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後,爲何不固守北京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後,爲何不固守北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下旬,山海關發生了一場影響中國數百年曆史的戰爭——山海關戰役,明末的三股軍事力量——李自成的大順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山海關外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的清軍在這裏一決高下。從大的角度來說,這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影響了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的歷史走向;往小了說,這場戰爭阻止了李自成一統天下的步伐,也讓他迅速從人生巔峯跌到了谷底,並最終在一年後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後,爲何不固守北京

山海關

在山海關戰敗之後,李自成率領着殘兵敗將趕回北京,並在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之後便匆匆率領軍隊撤出了北京。而這一點讓後世很多人對李自成的這個決定頗有微詞,那麼李自成究竟應不應該固守北京呢?是什麼原因促使李自成放棄北京城呢?如果他選擇固守北京,能夠取得更好的結果嗎?讓我們試着用史實來一一分析。

北京能不能守得住?

李自成在東征山海關時,帶走了在北京的大部分軍隊和能征善戰的將領,據南明史專家顧誠先生考證,隨李自成東征山海關的大順軍精銳當在十萬左右,而僅留下丞相牛金星率一萬左右的士卒守衛北京,李自成意圖一戰在山海關擊敗吳三桂,沒有想過戰敗的情況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後,爲何不固守北京 第2張

李自成

但是,出乎李自成意料的是吳三桂已經聯合了清軍,吳三桂的四萬關寧鐵騎加上原山海關總兵高第的一萬山海關守軍,共五萬人。清朝得知北京劇變之後,傾巢而出,“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總共湊齊了十萬兵馬,而此時由多爾袞率領的、在山海關的清軍有七八萬之多。

從雙方的力量對比可以看出,大順軍已經落了下風,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雖然大順軍也是能征善戰之輩,但是絕不是常年野戰的關寧鐵騎和清軍八旗的對手,更何況人數還不佔優,所以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大敗在所難免。大敗之後的大順軍損失慘重,此時如果退守北京,即使加上北京原來的一萬大順軍留守部隊,也不可能是關寧鐵騎和八旗軍的對手了。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後,爲何不固守北京 第3張

山海關戰役

另外,大順軍剛剛進入北京,隨即又在山海關大敗,大起大落必定造成士氣低落,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要爲崇禎皇帝復仇的“哀兵”,再加上如狼似虎的八旗軍,從士氣上來說,大順軍落了下風。

而且,山海關和北京之間無險可守,一馬平川,吳三桂和清朝聯軍以騎兵爲主,兩天即可抵達北京。而如果李自成固守北京,想要調集河南、山西等地的大順軍前來北京勤王,時間上也來不及了,到時候北京就是孤城一座,李自成恐怕也將重蹈崇禎皇帝的覆轍。所以李自成選擇放棄北京無可厚非,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大順朝的兩京制

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朝雖然在史書上並不是一個正統的王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李自成建立的大順已經是一個機構完整、佔有大片領土的正式的王朝了。

崇禎十六年底,李自成攻克西安和陝西全境,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改西安爲長安,稱“西京”,並追尊祖先,冊封妻子高氏爲皇后。設定官制,任牛金星爲丞相,中央行政機構爲六政府以取代明朝的六部,並設尚書、侍郎等官職。

正月初八,李自成率大軍東征北京,丞相牛金星和六政府侍郎等隨行,稱之爲行在。而高皇后和六政府尚書則留守西安,對大順朝此前佔領的領土進行有效地統治,所以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後放棄北京,並非世界末日,退守西安則是重新積蓄力量與清兵進行對抗,這也不失爲正確的選擇。

地方政權不穩固也是李自成退守的因素

李自成在崇禎十四年之後進展神速,短短兩年時間內佔領了河南、陝西、甘肅、湖廣等地,從崇禎十七年正月起的兩個多月更是從西安一直打到了北京,很多明朝守將、地方官員紛紛投降。而勢力急劇擴張的大順朝也缺乏如此之多的人才來接受明朝投降的軍隊和地方,所以只能暫時委任降將和降官繼續進行統治。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後,爲何不固守北京 第4張

1644年4月形勢圖

這些明朝的降將和降官則成了一個不安定因素,如果李自成能夠順風順水地擊敗吳三桂和清軍,那麼這些降將和降官會死心塌地地忠於大順朝,但是一旦李自成出現重大失敗,那麼這些人就會成爲不安定因素。而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之後,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而這也是李自成選擇回撤的原因之一。

在得知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的消息之後,大順朝的領地之上不斷出現反叛現象。1644年五月,河南滑縣士紳約定“起兵,將斬僞令以待王師”;五月上旬,山西平定州、榆次縣和太谷縣的官紳背叛大順,關起城門,不讓大順軍入城修整;五月中旬,山西定襄的大順餉銀被原明朝官僚組織的“遊兵散勇”搶劫。各地大順政權的不穩定,也是李自成的後顧之憂。

所以,李自成在山海關慘敗之後,選擇撤離北京,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他在之後的政策又出現了一連串的失誤,這才導致了大順朝節節敗退、清軍步步爲營的情況,比如在退守之時李自成應當派遣大順軍的得力將領固守山西要地,而不是仍然任用明朝的降將,很多明朝降將在山海關之戰後又迅速投降了清朝,比如原明朝大同總兵姜瓖、居庸關總兵唐通等人。

李自成在山海關敗給吳三桂和清軍後,爲何不固守北京 第5張

李自成敗退路線

而之後,李自成在防守陝西時的情報不明,導致大順軍在陝北和潼關之間進退失據,最終導致西安失守,李自成和大順軍只能離開西安輾轉各地,最終導致自己在湖北被農民武裝殺死,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