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周武王病重之後,指定周公輔政讓姜子牙回齊國是爲何?

周武王病重之後,指定周公輔政讓姜子牙回齊國是爲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姜子牙,名姜尚,又名姜尚,又稱師尚父,太公望,齊太公,呂牙,子牙。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商周交替之際的傳奇人物,不僅軍事謀略驚人,而且善於治理國家,還長壽超過百歲。尤爲重要的是,姜子牙唯一女兒是周武王的正妃,生下的長子爲周成王,兩人有着血緣紐帶。

那麼,作爲周武王的岳丈,周成王的外公,又有經天緯地之能力,周武王病重去世之前,爲何指定周公輔政周成王,而讓姜子牙回到封地齊國?

周文王時期,姜子牙成爲國師、軍師,周武王時代姜子牙延續這一職務,還尊爲“師尚父”,是武王伐紂的頭號功臣。

周武王病重之後,指定周公輔政讓姜子牙回齊國是爲何?

公元前1048年,武王第一次伐紂,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紂王孤立無援,諸侯勸說武王伐紂,但周武王與姜子牙認爲,時機還不成熟,於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武王第一次伐紂,之所以最後班師回朝,估計與兩點有關:一是紂王嚴陣以待,商朝不夠混亂,或有諸侯助陣,周武王與姜子牙發現沒有太多必勝之機,二是周武王與姜子牙觀察盟友,試探盟友的態度,可能發現盟友還有所欠缺。

公元前1046年,武王第二次伐紂,拜姜尚爲帥,發兵五萬渡過黃河東進。《詩經》中對牧野之役歌詠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牧野之役,以武王爲統帥,姜太公爲總指揮,因此姜子牙可謂是武王克殷的第一功臣。

在軍功上,姜子牙達到人生巔峯,在家事上,姜子牙也達到了人生巔峯。

周朝建立之後,周武王爲了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爲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爲齊。姜子牙至齊之後,將齊地治理得非常好,開創了中國齊文化,說明姜子牙有很強的治國能力。姜子牙之後,周武王封周公旦於魯,但“封土不過百里”,封地規模遠不及姜子牙。

我們都知道,周武王分封諸侯的基本原則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此後才分封外人(商朝遺民與歷史上的帝王后裔等),姜子牙與周武王沒有血緣關係,爲何周武王第一個隆重分封姜子牙呢?除了姜子牙軍功之外,應該還與姜子牙女兒有關。

姜子牙一共有13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女兒叫邑姜,後來成爲周武王正妃,一共生有二個兒子。邑姜長子爲周成王姬誦,次子爲唐叔虞——晉國始祖。邑姜成了姜子牙與周武王的紐帶,讓兩者有了親戚關係,姜子牙成了周朝的外戚。

論能力,姜子牙有能力;論關係,姜子牙有關係……爲何周武王去世之前,卻讓周公旦輔政,而不是姜子牙呢?筆者認爲,這既有權謀考慮,又有實際能力考慮。

一直以來,周公旦給我們的印象是文官形象,直到周武王去世之後,才協助周成王平定三藩之亂等。如果將周公旦看成文官,自然沒有資格成爲輔政。先秦時代,不會打仗沒有軍功的官員,往往都沒什麼地位,最多屬於二流官員。如今,我們讀先秦歷史,其中能讓人銘記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有軍功。鮮爲人知的是,武王伐紂過程中,如果說姜子牙是水面上的第一功,那麼周公旦就是水面下的第一功。

周武王病重之後,指定周公輔政讓姜子牙回齊國是爲何? 第2張

周公旦,周武王姬發同母之弟,姬發即位之後,以太公望(姜尚)爲國師,以周公爲輔相,其中周公經常佐助輔弼姬發,處理很多政務,“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周武王經常與周公旦商量政事。

任何一個年度,造反都是一個殺頭的大買賣,儘管周人實力大漲,但畢竟周國只是“小邦”,想要取代殷商,需要顧及的問題太多了,比如諸侯是否響應、機會是否到來、如何準確抓住機會、各方面準備是否充分等。根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沒有與姜子牙商量這些事,而是多次問計於周公旦。

周武王繼位第二年,周武王帶着這些問題詢問周公旦,周公旦認爲“以德服人”,即不要冒犯盟友,團結維護盟友,《大開武》記載:“茲在德,敬在周,其維天命,王其敬命。 遠戚無干,和無再失。維明德無佚,佚不可還。”

在此之後,周武王又有多次問計周公旦,指出自己早晚都在戒備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辦法。周公旦又勸誡武王順德謀事。

史書記載周公旦喜歡“以德服人”,肯定存在一定美化與隱瞞,估計周公旦自有一番“陰謀”。但周武王三番五次問計周公旦,顯然說明周公旦的能力。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周公旦參與出征。克殷成功第二天,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佈紂王罪狀,正式宣佈殷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爲天子。此時,周公的地位僅次於武王,周公把的大鉞是一種權力象徵。

關於武王克殷中姜子牙與周公旦,西漢劉向《說苑》裏的一篇文章,講述了武王攻克商朝後,如何處置百姓的辦法,姜子牙的辦法令人不寒而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殷之士衆,奈何處之?”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刈厥敵,使靡有餘,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爲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貴族有過,在紂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周武王病重之後,指定周公輔政讓姜子牙回齊國是爲何? 第3張

姜子牙認爲,應該將朝歌城內的殷商百姓全部殺了。周公旦認爲,將過錯歸於紂王一人,其他人保持原樣,不因改朝換代而有所改變,周武王贊同周公旦的建議。

歷史上對姜子牙之所以如此心狠手辣,有一種觀點認爲,姜子牙是克殷第一功,加上女兒又是正妃,已經有功高蓋主之嫌,因此故意給出這麼一個毒辣的建議,不給周武王產生“收買殷商遺民之心”的想法。說到底,姜子牙爲了自保,故意說出一番不明智的狠話。畢竟,姜子牙初至齊地時,順應齊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爲大國。姜子牙能溫和對待齊地土著,爲何不能溫和對待殷商遺民?

周武王不選姜子牙爲輔政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姜子牙功勞太大,在諸侯之中威望太高,而且在宮廷之內還有女兒邑姜,周成王還處於襁褓之中。因此,如果任命姜子牙爲輔政,全權處理一切國政,那麼一旦姜子牙懷有異心,即可輕易顛覆姬姓江山。或許,在克商第二天,周武王讓周公旦持大鉞,或許就已經開始防備姜子牙了。

與此同時,周武王任命周公旦爲輔政,姜子牙在齊國,就能有力牽制周公旦。原因很簡單,周成王是姜子牙外孫,而姜子牙有能力有威望,一旦周公旦想要篡位,姜子牙必然反對。

因此,對周武王而言,姜子牙在外,周公旦輔政,這是最佳選擇,姜子牙可以牽制周公旦。反過來的話,周公旦卻無法牽制姜子牙,周朝江山就危險了。可見,周武王這一看似矛盾的安排背後,有着老奸巨猾的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