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北狄: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

北狄: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於周代,周朝人自稱華夏,以中原爲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爲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北狄是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

春秋中葉以後,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代,乃至戰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陝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佈有明顯區分,族類卻比較接近。

狄作部稱,《春秋》所記始於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於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春秋》在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現狄的記載。這時晉獻公在位,與狄人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戎與狄常常混稱。

北狄: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爲驅除之於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爾雅·釋獸》說:“麋、絕有力,狄”,邢昺《疏》:“絕異壯大有力者,狄。”《禮記·樂記》說:“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鄭玄《注》:“狄、滌,往來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爲戎,只在方位上稱爲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爲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爲北狄。在狄的稱謂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狄,也就是商代的鬼方,鬼方,應該就是周代的隗姓赤狄人,周人稱之爲狄,北方的非諸夏人都被稱爲狄,所以又有白狄,長狄,還有周王族同族的姬姓之狄。到了秦漢以後,匈奴這些和古北狄毫無關係的人也被稱爲狄人。

北狄:古代華夏部落對北方非華夏各個部族的統稱 第2張

戰國末期,胡人興起,匈奴最爲強大。胡人以東有東胡,胡人以北有丁靈。戰國末年及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所稱北狄,都是指胡人、東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靈及以後鐵勒、敕勒等譯名,都在語音上可以與狄相通。但丁靈、鐵勒、敕勒是對這些民族的漢語譯名,而狄是中原諸夏對北方部落的稱呼,兩者語源不同,含義也不一樣。

春秋時期北狄與華夏族類相近,而戰國末年及以後“北狄”指胡人、東胡族系,與華夏屬完全不同的族系。漢武帝採取“隔絕胡羌”的政策以及趙充國在湟中屯田以制諸羌的舉措,說明西漢時對羌與胡已經明確加以區分,但《史記》、《漢書》卻沒有爲諸羌立傳,羌人的祖源與史蹟僅附在《匈奴傳》中敘述,《後漢書》有《西羌傳》。直到現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論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時期的北狄,與戰國末及秦漢以後以胡人、東胡族系稱爲“北狄”這兩者之間在族系與歷史淵源方面劃分清楚。然而把兩者加以區分,對研究西戎和北狄的歷史與考古都是重要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