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秦國本來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秦國本來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的崛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非要找到一個分水嶺,那麼在秦孝公時期進行的商鞅變法,便是秦國由弱變強的分水嶺。在秦孝公時期,秦國在經歷了幾代秦王的折騰之下,便的危如累卵,老秦人能夠繼續走下去,能否實現東出的夢想,讓秦孝公打上了一個問號。

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秦孝公也是一位雷厲風行的君主,秦國積弱,要想富強就必須用改革來富國強兵,要改革就少不了人才的加入。

秦國本來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秦國地處偏僻的西垂,國家成立的時間不長,人才也屈指可數,怎麼辦?秦孝公解決問題的思路很清晰,那便是缺什麼就補什麼。於是秦孝公發佈求賢令,廣招天下英才,並且承諾,甘願“與之分土”。

商鞅當時在魏國公叔痤的手下任職,公叔痤死後,將商鞅推薦給魏王,但魏王覺得公叔痤病的糊塗了,便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商鞅也只能在魏國繼續等待機會。

一道來自秦國的求賢令傳到了山東六國,但凡有才學的人,能夠讓秦國崛起的人,秦孝公承諾“與之分土”。這對商鞅來說,絕對是個機會,於是商鞅便收拾行囊,踏上了西行之路。

商鞅入秦之後,先後與秦孝公會晤了三次,並且將了帝道、王道、與霸道講解給了秦孝公。秦孝公最後選擇了“霸道”,商鞅在秦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

商鞅變法的內容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在這裏不再贅述,其中有一條:禁止父子與兄弟同居,並且這項改革實施之後,竟然改變了秦國存在的三道頑疾,那這三道頑疾是哪三個呢?

第一點:增加了秦國的稅收;春秋戰國時期,人類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在農耕社會,百姓靠種地來維持生計,國家也靠稅收維持國家的生計,因此,在工業水平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對百姓合理稅收便成了維持國家開銷的唯一路徑。

但古代稅收是存在一定的漏洞的,他們往往以戶爲單位,收取一定數額的糧食,因此,常常有“大家族”的出現。即父母與多個兒女生活在一起,即便是在兒女成家之後,還與父母住在一起。

秦國本來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第2張

這種其樂融融的場面放到現在來說,堪稱典範,但在秦國,這就是典型的“逃稅”行爲。這種現象是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痕跡,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產力水平不高,往往父子幾代人聚集在一起,才能抵抗自然界的災害,維持家族的發展。

但在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聚集在一起的大家庭,完全有了餘糧,也有了抵抗自然界風險的能力,所以仍舊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稅收,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稅收,進一步拖慢了國家發展的速度。

因此將他們強行分割開來,這樣便極大地促進了單個小家庭彼此之間的競爭力與活力,畢竟,財富流進自己的腰包裏,要比等着家族長分配要舒服得多了。對於國家來講,一個大戶分解爲數個小戶,國家稅收的基數便翻了幾倍,秦國一下子便富裕了起來。

第二點:瓦解秦人宗族勢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秦人間的私鬥;秦人本是生活在西邊的一個邊陲國家,常年來與周邊的遊牧民族混居戰鬥,要說思想觀念上面,要更貼合遊牧民族。要說秦人不尚武,我第一個不服氣。

可秦人就有着“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標籤,秦國國內私鬥成風,上了戰場經常組隊逃跑。商鞅要解決的問題,那便是讓秦國國民的驍勇,全部用在對外的戰場上。其中一點措施,那便是“分解大家庭”。

人自古以來就是羣居動物,只要是聚集在一起,那脾氣也大了,毛病也多了。秦人之間一個小摩擦,雙方回家叫人,轉眼就演化成爲一場械鬥。因此將大家庭分解以後,各過各的小日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自大家長的權威,極大程度避免了大規模私鬥。

第三點:將國家的情懷根植到秦人的思想中;私鬥與戰場逃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秦人沒有國家的情懷在頭腦中,一切行爲都圍繞家族中的大家長爲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現象的出現。

改革之後,小家庭過日子的模式,使得有更多的思想出現,對於國家的依仗會更多,國家的情懷會慢慢植入百姓的心中。秦人後期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一大原因,除了軍功制度的激勵之外,還有秦民國家情懷因素的原因,他們知道了爲何而戰。

當然這僅僅是商鞅變法的一條,就這看似簡單的規定,還不知道執行起來會費多大的力氣。在推行的過程中會遭受多大的阻力,在這個過程中,商鞅敢推,秦孝公敢支持,秦國也經歷了陣痛之後,走向了正軌。

當然,別的國家爲何不“抄作業”,自然有很多的原因在裏面,下一篇我就講一下,別的國家爲何不“抄作業”,以及商鞅變法爲何順利推行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