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蹴鞠誕生於何時?又有什麼樣的發展?

在古代蹴鞠誕生於何時?又有什麼樣的發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蹴鞠是曾經非常盛行的傳統體育活動之一,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蹴鞠,古代的一種娛樂活動,又名“蹋鞠”、“蹴球”、“築球”等。“蹴”有用腳蹴、踢的含義,發展至今,成爲如今的足球運動。

蹴鞠發展歷史悠久,在漢以前,蹴鞠不叫蹴鞠,而叫“蹋鞠”,向上可追溯到戰國時期。

《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而蹴鞠這一詞的出現,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西漢時身爲“安陵阪裏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囑繼續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

這些史料記載,蹴鞠在戰國時期便已誕生,只是那會不叫蹴鞠,叫“蹋鞠”,在漢以後,才叫“蹴鞠”。

到了宋朝時期,蹴鞠的發展達到了高潮,蹴鞠早已經不是貴族之間的遊戲,而是演化成了國民運動。宋朝蹴鞠的發展,不僅得益於物阜民豐,生活環境,還得益於皇帝的喜愛,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等人都是蹴鞠的愛好者。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勝焉,在皇帝的推崇下,蹴鞠不再是簡單的運動,而是逐漸演變成了禮儀活動,民間也逐漸掀起一陣蹴鞠熱潮。

在古代蹴鞠誕生於何時?又有什麼樣的發展?

蹴鞠的製作工藝

宋朝技術工藝精細,在漢朝之前,蹴鞠多爲實心球,即在皮革中塞動物毛髮。

《漢書》記載說:“鞠,以皮爲之,中實以物”。

這極大地限制了蹴鞠的彈性,讓蹴鞠失去了其原本的靈活性,缺乏其中樂趣。唐朝時,出現了充氣球。

唐代仲無頗的《氣毬賦》:“氣之爲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攸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

到了宋朝時,蹴鞠的製作工藝就進一步做出了重大改良。

首先,它的製作材料由簡單的皮革,變成了動物膀胱或者皮囊,而且延續了唐代的充氣球,摒棄了實心球。充氣球不僅增加了其彈性,還減小了蹴鞠對人體衝擊造成的傷害。

其次,宋朝蹴鞠除了在材料工藝上有其創新性,在外表上也有其獨特性。在漢朝時,蹴鞠僅僅由兩片簡單的外殼,而到了宋朝,球殼已經發展到十六片,球體也更圓,且宋朝蹴鞠“正重十二兩”,約爲470克,就算在今天也已經達到標準。

《蹴鞠圖譜》中就曾有記載蹴鞠製作工藝:“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偏羨。”

在這樣精細工藝的製作下,宋朝蹴鞠運動的發展逐漸被推向頂峯。

蹴鞠的玩法和規則

關於早期蹴鞠的打法,《宋朝事實類苑》中也有記載:“又霍去病穿域跚(音踏)鞠,穿地作鞠室也。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則馬打,大有規制禮格,用意奇巧,取其精練者爲上...”

總體而言,到了宋朝時,蹴鞠的玩法可分爲“白打”和“築球”兩種。

《事林廣記●白打場戶》裏就曾記載着白打的規則:“齊雲入門如打三間膁,絲圍子各闊三尺;四間闊四尺以上,至八間闊八尺。如九間至十三間,止得闊八尺,不許加增。每間闊四小步,兩班並要合幹,人親看下頭踢喝籌,左班踢出班圍外,右班出圍便踢下,坐贏右班-籌,踢脫兩無輸贏。左右班各不許,使雜踢住亦輸。不許入步拐,不許退步拐”。

由此可知,白打無需踢進球門,觀賞價值更高,得分多少,僅僅在於動作是否標準,且白打注重場地劃分,若踢出場地也要扣分。白打根據上場人數多少,又有其不同的叫法。

在古代蹴鞠誕生於何時?又有什麼樣的發展? 第2張

一個人單獨上場稱爲“井輪”,兩人上場稱爲“打二”,三人上場稱爲“轉花枝”或“小官場”,四人上場稱爲“流星趕月”,五個人上場稱爲“小出尖”“皮破”,六個人上場稱爲“大出尖”,七個人上場稱爲“落花流水”,八個人上場稱爲“八仙過海”,九個人上場稱爲“踢花心”,十個人上場稱爲“全場”。

白打花樣繁多,大致可分爲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臁十踢法,踢法繁多。

相比於白打的娛樂性,築球更有競技精神。唐朝時,就已經有球門的出現,築球是通過進球門來贏得比賽。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就曾提到:“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爲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唐高宗在位時期,築球這一運動還一度成爲接見外邦使者的娛樂項目。築球的主要參與人員爲球頭、蹺球手、正挾、副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

《東京夢華錄》對築球比賽過程曾有詳細描述:“左右軍築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球頭蘇述,長腳襆頭紅錦襖,餘皆卷腳襆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球頭孟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左軍先以球團轉衆小築數遭,有一對次球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球與球頭,打大肷過球門。右軍承得球,復團轉衆小築數遭。次球頭亦依前供球與球頭,以大肷打過,或有即便復過者勝。”

相較於白打,築球有絕對的公平性,兩隊在球門兩側,進球機率完全憑自身實力鎖定,且開球也由抽籤決定,各方面都顯得比較公平、公正性。

蹴鞠在軍營中普及

蹴鞠除了有娛樂性和競技性外,它在軍事方面也起到重要積極作用。漢朝時,就將蹴鞠歸位兵技,用於軍中練兵。

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除了訓練將士的體能,還能豐富軍營的枯燥生活。“今軍無事,就使蹴鞠”,就是後來最真實的反映。

在古代蹴鞠誕生於何時?又有什麼樣的發展? 第3張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就曾把蹴鞠列入兵家技巧類,並稱:“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唐朝訓詁學家顏師古也曾說過:“蹴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

到了宋朝時,也延續這一舊制,將蹴鞠當做訓練士兵的方法。可漸漸地,蹴鞠卻成了宋軍消遣玩樂的藉口與工具,宋朝漸漸軍務廢弛,在與金人作戰中逐漸落於下風。

宋朝士大夫、官僚階層也都將蹴鞠作爲平日娛樂活動,比如丁謂、高俅等人,都是蹴鞠運動的熱衷者。

包括當時的宋太宗,對蹴鞠的喜愛也達到了偏執的程度,甚至以蹴鞠論人。

《宋史》中就曾記載說,張明等人因擅長蹴鞠得到皇帝喜愛,自此一步登天,宋太宗對他的寵信程度甚至一度超過了老臣。試想,若一精通蹴鞠的奸佞小人亦或者他國奸細混進朝政,這一國家又該如何?

凡事物極必反,蹴鞠也不例外,當它興起得當時,是強身健體的國民運動,是結交外邦的文化活動,是訓練士兵的軍事項目,但若過度依賴蹴鞠,沉迷玩樂,則會玩物喪志,會讓國家走下坡路。

蹴鞠從春秋戰國時期便開始興起,唐宋兩代更是達到高潮。在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與周邊各國來往密切,經濟、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國力強盛,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皆有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