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清戰爭,又稱入關戰爭,交戰雙方,一爲大明,一爲女真滿族的後金,後改國號爲大清,人稱滿清。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清朝正式開始。但明朝名號的政權,結束於1683年臺灣明鄭王朝覆滅。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第一次,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數萬清兵繞道蒙古,以避開忠於明朝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的防區。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連陷遵化、三屯營,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彥國自盡。京師震動而戒嚴,同時詔令各路兵馬勤王關。薊遼督師袁崇煥對後金此舉,已有所料。爲此,袁崇煥曾正式向崇禎皇帝上疏,說:“若順天等處,則聽督撫爲政,臣不敢越俎而議者也。”(崇禎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於兵科抄出之《欽命出鎮行邊督師薊遼等處兵部尚書臣袁崇煥謹題爲乞汰冗官以紓國用等事》)說得很清楚,薊門比較薄弱,應當設重兵把守。不僅如此,袁崇煥又上了一道奏疏,說:“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爲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因爲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爲嚮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第2張

“九月己丑,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寧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將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衆歸,師果不出。”(《崇禎實錄》卷二)

“崇煥隨奏:『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遂以王威爲請。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難移時。”(石匱書後集)山海關之戰(一片石戰役)是明清戰爭的最重要轉折點

蓋崇煥自任復遼,殫精拮据;甫及期年,錦寧一帶,壁壘改觀。正擬器械馬匹,稍有頭緒,決計渡河,惟慮薊門單弱,請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

但是,袁崇煥的兩次上疏,都沒有引起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派出的援軍也被遣回。不幸的後果被袁崇煥言中了。

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軍東、西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等。時薊鎮“塞垣頹落,軍伍廢弛”,後金軍沒有遇到任何強有力的抵抗,順利突破長城,於三十日,兵臨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師東北方向,距離京師300裏。十一月初一日,京師戒嚴。

李自成山海關兵敗後,退至北京。

雖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煥主要分管山海關外防務,薊遼總督劉策分管關內防務。但是,袁崇煥作爲薊遼督師,對整個薊遼地區的防務都是責無旁貸,況且後金鐵騎正是從山海關外而來。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煥從寧遠往山海關,途經中後所,得報後金軍已破大安口。袁崇煥做出以下軍事防禦部署:

  其一,嚴守山海關。因爲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已經調到關內,寧遠總兵祖大壽也帶精銳隨袁崇煥入關,所以袁崇煥命前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守山海關,防止後金乘機奪關。

明朝與滿清的第一次大戰就是薩爾滸大戰。

 其二,嚴守京師要道。袁崇煥命參將楊春守永平,遊擊滿庫守遷安,都司劉振華守建昌,參將鄒宗武守豐潤,遊擊蔡裕守玉田。

 其三,嚴守京畿地區。在靠近京師東北方向的薊州、三河、密雲、順義嚴密佈防,防止後金從東北路入京。袁崇煥命保定總兵曹鳴雷等駐薊州遏敵,自率大軍,以總兵祖大壽作先鋒,駐薊州居中調度策應。命宣府總兵侯世祿守三河,保定總兵劉策守密雲。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第3張

袁崇煥一面進行總體部署,一面阻截後金軍南進,其措施是:

  第一,遵化阻截。因爲皇太極的軍隊突破了龍井關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東的重鎮,袁崇煥想把後金的軍隊阻截在這裏,他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率四千兵馬,馳救遵化。他率部急馳三晝夜,行350裏,到達遵化以東的三屯營。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不讓入城,趙率教只好縱馬向西,馳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趙率教率援軍至遵化城外,與後金貝勒阿濟格等所部滿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誤入埋伏,中箭墜馬,力戰而亡,全軍覆沒。趙率教戰死,是明軍的重大損失,袁崇煥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將,失去了救援京師的最佳時機。

當日,後金軍進攻遵化城。後金先勸降,遭到拒絕。後四面攻城,明巡撫王元雅憑城固守,頑強抵抗。第二天,遵化“內應縱火”,遵化城陷落。巡撫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縊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殺。接着,後金軍進攻遵化東面的三屯營,副總兵朱來同等潛逃,總兵朱國彥把逃跑將領的姓名在大街上張榜公佈,然後偕妻張氏上吊自盡。初七日,後金軍破三屯營。明朝喪失了將後金軍堵在遵化的機會

遵化失陷,馳報明廷,人心大震,朝野驚恐。時“畿東州縣,風鶴相驚,人無固志”(《崇禎長編》卷二八)。皇太極命留兵八百守遵化,親統後金軍接着南下,向北京進發,逼近薊州。這時,袁崇煥親自帶領九千兵馬,急轉南進,實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後金的軍隊阻截在薊州。

 第二,薊州阻截。袁崇煥於十一月初五日,督總兵祖大壽、副將何可綱等率領騎兵,親自疾馳入關,保衛北京。至此,袁崇煥在關外的三員大將——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全部帶到關內,可見袁崇煥已經下定決心,不惜任何代價,誓死保衛京師。初十日,袁軍馳入薊州。薊州是橫在遵化與通州之間的屏障,距離北京東郊通州約140裏。袁軍在薊州阻截,“力爲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崇禎長編》卷二八)。皇太極曾兩次敗在袁崇煥手下,這次就沒有同袁崇煥軍隊硬碰,而是從東北方向通過順義往通州進發。這樣袁崇煥在薊州攔截皇太極軍隊的計劃又落空了。

 第三,通州阻截。通州離北京只有40裏,袁崇煥緊急率領軍隊往通州進發,力圖把皇太極軍隊攔截在通州。十二月初一日,袁崇煥的軍隊到達河西務。河西務在天津和北京之間,大約離北京120裏。這時候皇太極軍隊已接近通州,他揣測到了袁崇煥的軍事意圖,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煥決戰,而是取道順義、三河繞過通州,直奔北京。這樣,袁崇煥在通州攔截的軍事意圖又落空了。

從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煥這時的戰略目標是將後金擋在京師以外,並部署軍隊依託城池來防守抵禦。因爲袁崇煥與後金征戰多年,深知後金騎兵野戰的優勢,明軍唯有依城作戰,才能取勝。趙率教的四千騎兵在平原野戰,全軍覆沒,就是明證。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第4張

雖然袁崇煥決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敵衆”,堵塞八旗軍入京師之路。但是,袁崇煥設計的三個阻截都沒有成功,這樣戰線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煥在河西務舉行軍事會議,議商進取。會上,副總兵周文鬱提出:“大兵宜趨敵,不宜入都。且敵在通州,我屯張家灣,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務,敵易則戰,敵堅則乘,此全策也。”(《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就是說,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袁崇煥說:“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詐異常,又如薊州,顯持陰遁,不與我戰。倘徑通都城,則從未遇敵之人心,一旦動搖,其關係又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閒暇)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一)河西務會議之後,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行120裏,由間道急奔,搶在皇太極之前,於十九日抵達北京外城廣渠門外。其實,袁崇煥統兵入薊時,明朝官員中就傳說他有引導後金兵進京之嫌,故崇禎帝下令袁崇煥不得越薊州一步,而他竟然毫無察覺。現在他又擅自率部進京。所以,從他抵達京師的那一刻起,袁崇煥實際上已經身陷腹背受敵的局面,只是他還不很清楚,或者根本顧不得關注自己。

同時,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兵,也來到北京城德勝門外紮營。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北京保衛戰即將開始。

袁崇煥率領關寧九千騎兵,於十一月十九日,趕在皇太極之前馳抵京師城下。第二天,保衛京師的戰鬥就打響

京門初戰首先在德勝門外打響,城外明軍,主要是大同總兵滿桂和宣府總兵侯世祿的勤王部隊,另外參加戰鬥的還有城上的衛戍部隊。

德勝門之戰: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親率大貝勒代善和貝勒濟爾哈朗、嶽託、杜度、薩哈廉等,統領滿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滿桂和侯世祿的部隊發起猛攻。後金軍先發炮轟擊。發炮畢,蒙古兵及正紅旗護軍從西面突擊,正黃旗護軍從旁衝殺。後金兩軍衝入,邊殺邊進,拚搏廝鬥,追至城下。城上明軍,奮勇彎弓,又發火炮,轟擊敵軍。不久,侯世祿兵潰,滿桂率軍獨前搏戰。城上明兵,發炮配合,但誤傷滿桂官兵,死傷慘重。滿桂身上多處負傷,帶敗兵一百多人在城外關帝廟中休整。第二天,守軍打開德勝門的甕城,供滿桂的殘兵休養。就在德勝門之戰的同一天,廣渠門也發生激戰。

廣渠門之戰當天,莽古爾泰率滿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二千往擊袁崇煥軍,此時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率九千關寧鐵騎屯沙窩門外。這場廣渠門大戰,九千關寧鐵騎血戰數萬八旗軍及蒙古兵,自巳(巳正10時)至酉(酉正18時),炮鳴矢發,激戰8小時,轉戰10餘里。戰鬥中,一敵軍掄刀砍袁崇煥,適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對而折。莽古爾泰箭如雨下,袁崇煥身中數箭,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由於袁崇煥身先士卒,拼死力戰,關寧鐵騎倍奮砍殺,莽古爾泰軍被擊敗。袁崇煥部將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直追敵軍至運河邊。敵軍忙迫擁渡,冰陷,淹沒者無數。此一戰,關寧鐵騎殺敵千計,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關寧兵亦傷亡數百。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第5張

這一役之後,清兵衆貝勒開會檢討。皇太極的七哥阿巴泰按軍律要削爵。皇太極說: “阿巴泰在戰陣和他兩個兒子相失,爲了救兒子,纔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作戰,然而並不是膽怯。我怎麼可以定我親哥哥的罪?”便寬宥了他。可見這一仗清軍敗得很狼狽。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又用鄉導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潛往海子,距皇太極軍營裏許,四面攻打,皇太極軍大亂,隨移營出海子。

第二次,崇德元年五月派阿濟格等領兵出戰,六月二十七日分路入邊,相會於延慶州,這是第一次入口之戰。此戰於九月八日阿濟格奏捷,其軍直入長城,過保定,至安州,克十二城,凡五十六戰皆捷,俘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生擒總兵巢丕昌。明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樑廷棟擁兵不敢出擊,清軍得以飽掠而歸。

,第三次,崇德三年八、九月,清朝發動第三次入口之戰,派多爾袞爲奉命大將軍,嶽託爲揚武大將軍,分統左右翼伐明。皇太極親自領兵向山海關作牽制。嶽託自密雲東北牆子嶺口毀牆而入,多爾袞自董家口東山關西牆缺處入,這是一次關內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崇德四年三月多爾袞奏報,兩翼兵會於通州河西,由北邊過燕京,自涿州分八道南下,京西千里之內六府俱被蹂躪,至山西界而還,復至臨清州,渡運河,攻破山東濟南府,克城敗敵,俘人口二十五萬餘。右翼杜度奏報其軍從燕京西至山西,南至山東,克城敗敵,俘人口二十萬四千餘。兩翼俱從遷安回,出青山關,四月凱旋。清軍最大的損失是揚威大將軍嶽託死於軍中。但是明朝損失更大,著名的抗清人物孫承宗、盧象升皆戰死。原來明朝的兵部尚韋楊嗣昌主張對清媾和,還說清軍不會南下,他們沒有火器,等等,實際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崇禎皇帝不但宣佈了京師戒嚴,而且非常憂慮,以致在農民軍和清軍都攻上來的時候,寧肯暫時放鬆對農民軍的圍剿,而把主要力量調到抗清戰場上。

清軍入關:山海關之戰是最重要轉折點 第6張

1644年5月27日,(順治元年四月己卯)清軍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出迎,大軍入關。

第四次,崇德七年,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口之戰。他對這次軍事行動提出了異乎尋常的要求,即注意明朝和農民軍的動向及應採取合作的態度。這表明皇太極認爲大清取代明朝而統治全國已爲期不遠了。這次進軍的統帥是奉命大將軍阿巴泰等,兩翼大軍分別從界嶺口及黃岩口毀牆而入,長驅南下,至山東兗州,計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敗敵三十九處,獲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金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俘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口及牛馬衣服等物。但是就在這樣的大勝利面前,許多文武大將提出直搗山海關時,皇太極仍堅持既定國策,不輕易冒險。終皇太極之世,清軍不曾通過山海關,但沒有他們掃清道路,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清軍入關。

清兵入關後,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明朝滅亡。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不願投降闖王,引清兵進入山海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闖王。李自成棄北京,退回陝西。清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北京,清朝遷都於此,正式統治中國。多爾袞先派阿濟格、吳三桂與多鐸、孔有德分陝北、河南二路攻擊李自成,李自成最後於湖北滅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