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1644年清軍在攝政王多爾袞的率領下,兵臨山海關,和明朝總兵吳三桂合兵一處,大敗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從而拉開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在此之前,明朝已經衰弱,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即使清朝有強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般人物,都屢屢止步山海關防線。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對明朝來說,山海關不丟,清朝入主中原的難度將大增。若不是吳三桂將山海關拱手相讓,清軍即使最終能入關,也不是那麼快、那麼容易的事。山海關無論對明朝還是對清朝都至關重要,明軍守住山海關,就可以禦敵於關外;清軍若得山海關,京師門戶大開,無險可守,整個華北平原都將如無人之境。可以說明朝時的山海關之於京師,就相當於潼關之於長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山海關被譽爲“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絕非浪得虛名。後金(清)從崛起至入主中原,始終未能正面攻破山海關,就足以證明。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第2張

山海關夾在明朝京師(北京)和滿清盛京(瀋陽)之間,和二者之間的距離都在四百公里左右。明朝之前,山海關被稱爲榆關(渝關),隋文帝時期始置,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東二十里。明洪武時期,朱元璋命徐達重修關城,始將關址東移六十里,因關城依山面海,取名山海關。山海關並不是一座簡單的關卡,它由七座城池組成,和延伸至大海的長城一起構成的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當然,這並非是全在洪武時期修建完成的,修建過程貫穿整個明朝。從最初修建的山海關關城、靖邊樓等,到後來的東羅城、南翼城、北翼城等外圍城池,終明一朝都在不斷地完善這個防禦體。一直到崇禎末年,整個固若金湯的山海關防禦體系才最終打造完成。這數百年間,無數的人爲山海關的建設出過力,如徐達、戚繼光、孫承宗等等。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第3張

明朝山海關初建時,設有一衛、十千戶所,駐軍萬人,以侯伯統之。隨着局勢的變化,山海關從一個關城,逐漸升級至路城,明朝後期遼東出事後,又升級爲山海鎮,地位和九邊重鎮之遼東鎮相當,鎮守山海關的均爲重臣名將,可見明朝對其重視程度。

滿清在遼東崛起後,關寧錦一線(山海關-寧遠-錦州)的遼西走廊是明清之間角力的主戰場。對明朝來說,山海關是這條遼西防線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也是最後的堡壘和支柱。只要山海關在,關外的城池哪怕丟了,都有奪回的機會。山海關若丟,關外的那些城池則徹底無望。對清朝來說,遼西走廊是其入主中原的星光大道,而山海關則是大道盡頭的那道門,破不了門,無可入。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第4張

遼西走廊東邊是大海,西邊是燕山、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等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這條狹長的、相對平坦的通道長約二百公里,最寬處不過十餘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幾公里。在河西走廊的南端,最窄的地方就是山海關,配以堅固城池,可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遼西走廊中段最窄的地方在葫蘆島興城市附近,即明朝時袁崇煥重點鎮守的寧遠城。遼西走廊北端的第一道防線就是錦州。有這三道最堅固的城池扼守遼西走廊,有險要可憑,又有足夠的縱深,只要守將不是太蠢,明朝內部不出現問題,清軍要想攻破整個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第5張

事實上確實如此,即使在明朝內部已經出現嚴重問題(農民起義)的情況下,努爾哈赤面對強關堅堡,無能爲力、含恨而終。皇太極也是屢攻不克,只好三番五次繞道遼西山地,襲入京師,劫掠一番而回。

有人可能會說,皇太極既然能從山地繞道,幹嗎非得一棵樹上吊死,死磕山海關呢?沒錯,古代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道路除了山海關扼守的遼西走廊外,還有另外幾條路可走,從東到西對應着京師外圍的三個關口:喜峯口、古北口、居庸關。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第6張

喜峯口這條道古代叫“盧龍道”,從遼寧朝陽出發,沿着大淩河等河谷翻山越嶺向西南行進,直至喜峯口(河北唐山遷西縣與寬城縣交界處)。這條道很著名,三國時曹操遠征烏桓,便走的盧龍道,因當時雨季遼西走廊無法通行(當時遼西走廊積水嚴重,沼澤遍佈)。

若走古北口這條道,從瀋陽出發先北上進入科爾沁沙地,沿着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向西,再轉入赤峯,然後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過灤河至灤平,再到古北口(密雲東北)。或者前半段走盧龍道,再轉至平泉-灤平。

若走居庸關這條道,要從瀋陽出發,沿着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向西進入內蒙古高原,繞到張家口,再南下至居庸關(昌平西北)。走這條路最遠,繞行一千多公里。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第7張

走這三條路全都要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其難度可想而知。中原士兵可能還好,但對習慣於馬背上策馬揚鞭的後金士兵來說,無疑是種折磨。更關鍵的是戰線太長,後勤補給困難。據文獻記載,這三條路中只有居庸關可以通餉饋,而盧龍道、古北口道只通人馬,不可行車。也就是說,這三條道不但繞得遠,而且路難走,更重要的是糧食運輸成爲大問題,攻城器械、火炮等均不能帶。這就是清軍幾次繞道入關規模都很小,而且只劫掠而不攻京城的原因。這也是清朝死磕山海關的原因,因爲清軍要想大規模進攻,攻破明朝都城,山海關這條路是繞不過的坎。

清軍爲何打了數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關?皇太極爲何死磕山海關? 第8張

明清易代之後,山海關的戰略地位迅速下降,撤總兵、撤鎮,至後來只留兵馬步三百人,由一千總統領。乾隆二年(1737年),山海關最終被裁撤,併入榆林縣,直至清朝滅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