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李公麟的繪畫對後世有影響嗎?淺談李公麟的繪畫特點

李公麟的繪畫對後世有影響嗎?淺談李公麟的繪畫特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公麟(1049-1106 年),字伯時,廬州舒城(今安徽舒城縣)人,晚年歸隱龍眠山,自號龍眠居士。李公麟出身書香門第,有極好的家庭淵源,自幼受書畫薰陶,是歷史上文人中少有的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的畫家。李公麟畫技高超,卻深得文人畫家的讚賞。蘇東坡詩云:“伯時有道真吏隱,飲啄不羨山樑雌;丹青弄筆聊爾耳,意在萬里誰知之。”黃庭堅也說:“戲弄丹青聊卒歲,身如閱世老禪師。” 李公麟與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等人交從甚密,在文人畫思想上互相影響。

李公麟的繪畫對後世有影響嗎?淺談李公麟的繪畫特點

蘇軾稱讚李公麟具有詩人和畫家的才能和氣質,有詩:“前身陶彭澤,後身韋蘇州。欲覓王右丞,還向五字求。詩人與畫手,蘭菊芳春秋。又恐兩皆是,分身來入流。蘇軾對李公麟的繪畫技巧和氣韻都深表敬佩,並多次與其合作。蘇軾與李公麟先合作《枯木道士圖》,後又與黃庭堅合作《竹石牧牛圖》,由蘇東坡繪製嶙峋怪石與叢竹,再由李公麟繪製牧童騎牛,黃庭堅題詩:“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使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鬥殘我竹。” 李公麟最初以畫馬成名,長卷《臨韋偃牧放圖》,共繪有人物 100 餘,馬 1200 匹。作品主次分明,均用墨線描繪,線條挺拔,色彩濃重。羣馬數量衆多,卻無一雷同。構圖從緊湊到疏鬆,氣勢從剛勁到舒緩,畫風雅緻,無院畫常有華貴之氣,是傳世珍品。而另一幅《五馬圖》,是李公麟最傑出的作品。畫卷使用紙本墨筆,以白描手法描繪五人五馬。五匹馬體態各異,從輪廓中能略感骨骼;五個人姿態自然,面目生動可窺內心。白描線條飄逸,但卻很有質感。他繪製過許多皇家名馬,將神魄精髓都一一展現,畫技高絕,聞名於世。

李公麟的繪畫對後世有影響嗎?淺談李公麟的繪畫特點 第2張

李公麟繼承晉唐的人物畫傳統,技巧千錘百煉,但思想上卻更貼近文人畫。李公麟傳世作品中最爲人稱道的是他的白描技法。白描是中國繪畫中常見的用線技法,只用墨線來展示物體外象,用線條韻律呈現簡潔明快的畫面質感。通常需要畫家達到對複雜形狀的概括,用線條的表達能力來決定繪畫的水平,是極爲高超的繪畫技法。李公麟之前的白描技法只是爲了設色繪畫而存在,不過是設色繪畫前面的鋪墊。李公麟所創白描畫法,是從壁畫到卷畫的改變,讓白描脫離畫工的技巧之一,成爲文人繪畫重要的繪畫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內涵。這種轉變,與文人畫興起帶來的審美趣味轉變密不可分。就作品的完整性來說,以往的白描是一種待完成的狀態,屬於作品的初稿,需要用後期上色來使畫面更爲完整豐富,其線稿不具備成爲畫作的獨立性,繪製大多粗疏,線條並不流暢。而李公麟的白描卻是極爲細緻,能夠從線條的乾溼、疏密、剛柔等變化上呈現人物造型的動感,展現超越當時所有畫家的高絕技巧,呈現獨立完整的美感。而且,李公麟還會使用墨色渲染的技法,彌補不設色帶來的層次不鮮明地缺憾。

李公麟的繪畫對後世有影響嗎?淺談李公麟的繪畫特點 第3張

墨色的變化之美得到更多文人的認可,也使白描成爲“雅”的象徵。白描作品作爲畫家修養和藝術表達的手段,呈現出簡靜淡雅的特徵,符合文人畫審美傾向。在《五馬圖》中,李公麟用粗壯流暢的線條繪製馬背,有剛勁堅韌之感,襯出馬匹的矯健;馬鬃馬尾又用線輕細,呈現蓬鬆彈性的質感;馬腿和馬足用幾個起伏表現結構,擡足的放鬆,另一足的負重感用緊繃的線條展現,栩栩如生;馬身採用墨染技法展現花紋和明暗變化。只用簡單線條就可展現物象結構動態,李公麟的白描技法即使在後世,也鮮少有人與之比肩。在《五馬圖》的人像上,李公麟使用染法來爲白描勾勒點睛,集中在人物頭部、衣領、袖口等地方,不露痕跡的用染法將人物的骨肉豐腴描繪出來,呈現與畫工截然不同的重“神韻”的畫法。他在繪製人物馬匹時,運用古人技法,但卻不完全守舊,反而大膽的摒棄色彩,以樸素的白描線條來表現物象,形成了極具表現力和概括性的人物技法,將中國畫的白描技法發揮到極致,表現了獨特的文人氣質,爲豐富中國繪畫的表現技法做出重大貢獻,成爲一代宗師。李公麟畫馬時是全身心的投入,不單在馬廄裏細細觀察,還特意到鄉間野畔去尋找野馬,追求自然天真的筆法和意趣。宋代羅大經的《畫繼雜說》中曾說,李公麟在路過御馬馬廄時,經常一直觀察着,終日不與其他人說話;可見畫馬的人,必須先將馬的形象置於胸中,儲備馬的神韻之姿,久而久之才能落筆自信,超凡絕妙。正因爲有了細緻的觀察,才能察覺外形之中蘊含的神魂,得到自然又精妙的繪畫作品。

李公麟的繪畫對後世有影響嗎?淺談李公麟的繪畫特點 第4張

黃庭堅觀李公麟繪製馬匹,作詩《和子瞻戲書伯時畫好頭赤》與蘇軾觀點相同,認爲李公麟繪畫時展現的是神韻,而不是單純的物象,其筆下的馬匹呈現破竹之勢,銳不可當。長久以來,中國的人物畫都處於以功利爲主的審美意味。儒家社會功利觀念對中國人物繪畫的影響極大,無論是道釋畫還是帝王像,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嚴格的“法”。人物畫的直觀形象表現爲儒家的禮、德和教化方面的作用,因此大多繪製帝王功臣、貞女烈士,以感染觀者,達到人倫教化的目的。對於“法”的運用是畫工的主要工作,束縛着畫工的自我情感表達。而文人繪畫卻從精神上飽含了更多的非功利因素,並非如畫工繪畫那樣爲了取悅帝王或僱主,而更多的是自我精神情感的表達,是超凡脫俗品格的展現。而對於欣賞文人畫的人來說,也是將它作爲把玩品位的高潔之事,這也導致了文人畫和院體畫、畫工畫的不同。 李公麟作爲有着全面繪畫技能的文士,所繪作品不是置於壁上和廳堂的功利性繪畫,而是文人雅賞品評的作品,這樣才符合他文人的身份。雖然從表現內容上不可避免的被社會影響,呈現出故事圖繪等內容,但其自我風格的展現也與當時的院畫畫師拉開距離。林希逸談李公麟繪製佛像,說:“畫如禪有派,此派自公麟。試我銀絲髮,幻渠金色身。”指出李公麟的白描淡墨能呈現出宛若“金色身”的玄妙,這使他的佛像形象與其他世俗的佛像有了本質區別。日趨完善的白描技法使他將繁縟的勾描改爲簡易傳神的刻畫。他跳脫出傳統佛像的“法”,將外在規定視爲羈絆,根據自己對佛教的理解去繪製佛像,大大淡化了傳統的創作規則,從個人的感知去創作,凸顯文人自身的審美情趣。

從李公麟開始,中國的人物畫從壁畫開始向小幅卷軸畫發展,帶動傳統的粗狂奔放的審美品位逐漸轉變爲對清新雅緻的追求,影響了後世人物畫家向着文安逸嫺靜的文人傾向轉變。壁畫藝術就此急劇衰退,成爲畫工專屬。 李公麟對待仕途有種隨遇而安的意味,一直存有歸隱山林的願望。他修習禪宗,受“息外省內”思想影響,對功利更顯淡泊。在繪畫上,白描技法的形成和畫面立意的雅緻都與這種思想相關。他日常生活大多與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從遊於林泉之間,遠避世俗,孤傲清高。《西園雅集圖》描繪了與諸多宋代文士如蘇軾、米芾等在田園中暢遊之狀,代表了李公麟交遊的理想狀態,在賞玩、清談、飲酒、書畫中體會自然的閒適,達到精神暢快和心意共通。宋代講究君子淡交,輕勢利,重道義,推崇長久不渝的交遊關係,這與宋代文人隱逸傾向的精神狀態相關。李公麟以文士身份在繪畫中描繪自我交遊場景,是雅集類繪畫題材的高峯,也影響了文人畫的發展。《西園雅集圖》是李公麟將與當時的文士名流如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晁補之等人置於王詵家別苑,其雅集形式與內容成爲後世文人活動的理想典範,也成就了後人對這一文化盛事的嚮往。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