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有過很多不同的時期,而也並非是只有漢族,漢族在其中只是出於主要統治地位,而歷史上也有過很多不同的民族,他們進行過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比如北魏鮮卑族的漢化。北魏的漢化是非常徹底的一次漢化,但是不知道,爲什麼北魏要這樣做?徹底的漢化對北魏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

北魏長期都於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說:“悲平城,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

流行的歌謠也這樣唱道:“紇于山頭(今山西大同市東)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惡劣的氣候環境,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所以,北魏孝文帝決定遷都。並且,當時外部的“威脅”減弱了,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爲,歷代國都的設立,都會兼顧“邊防”,不會讓“邊境”的軍事力量脫離朝廷的掌控。

那時,柔然已不再氣勢凌人,這給了北魏一個遷都的極好時機。涼州刺史袁翻就發表過感慨:“ 吾國遷都後,柔然、高車二國鬥得不可開交,一會柔然國王給對手所殺,一會是高車國王被對方抓了。正因爲如此,吾國邊境方能太平這幾十年啊,這真是幸事一樁啊!”

如果,邊境的外族力量強盛,即使遷都成功了,由於,政治和軍事中心遠離,就會導致邊防力量不堪強敵的“重壓”,甚至,會帶來威脅國家生存的危險。如果,在邊境設置足以對抗侵犯的軍事力量,則又會出現一個“弊端”。

那就是:誰負責統領邊境的軍隊?

若是給他的權利小了,不足以形成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對抗侵略,若是極大的放權,當地的地方長官手握重兵,時間一長,就會形成自己的勢力,甚至,還會“反制”朝廷。歷史就有不少地方軍事力量“反制”朝廷的案例,當然,也包括北魏自身。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 第2張

假設,那時的柔然依舊“強勢”,即使都城南遷之後,其主要軍事力量,還得部署在以平城爲中心的地區。不然,對方來犯,國家會相當被動。所以,這就產生了上述的問題,誰來“領導”這些軍隊?朝廷如何管理他們?

當時的交通、通信條件,都不可能允許國君在遠離平城的洛陽,長時間“遙控”指揮邊境的重要軍事力量。如果,都城繼續設在平城,那麼,這些都不是問題。而現實中的柔然,已然“力不如前”了,所以,平城一線的布兵,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樣“重兵”。

所以,作爲一國之君纔會放心啓動“南遷”計劃,因爲,完全有能力控制在這裏的兵力部署。北方邊境的外患威脅度降低了,在此地的軍事力量,其重要性也相對會下降些。只是,後來北魏的敗亡,還是和朝廷無法把控以平城爲中心的地區有關。

除了外圍的“威脅”降低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漢民族的實力崛起。國內沒有這條件支撐,“遷都”就成了一個夢想。北魏建國初期,漢民族只是一個“被統治民衆”,沒有話語權,沒有影響力,所以,那時地位遠遠不如鮮卑民族。

但是,漢民族有天生的優勢,就是人多,另外,文化還先進。當時,又並沒有禁止民族之間的“互通”,所以,異族通婚的普遍,讓漢民族越來越有存在感,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了。所以,對漢民族來說,遷都當然是要支持的,而且,更會支持“漢化”運動,這些只有利好。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 第3張

所以,隨着漢民族在北魏的勢力膨脹,這種“改革”的聲音也就越來越響,這在北魏初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鮮卑的上層階級絕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他們發動戰爭,只是爲了土地,而不是想改變“自身”,更不想和漢民族平起平坐。

只是,漢民族勢力的擴展,必然要爲本民族的利益“說話”。當國君的想法傾向於他們時,他們一定會全力支持,並且,穩固皇權,讓自己本民族的利益進一步擴大。所以,關於遷都,就形成了兩派意見。皇族,基本就是“遷都”派,而鮮卑貴族大都反對遷都。

傳統學術認爲:這是他們的“想法”不同,而帶來的對立。其實,支撐想法的更深刻原因就是“利益”。支持者,毫無疑問是利益獲得者,反之則是利益的傷害者。漢民族,大多支持遷都,併力挺漢化,原因就是:自身的“利益”得到了滿足,自己的地位擡升了。

可以說,沒有這一點,遷都和漢化幾乎不可能完成。那麼,孝文帝爲何會極力去做這件事呢?

其實,除卻他本人仰慕漢民族文化外,更關鍵的是,他需要通過這樣的事情,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力。這一時期,他曾發過這樣的命令:八大鮮卑大族穆、陸、賀、劉、樓、於、嵇、尉(漢化後的姓氏),“享有”和漢民族盧、崔、鄭、王這四族一樣的地位。

這些鮮卑大族可是一等一的貴族啊。表面上是受到了極大“尊敬”,仔細分析卻是另一回事。一邊是曾經的“王公貴族”,一邊卻是“被征服”的漢民族。兩者可以一樣嘛?北魏這個國家,可以說是以這“八姓”爲核心的國家,現在讓他們和那些“漢人” 坐在一起,這算啥?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 第4張

從這個角度來談,遷都+漢化,其實,就是對北魏鮮卑貴族的壓制,這也是爲何穆泰、陸叡要造反的原因了。他們是穆、陸兩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同理,宗室成員拓跋丕加入他們之中,其原因也不外乎就是這個。

當時,孝文帝所重用的人員幾乎都來自漢民族,遷都之前,他還頒佈了一條政令,將除拓跋珪這一系之外的其他人員,都排除在“封王”之外。已有“王”封號的,被降爲“公”,“公”降爲“侯”。而在早期,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排斥”外姓。

如此做的目的,就相當明顯了。

通過“遷都”,借力漢民族的支持,進一步約束除皇室以外的鮮卑貴族的勢力。所以,這些貴族們必然跳腳,會極力阻擾,因爲,他們的利益被侵蝕了。而皇族當然持“贊成票”,在遷都前,他們“人輕言微”,雖有個重要人物“元丕”,但是,他不是拓家人。

所以,在遷都過程中,及遷都後,皇族都搶奪了話語權。

當然,這也帶來了弊端:皇族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劇烈,讓帝國逐漸走向了衰敗。漢民族的民衆,自然也是支持的,自己的地位得到了保障,何樂而不爲呢?

“漢化”的過程是從“文化”開始,由於,漢民族在文化上佔據着絕對的優勢,鮮卑的上層階級是最先被“普及”的。這也讓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有了一個重要的基礎,所以,單純意義上的“漢化”,是不會引起任何反對的。

北魏爲什麼要漢化?北魏漢化有什麼好處? 第5張

只是,一旦涉及“利益”,被損害一方必然牴觸。同爲鮮卑貴族,皇族成員的利益沒有絲毫波及,他們當然樂的“隨波逐流”,而對其他貴族而言,這樣做意味着他們地位的下降,以及經濟上的受損,必然會“憤然反抗”。

首先,第一步就是堅決反對“遷都”。儘管他們使出了渾身解數,通過拒絕合作,公然反對,甚至造反。但是,這些力量上的較量,最後,還是以皇族和漢民族勝出。此事遺留的最大的“詬病”就是,門第制度被“合法化”了。

孝文帝用法律的形式,承認:穆、陸、賀、劉、樓、於、稽、尉這鮮卑八大家族,和崔、盧、鄭、王這四大漢族家族,同列“一等貴族”,他們的後代子孫在享有帝國權力的同時,是有着優先的話語權的。

所以,這位皇帝所做的一切,只是圍繞“加固”其統治爲出發點,不論好壞,只要有利於皇族統治,他都會推行。將鮮卑貴族和漢族貴族並列,一方面從門第出身“制約”了鮮卑貴族利益擴大化,另一方面又“承諾”他們既得的利益保障,緩和了他們和皇族之間的矛盾。

漢族貴族自此也就得到了明確的“尊重”,地位有了法律的保障。同時,也更加“激勵”他們堅定地站在了孝文帝一邊,幫其鞏固皇權統治。二者無形中形成了“盟黨”,國君在這四大家族中,各挑選一個女子娶做老婆,還給自己的弟弟每人也挑選了一位漢族豪門女子做妻子。

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拜辭馮太后永固陵,率領羣從百官,步騎百餘萬從平城出發南伐。命太尉拓跋否與廣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幹爲車騎大將軍,負責關右一帶的軍事,與司空穆亮、安南將軍盧淵、平南將軍薛胤等共同鎮守關中。

大軍列隊出城,一路之上,陣容整齊,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經恆州、肆州,於九月底抵達洛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