可及,商朝上至開國天王成湯,下至庶民百姓,沒有一個不對這個“糟老頭”又敬又怕的。所以商湯死後,伊尹按照先王的遺詔,爲嗣君進行攝政和監國,不管是老二外丙,還是老三仲壬,更別提乳臭未乾的太甲,哪有不畏懼他的道理。

伊尹身體也是相當的健壯,相傳足足活了一百歲,輔佐了四代君王,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作爲三朝的託孤大臣,他可謂盡心盡力,太孫太甲即位的時候,可能由於從小失去了父親,再加上前面兩個叔叔的放任,養成了驕奢淫逸的惡習,也是伊尹嚴厲地管束和勸誡才使這個紈絝子弟走上了正途。後世也有說伊尹廢太甲自立爲王,後被太甲逐殺,這種說法實不可信,因爲伊尹之子伊陟還做過太甲之孫太戊的輔臣首相呢!

正因爲有了神人伊尹的加持,商朝的“兄終弟及”和“叔侄相授”才得以瀟灑走一回。可後來在沒有伊尹的情況下,商朝竟釀成了著名“九世之亂”,哥哥把王位傳給弟弟,按理來講弟弟應該把王位還給大侄子,可弟弟的兒子到老爸交班的時候就不幹了,堂兄弟間大打出手,拼得你死我亡,一連九代王位都沾滿了腦漿和鮮血,很顯然這種傳位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並沒有考慮將皇位傳給次子或燕王朱棣等人,而是直接就傳給了太孫朱允炆,雖然最終也沒有替孫子保住皇權帝位,但明成祖朱棣卻爲奪嫡篡位倍受後世詬病。

而西周之所以將嫡傳作爲正統,也並不是天然已有的,而是汲取了殷商的慘烈教訓之後,做出對當時來講合乎時宜的正確選擇,避免了無數的宮廷激變,穩定了龍椅上的王權和天下的安寧。像周朝的攜王並立,王子頹、子帶、子朝之亂等等,一系列挑戰嫡長之位的宮變兵亂,最終無不被嫡傳正統破滅摧毀。嫡傳之法在周朝以及後世諸朝確確實實起到了相當大的積極正面作用。

嫡長子繼承製起源於何時?爲何能持續兩千年之久 第2張

事實上商朝的兄終弟及在夏朝時早已有之,史書上記載,夏王泄恨太子孔甲無能,於是傳位於弟夏王扃,夏王扃又傳子廑,夏王廑才還位給夏王泄之子孔甲。當然這個史實也很有可能是,弟弟姒扃謀奪了哥哥姒泄的王位,然後名正言順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姒廑,可隱忍已久的堂哥,也就是姒泄的兒子姒孔甲將懦弱的堂弟姒廑殺死,從而恢復了本該早從他父親姒泄手中傳承的夏王之位。商周之事尚多需考證,因而夏史更爲飄忽,不足爲論。

至於夏之前三皇五帝的舉賢禪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有人說五帝在史記中各自在位時間太長,恐每一帝實際上都是一個所謂朝代或部落聯盟的稱號,並非指一人耳。也有人說五帝相傳,名爲禪讓,實際上都沒越出五服之內,禪讓之名徒有虛名罷了。

而周朝在“殷鑑不遠”之後,真正實行嫡傳之法,也應該在西周建立前的文王時代,文王的父親季歷就是太王的幼子,而非嫡長子。文王姬昌像他父親一樣被殷商朝廷長期拘禁,所幸的是他吸取了他父親桀驁被殺的慘痛教訓,成爲一個比後世隱忍教父越王勾踐還要厲害的狠人,不但向殘暴無比的商紂王低頭認罪,還主動將自己的嫡長子姬伯邑考奉送給商朝作爲祭祀的肉餅,同時又把大片周國土地獻給紂王,才得以在七年之後獲釋回國,從而開創了八百年的宗周天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