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周武王死後爲什麼是周公旦攝政?

周武王死後爲什麼是周公旦攝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周公旦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牧野之戰後,西周建立,周武王封邦建國,將古國之後、殷商遺民、宗室子弟以及開國功臣都封了土地建立小國,緊緊的圍繞在周王室周圍,以保周王室國祚綿長。但是周武王自己卻在周朝建立不久就去世了,而太子姬誦尚且年幼,能不能讓天下的諸侯國都臣服還是個未知數,因此周武王給姬誦留了四個輔政大臣,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聖”。

周武王死後爲什麼是周公旦攝政?

周初四聖即爲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以及太史佚,根據《史佚書》的記載:

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與周公爲道,大公爲充,召公爲弼,同列而總謂之四聖。

《大戴禮記·保傅》中的記載和《史佚書》是相同的,不過在畢姓起源中的記載,則沒有太史佚,而有畢公高。因此實際上這五個人都是周武王留給兒子姬誦的。

周公旦站在周成王的前面引路,太公望和召公奭一左一右護衛着周成王,而太史佚和畢公高站在周成王的後面負責提醒周成王遺忘的事情,這幾個人幫助周成王穩定天下。在這些人中,周公旦居於主導地位,即是領導。

這種領導地位既是他卓越的才能所致,也是他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身份所致。我們知道西周時期開始設立宗法制,其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而這個是父系社會下以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族制度。而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是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公,說到底只能算是外戚,召公也是周王室的宗族,畢公是周公旦的弟弟,只有太史佚是真正的外族。

在這些輔政大臣中,周公旦地位最高,太公望次之,論才能,兩人可能不相上下,但是論血緣,周公旦是真正的周王室子弟,而姜太公只是外戚,自然不可能居於領導地位。我們簡單打個比方,在一個大家族中,如果家主去世,留下的繼承人年幼,那麼幼主的叔叔們就會在大事上給侄子拿主意,而幼主的外公則只能給點建議,到底是外人,不可能真正插手外孫家的事情。

所以周公旦爲主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但是周公旦攝政也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周武王雖然將國家大事都交給了周公旦,但也只是讓他輔政,而不是攝政,因此在周公旦決定“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的時候還是遇到了阻力。

這個阻力最開始來源於周公旦的三哥和五弟。周武王封邦建國的時候,將帝辛的兒子武庚也進行了分封,在殷商原來的地方劃了三分之一給武庚,另三分之二給了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管叔和蔡叔的任務就是監視武庚,但是這三個人卻在成王繼位後勾結在一起了。原因就是管叔作爲哥哥不滿周公旦攝政,他散佈謠言說周公旦想要取代成王。

周武王死後爲什麼是周公旦攝政? 第2張

謠言一出,同爲輔政大臣的召公奭很是不滿,周公旦爲了說服召公奭是頗費了一些心思的,首先作了一篇《君奭》來表明自己的心跡,不過召公奭依舊覺得不妥,周公旦只好拿出過去歷史上出現的事蹟來,說:

“湯時有伊尹,假於皇天;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假於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率維茲有陳,保乂有殷”。

意在表明自己只是爲了國家的安穩,之後是會歸政的,召公奭這才答應了下來。之後周公旦又向姜太公等人解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後,周公旦正式攝政,然後迎來了“三監之亂”。即管叔、蔡叔和武庚聯合起來作亂,這個叛亂對西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旦平定不下來,那麼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諸侯都會興兵作亂,周王朝就會面臨瓦解,好在周公旦輔佐成王平定了叛亂,也向天下諸侯展示了周王室的力量,既解決了三監之亂,又安定了天下諸侯之心。

之後,周公旦和召公奭“劃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周武王死後爲什麼是周公旦攝政? 第3張

經過周公旦七年的努力,西周的發展已經步上正軌,各項典章制度也已經制定出來,而成王已經到了親政的年紀,周公旦“反政成王,北面就羣臣之位。”成就了一段佳話。

周公旦是西周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說西周賴以生存的各項典章禮儀都是在周公的主持下制訂出來的,而他不貪戀權勢、果斷還政的事蹟更是傳唱不衰。周公旦的乾脆利落爲他贏得了幾千年的好名聲,周公吐哺而天下歸心。

但在幾百年之後的魯國,即周公旦兒子伯禽的封國,同樣有一人想效仿周公旦攝政,即魯隱公。魯隱公只是魯惠公的庶長子,魯惠公的嫡子年幼,因此有魯隱公暫時做魯國的國君,等到公子允長大後歸政。但是隨着公子允的長大,魯隱公遲遲沒有歸政的意思,在公子揮的挑撥下,公子允殺死了魯隱公而登基,是爲魯桓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