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暮歸》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暮歸》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暮歸

杜甫 〔唐代〕

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復烏啼。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悽悽。

南渡桂水闕舟楫,北歸秦川多鼓鼙。

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譯文

《暮歸》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秋霜打黃了碧綠的梧桐樹上,白鶴在棲息,城樓上的梆子聲驚得烏鴉在啼叫。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進門,寒涼的風中傳來不知誰家的捶絹聲。

想南去渡過桂水卻沒有船隻,想北迴秦川又到處戰亂不息。

雖然年過半百卻不稱心如意,明天看雲還要撫杖而行。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詩人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時。此前杜甫在夔州的時候,寫出了不少調高律細的詩篇,同時又想嘗試一種新的詩體。有一天,他寫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詩《愁》,題下自己注道:“強戲爲吳體。”這首《暮歸》也是一首吳體七律。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營造出淒涼的氛圍,襯托詩人的悲哀之感。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悽的砧杵聲。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

《暮歸》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雲。這最後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雲。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並不準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這首拗體七律體現了杜甫在詩藝上的追求。在這首詩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是虛實結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黃碧梧白鶴棲”,一句中出現了三種顏色。仔細推究,這些顏色是有虛實之分的。“黃”和“白”是實在的,但“碧”就是虛寫,因爲“碧梧”葉已給嚴霜打“黃”了。可見用字也像用兵那樣,可以“虛虛實實”。“虛寫”,實質就是突破詞義的束縛,使詞的組合形式達到意義的豐富性,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種“陌生化”的藝術感染力,值得借鑑。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