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周公真的有取代周成王的野心嗎?他爲什麼還政於王?

周公真的有取代周成王的野心嗎?他爲什麼還政於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公,姬姓,周氏,名旦,是西周初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周公會解夢,並且他是孔子所敬佩的聖人,因此他的名氣很大,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但在歷史中,周公最大的貢獻是實現了周王朝從周武王到周成王權力的和平過渡,他受命於危難之間,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僅此一點,便值得後世稱頌。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但是,周公在接受萬人敬仰之時,也有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爲,周公在哥哥武王去世後,趁侄子成王年幼之時,專權擅勢,有取代周成王而成爲天子的野心。並有很多史料顯示,周公當時確實自稱爲“王”,這一舉動激起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質疑引。

朝外,兄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起兵討伐周公;朝內,一起輔政的召公奭與太公望多有猜忌。天下因此而動盪不安,周公無奈之下,不得不還政於成王,以平息衆怒。

周公真的有取代周成王的野心嗎?他爲什麼還政於王?

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周公有此野心嗎?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周武王討伐商紂,雖然取得了事業的勝利,但殷商統治多年,殘餘勢力十分頑固,爲了穩定局勢,武王讓商紂的兒子武庚繼續管理殷商遺民,並將殷商國都周圍的核心地區一分爲三,安排三個弟弟監管與控制,分別爲三弟管叔鮮、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處,稱爲“三監”。

其他地區的一些小國也有很多不服周朝統治,正當武王準備克定四方,大幹一場時,年輕的武王突然駕崩。不滿十歲的兒子姬誦繼位天子,史稱周成王。這時,年少的成王根本無法處理動盪不安的局勢。於是,武王的四弟周公旦便站了出來,宣佈攝政當國,以王的名義,實行王權。據《尚書》記載,他自稱爲“王”也確有其事。

周公真的有取代周成王的野心嗎?他爲什麼還政於王? 第2張

在這種情況下,管叔鮮擔心周公對成王不利,才號召“三監”並裹挾武庚起兵造反。

所以,質疑的聲音並非空穴來風,說辭也能自圓其說。但這些說法遭到了一部分人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爲周公是儒家先驅,其品德連孔聖人尚且敬佩有加,怎能幹那麼齷齪的事情呢,而且周公對武王一片忠誠,願以身代死,如此忠心怎能謀逆!

然而,這些理由都是建立在周公頭上偉大的光環之上,是後世總結周公一生的功績之後才加上去的,是後人心裏充滿對周公的崇敬之心而帶有感情色彩的因果倒置。對於一個歷史事件的評價不能如此主觀。雖然記載那段歷史的史料並不豐富,但從蛛絲馬跡之中我們可以找到一點線索:

第一,當時周武王的心腹大臣很多,除了幾個弟弟之外還有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與宗親召公奭,如果沒有這二人的支持,周公攝政王的位置是坐不穩的。

周公攝政的做法確實引來了召公奭的不滿,但是周公作《君奭》,以伊尹輔政的事情表明了自己的沒有專權擅勢之心。另外,據《史記》記載,周公對太公望與召公奭說:“我是爲了對得起周的祖先三王,爲了周的事業,才這樣做。”

周公真的有取代周成王的野心嗎?他爲什麼還政於王? 第3張

周公這樣解釋,是爲了博得太公望與召公奭的信任與支持,可見,周公當時在朝中的地位遠遠沒有到專權擅勢的程度。

第二,管叔鮮地位尊貴,在文王的十個嫡子中僅次於武王的三弟,從他擔任監督商朝遺民的任務來看,武王對他相當器重。如果真正擔心侄子成王的天子地位,他完全可以通過身份與政治手段壓制住四弟周公,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直接選擇了造反。所以,管叔鮮的動機很值得懷疑。

而是裹挾武庚,是因爲當時天下還沒有大定,裹挾武庚可以號召更多的殷商遺民參與其中,從而將成王、周公一舉拿下,然後依賴自己的身份獲取周朝宗室的支持,名正言順地稱爲天子。

最爲重要的一點是,周公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在平定三監之亂,天下大定,立下蓋世奇功之後,還政於成王。經過了時間的洗禮,人們看清了周公的赤誠之心,他的品德才得以名揚天下,傳於後世。

白居易有極富哲理的一首詩,說明了這個道理: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