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海蘭珠和皇太極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清崇德六年九月,正於“鬆錦之戰”前線指揮作戰的皇太極,接到了“關雎宮宸妃有疾”的消息。作爲遼西戰場上的最後決戰,“鬆錦之戰”對於皇太極,對於年輕的清王朝而言,至關重要。可即便如此,皇太極仍然下令諸將固守,自己於次日凌晨返回盛京“視疾”。

然而,連續五天的快馬飛馳也沒能讓皇太極見到海蘭珠的最後一面,悲痛欲絕的皇太極號啕大哭甚至因悲傷過度而幾次昏厥。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根據《清實錄·太宗實錄》的記載,鐵桿柔情的皇太極甚至因“爲情所牽,自傷朕躬”而有過自責:

太祖崩時,未嘗有此,天之生朕,豈爲一婦人哉?

自己的父汗努爾哈赤駕崩時,皇太極尚未如此難過,一個僅陪伴了自己5年的妃子病逝竟讓雄才大略的皇太極如此悲傷,可見海蘭珠在皇太極心中的地位之高、用情之深。

除此之外,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也能明確看出皇太極對海蘭珠的專寵:

1、海蘭珠比莊妃晚嫁9年,而且是26歲嫁給皇太極,根據年齡推測很可能是二婚再婚。可海蘭珠依然獲得了“關雎宮宸妃”的封號,後宮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其姑母孝端文皇后。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第2張

2、崇德二年,海蘭珠生育皇八子,欣喜若狂的皇太極不但因此發佈了清朝第一道大赦令,還很快決定將其立爲皇位繼承人。除了“子以母貴”,再也找不到能讓皇太極如此瘋狂的理由。

3、海蘭珠病逝後的“初祭”大典,皇太極親自宣佈祭文,將對海蘭珠的恩寵詳盡表述:

朕自遇爾,厚加眷愛,正欲同享富貴,不意天奪之速,中道仳離。朕念生前眷愛,雖沒不忘,追思感嘆,是以備陳祭物,以表衷悃。仍命喇嘛僧道諷誦經文,願爾早生福地。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第3張

海蘭珠劇照

能被皇太極親口承認“厚加眷愛”,甚至發出對糟糠之妻纔有的“欲同享富貴”之詞,海蘭珠在皇太極心中的超然地位,可見一斑。“生前眷愛,雖沒不忘”,這哪是祭文,分明就是表述“至死不渝”的情詩。

那麼,26歲再婚出嫁的海蘭珠,爲何能得皇太極如此恩寵,能得到雄才大略之皇太極的真感情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幾乎每一個成熟男人都能明白!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皇太極乃系一位“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的英主形象,從努爾哈赤手中接過汗權以後,皇太極所面臨的局勢非常嚴峻。於內,皇太極需要絕對保證內部團結,還要讓皇權進一步集中;於外,後金政權面臨着“寧錦防線”的巨大壓力,還有來自朝鮮的後院之火。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第4張

行軍途中的皇太極

也就是說,此時的皇太極對於女性的需要不僅僅在於生理需求,更多的是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填補因戰場廝殺、政治鬥爭帶給他的空虛和寂寞。如此要求,年齡尚幼的莊妃無法滿足;身居中宮,執掌後宮庶務而且肩負“滿蒙聯姻”重任的孝端文皇后更無法滿足。而西宮貴妃和次東宮淑妃,則是皇太極死敵林丹汗的遺孀,更是無法讓皇太極完全接納、足夠信任。

而此時的海蘭珠,成熟穩重、體貼入心、豐滿溫潤,正符合成熟男人對女性的要求;再加上之前的婚姻經歷,讓海蘭珠對男人更加的瞭解,更懂得男人在夫妻生活方面需要什麼、懂得該如何取悅男人。也就是說,此時的海蘭珠幾乎能夠皇太極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所有需求。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第5張

除此之外,皇太極還在寫給海蘭珠的祭文中,提到了她的諸多優點:

爾副位椒庭,助宣壺教;自居宮掖,禮遇有加。

能協助皇后處理後宮庶務,讓頻繁征戰於前線的皇太極省去後顧之憂;縱然獨得皇太極恩寵,也始終對中宮皇后乃至後宮妃嬪禮遇有加,不惹是生非,更不恃寵而驕。如此妃子,焉能不得皇太極另眼相看,不對其恩寵有加?

更重要的是,姑姑孝端文皇后和妹妹莊妃先後嫁給皇太極,已經基本實現了科爾沁部盟和後金政權之間“政治聯姻”的目的,等到海蘭珠出嫁,這種政治目的已經基本消失。如此放鬆的結合,既能讓海蘭珠全身心地對待皇太極,又能讓皇太極對其絕對信任,這便有了兩人之間產生真感情的絕對基礎。

皇太極明明知道是關鍵時期 皇太極爲何還冒着危險去看海蘭珠 第6張

皇太極劇照

作爲男人,皇太極需要海蘭珠的成熟、豐滿;作爲帝王,皇太極需要海蘭珠的至忠、至誠;作爲丈夫,皇太極需要海蘭珠的真感情。皇太極需要的,海蘭珠全都能給而且都做到了極致,如此女性,皇太極焉能不寵?

參考文獻:《清列朝後妃傳稿》、《清史稿·太宗本紀》、《宸妃初祭祭文》、《清實錄·太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