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清朝和明朝打了26年,爲什麼不打山海關?

清朝和明朝打了26年,爲什麼不打山海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鎮守遼東的總兵官李成樑,發動了古勒寨之戰。此次作戰的目的,是爲了剿滅不服明朝管束、多次興兵作亂的建州女真首領阿臺。經過一番激戰,明軍順利攻克了阿臺據守的古勒寨,全殲阿臺兵力,大獲全勝。

清朝和明朝打了26年,爲什麼不打山海關?

但這次作戰,卻產生了一個極爲嚴重的惡果。總兵官李成樑在進軍古勒寨途中,兩個臣服於明朝的女真部族首領覺昌安、塔克世,鞍前馬後爲明軍充當嚮導,但在攻克古勒寨的混戰中,明軍將士把他們兩個也當成了阿臺的叛軍,當場斬殺,成了一大冤案。

李成樑誤殺覺昌安、塔克世,成爲明朝晚期歷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大事件。覺昌安是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祖父,塔克世則是努爾哈赤的父親。二人一直對明朝恭順有加,有功無過,卻無辜被害,讓明朝在建州女真地區形象大跌。按照女真人規矩,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覺昌安之孫、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從此下定決心,要與明朝血戰到底。

經過多年養精蓄銳之後,後金天命三年,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在盛京誓師出兵,正式嚮明朝宣戰,明清戰爭由此拉開大幕。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持續了整整26年,直到崇禎十七年,清軍終於定鼎中原,取代明朝,實現了努爾哈赤的遺願。

在長達二十六年的明清戰爭中,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二人,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八旗鐵騎彪悍無比的戰鬥力,幾乎把整個關外遼東地區全部佔領,只剩下寧遠等少數幾個城堡還在明朝控制中。

雖然清朝佔盡上風,但他們對聯繫遼東和中原的咽喉要塞山海關,卻始終不敢攻擊一次。崇禎在位十七年之中,清軍曾經多次穿越長城防線進入中原,但每一次都遠遠避開山海關,而是捨近求遠,選擇從大安口、喜峯口、獨石口等地作爲突破點,對山海關則避而遠之。直到崇禎十七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投降多爾袞,大開城門,清軍才得以第一次進入山海關。

清朝和明朝打了26年,爲什麼不打山海關? 第2張

山海關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能讓勇猛善戰的清軍避之唯恐不及?原來,清軍不敢攻擊山海關,不是沒有理由的,是非常明智之舉。

自古以來,華北和東北之間交通主要是依靠四條古道,無終道、平岡道、傍海道和盧龍塞道。其中無終道、平岡道、盧龍塞道都是穿行在崇山峻嶺中,坎坷難行,大部隊長驅直入非常困難。只有位於遼西走廊的傍海道,是一條坦途,適合大部隊行進。而山海關,正好位於傍海道的最爲險要之處。

明朝深知山海關的重要性,從明初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首次建設山海關開始,歷經數百年經營,山海關已經成爲一座名副其實的金城湯池,堪稱中國古代城防工事的登峯造極之作。

清朝和明朝打了26年,爲什麼不打山海關? 第3張

山海關全盛之時,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城牆高達十四米,厚度達七米,護城河寬度達五丈,深度將近三丈,城防規格與京師城牆不相上下,常用的攻城手段無論雲梯、鑿牆都極難奏效。

而且山海關並非人們想象中的一座孤城,而是包括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老龍頭、南水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城堡羣落構成,彼此之間通過長城緊密聯繫爲一個整體,“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攻防兼備進退自如,想攻破其中任何一點都難比登天。

山海關歷來被明朝視爲京師屏障,對此地防務重視無以復加,專門在這裏設置兵部外派分支機構:山海關兵部分司,由朝廷大員坐鎮,明朝兩百餘年時間裏,山海關是唯一享受到如此規格待遇的邊防要塞。

清朝和明朝打了26年,爲什麼不打山海關? 第4張

《四鎮三關志》記載,山海關所屬薊鎮防區,固定守軍名額爲56767名,而僅僅山海關一地就有駐軍16919名,佔比將近三分之一。且山海關守軍,都是明朝邊兵中戰鬥力最強的關寧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大量配備火器作爲主要作戰裝備,是清軍勁敵。

在後勤糧秣供應上,山海關也有獨到之處。爲了保證戰時有充足糧秣,山海關守軍廣泛開展屯田制,包括軍屯、民屯、商屯等多種方式結合,共屯田6200多頃,保證了山海關守軍足兵足食,打個十年八年的都不在乎,絕無斷糧之憂。

由於山海關一帶特殊的形制,以一線長城分隔內外,因此敵軍實力再強大,也別想實現“包圍”山海關的企圖,後方援軍、裝備可以源源不斷補充而來,凡此種種,使得山海關在冷兵器時代成爲一座難以逾越的防禦體系,以清軍當時的兵力裝備,來了也只能頓兵于堅城之下,傷亡慘重卻無法攻克。因此清軍始終避開山海關不敢攻打。

遺憾的是,正如那句老話所說,“最堅固的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吳三桂敞開大門迎接清軍入關,使得山海關成爲虛設,令人嘆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