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風靡宋朝的蹴鞠文化,揭祕其起源與發展

風靡宋朝的蹴鞠文化,揭祕其起源與發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風靡宋朝的蹴鞠文化,揭祕其起源與發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蹴鞠,又名“蹴球”,是中國古代一種十分流行的團體性球類體育運動,類似於古代的“足球”。蹴鞠起源於戰國時期,漢朝時在軍隊和民間發展迅速,到了唐宋時期迎來高潮,尤其在宋朝,蹴鞠普及甚廣,上至皇宮中的帝王,下至田間的孩童,都以蹴鞠爲樂。北宋著名的古畫《宋太祖蹴鞠圖》(下圖),以細膩的筆法展現了宋太祖趙匡胤、趙光義(後來的宋太宗)、趙普等人一起踢蹴鞠的情形,說明蹴鞠在宋朝十分風靡。

正是因爲宋朝蹴鞠的普及和流行,在民間形成了“圓社”,即以蹴鞠爲主題的社會團體。圓社對蹴鞠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從宋朝的“圓社”談起,淺論宋朝火熱的蹴鞠文化。

一、蹴鞠的起源和發展

1.起源期——戰國

蹴鞠中的“蹴”,是“踢”的意思,而“鞠”是指一種鞠球,因此有人把這項活動叫“踢蹴鞠”,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說法,因爲“蹴鞠”兩個字本身就是動賓結構,當然,有時也作名詞使用。

“蹴鞠”這兩個字,曾現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給人印象深刻,書中曰:

安陵阪裏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謂之:“慎毋爲勞力事,爲勞力事則必嘔血死。”處後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嘔血死。

即,古代有個叫項處的人,因爲迷戀蹴鞠而生病,醫生告訴他需要好好休養,他不聽醫囑,偷偷去蹴鞠,最後嘔血而死。在《戰國策》中,有關於蹴鞠的記載,曰:

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這裏列舉了古代臨淄市民的日常娛樂活動,其中就包括蹴鞠。關於臨淄人喜歡蹴鞠,在《史記·蘇秦列傳》中也有記載,因此,現在也有人認爲山東臨淄是蹴鞠的發源地。

2.發展期——兩漢魏晉

如果說在先秦時期,蹴鞠只是個別地區、個別人的愛好,那到了漢朝魏晉時期,蹴鞠已經開始全面普及。西漢《鹽鐵論》中說:

裏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踏鞠。

把蹴鞠和“窮巷”聯繫在一起,足見這項活動的親民和普及。在《漢書》中,班固把蹴鞠列爲練兵的一種方法,視之爲“兵技巧”。另外,《會稽典錄》中記載:

三國鼎峙,年興金革,上以弓馬爲務,家以蹴鞠爲學。

也就說,在三國時期,戰亂不斷,當時人人弓馬爲要務,但蹴鞠成了和弓馬並列的項目,可見蹴鞠之風靡。

風靡宋朝的蹴鞠文化,揭祕其起源與發展

3.高峯期——唐宋

唐朝是文化發展的高峯期,蹴鞠在這個時候也迎來了發展高潮。唐朝時候,蹴鞠從實心球變成了充氣的空心球。而且,出現了“風流眼”,也就是古代的“球門”。 “詩仙”李白在《古風·一百四十年》一詩中曰:

鬥雞金宮裏,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

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也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可見,當時蹴鞠踢得很高,超過了飛鳥的高度。

宋朝的文化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蹴鞠到了兩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峯,接下來就來談一下宋朝火熱的蹴鞠文化。

二、宋朝火熱的蹴鞠文化

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過:“華夏之文化,造極於宋。”在宋朝開放的文化氛圍下,蹴鞠的發展可謂得天獨厚。開篇提到的《宋太祖蹴鞠圖》,就表明趙匡胤、趙光義等人也是蹴鞠的愛好者。而北宋的宋徽宗更是因愛蹴鞠而聞名史書。宋徽宗在《宮詞》中寫道:

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踘,兩朋庭際角輸贏。

宋徽宗愛蹴鞠,大臣們趨之若鶩,甚至有很多投機者利用蹴鞠的機會接近宋徽宗,從而得到升遷。這種現象,間接帶動了火熱的蹴鞠文化。

皇帝對蹴鞠的熱愛,是一種政治引領,宋朝士大夫階層對蹴鞠也情有獨鍾,這是一種文化的引領。例如宋朝詞人周邦彥曾寫道:

名園蹴踘稱春遊,近密宣呈技最優。當殿不教身背向,側巾飛出足跟球。

周邦彥描寫了士大夫春遊時期,一起蹴鞠的場景,十分形象。

南宋愛國詞人、著名文學家陸游在《晚春感事》也寫道蹴鞠:

蹴鞠場邊萬人看,鞦韆旗下一春忙。

陸游寫到,蹴鞠時場邊有萬人觀看,可見蹴鞠活動在當時的火熱情形,不亞於現在體育活動,同時也能彰顯出宋朝蹴鞠文化的濃郁。

需要說明的是,蹴鞠在宋朝時,不僅僅是體育娛樂項目,更是朝廷的一項禮樂項目,在很多重大場合,都有蹴鞠的表演。

風靡宋朝的蹴鞠文化,揭祕其起源與發展 第2張

例如,《宋史·樂志》中提到,宋朝每逢春秋聖節三大宴會,要進行一系列的禮樂表演,其中第12項表演就是蹴鞠。史載:諸王賜食及宰相筵設,以蹴鞠爲樂。

《宋史·禮志》中還記載,宋朝在招待金國的使者時,也在宮廷中表演蹴鞠。可見,蹴鞠在宋朝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禮樂項目。

三、蹴鞠的結構和製作

作爲古代的“足球”,蹴鞠在唐朝以前,並不是空心的,而是實心的。早期的蹴鞠是橢圓形的,用兩塊動物的毛皮從內部縫製而成,然後裏面塞上布絮等柔軟之物。當時做工雖然粗糙,但要求蹴鞠表面一定要光滑,尤其是不能露線,否則容易掛到鞋子或樹枝。當然,民間如果沒有皮革,外面一層也可以用柳編等編織物來製作。

漢朝時期,隨着士大夫階層開始喜歡蹴鞠,對蹴鞠的外形逐漸有了更高的要求,到了東漢和三國時期,蹴鞠基本上已經是圓球形的。由於球形的弧面製作困難,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嘗試把皮革割開重新拼湊,和現在的足球結構頗爲相似。

到了唐朝,人們對蹴鞠踢的高度有了要求,因此出現了空心蹴鞠,這種蹴鞠十分輕巧,踢起來非常輕盈,受到大家的歡迎。據《初學記》中記載:

今用皮,以胞爲裏,噓氣閉而蹴之。

大概的意思是,蹴鞠的外面一層是皮革,裏面一層則是“胞”,即動物的尿囊。把尿囊洗乾淨,吹滿氣然後紮緊,外面用皮革再包裹一層球形的“外胎”,就是蹴鞠的基本結構。

宋朝時期,蹴鞠的結構已經十分精緻,做法也十分講究,史載:

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圓像天。香胞一套,子母含氣歸其中。

也就是說,爲了把蹴鞠做圓,當時已經有了標準,必須用12塊皮革來拼接,而且是“香皮”。衆所周知,現代足球是由32塊黑白多邊形組成,宋朝時已經開始普及12塊皮革做成的蹴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已十分超前。

綜上所述,隨着古代蹴鞠文化的不斷髮展,人們對蹴鞠的要求越來越高,蹴鞠的製作和結構也越來越精緻。

四、宋朝蹴鞠的規則

蹴鞠運動,在古代不論男女老幼,都可以參與,但也需要規則,否則就失去了運動的意義。

宋朝蹴鞠的玩法基本有兩種,一種是較爲正式的“築球”,另一種是非正史的“白打”。

1.蹴鞠的“築球”規則

築球需要的人數較多,通常需要10人以上。宋朝每年會舉行傳統的三大宴活動,活動前會舉行蹴鞠築球比賽,這種比賽需要32人蔘加,分爲兩隊,每隊16人。據《宋史·樂志》記載:

凡用樂人三百人,百戲軍七十 人,築球軍三十二人。

?可見較爲正式的蹴鞠比賽,需要32人同時參與,比現代足球的22人還要多。在《武林舊事》中記載:

築球三十二人。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副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

從這裏可以得知,每隊16人,他們還有各自的“位置”,例如球頭、蹺球、正挾、左竿、右竿等具體位置,說明蹴鞠文化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甚至不輸於現代足球文化。

但和現代足球不同的是,宋朝的蹴鞠是單球門,也就是說,兩隊共用一個球門。而且這個球門是用三丈(10米)的長竿立起來的,球門是原型,直徑約1尺,稱之爲“風流眼”。也就是說,古代的球門,比現代足球的球門要小得多、高得多。蹴鞠開始時,兩方隊員身着不同顏色的衣服,除了手、手臂之外,身體的其他部位都可以觸球。

2.蹴鞠的“白打”規則

上文所述蹴鞠的“築球” 是在人數較多、較爲正式時的玩法,實際上,民間娛樂項目,很多時候在場地條件不允許、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也會有“踢野球”的玩法,被稱爲“白打”。

所謂白打,沒有人數限制,沒有球門,一般只要在規定場地內不讓蹴鞠落地即可,主要考驗“控球”能力。“白打”雖然看似隨意,卻是民間大多數田間地頭蹴鞠的主要玩法,是蹴鞠文化的民間基礎。

五、蹴鞠的民間組織——圓社

宋朝時期,由於民間火熱的蹴鞠文化,因此產生了一大批蹴鞠愛好者,這些人每日結伴蹴鞠,或和其他集體相約蹴鞠比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蹴鞠社團,被稱之爲圓社。

最早的蹴鞠社團,是齊雲社。因爲民間蹴鞠以踢得高爲好,因此用“齊雲”二字,比喻可以與雲一樣高。齊雲社活動較爲頻繁,不僅廣納社員,還組織比賽,提供場地。後來,有更多的蹴鞠社團應運而生,因爲蹴鞠爲圓形,因此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名字:圓社。

圓社對蹴鞠的發展十分重要,他讓蹴鞠活動向集體性、專業性發展。圓社的作用可大致列舉爲三點:

第一,圓社將散亂的蹴鞠愛好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中的蹴鞠文化。

第二,圓社將蹴鞠的規則統一化,讓蹴鞠愛好者更加專業。

第三,因爲圓社的影響,蹴鞠更加大衆化,有許多女子也因此參與到蹴鞠隊伍中。

另外,圓社的建立,對古代的其他體育、娛樂項目也有很強的參考價值,歷史意義重大。

六、總結

蹴鞠起源於戰國,經歷朝歷代發展,到了唐宋,尤其是宋朝時期,發展到了高峯。同時,宋朝火熱的蹴鞠文化,誕生了蹴鞠社團圓社。圓社在民間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蹴鞠文化。

作爲中國古代較爲著名的體育項目,蹴鞠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到了明朝,蹴鞠被朱元璋強行廢除,《大明律》規定:“

凡蹴鞠則,卸足。

”如此嚴苛的禁令,讓蹴鞠運動在明朝戛然而止,十分可惜。希望通過本文,有助於大家瞭解古代蹴鞠,瞭解宋朝的蹴鞠文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