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厲鶚《百字令·月夜過七裏灘》: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

厲鶚《百字令·月夜過七裏灘》: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厲鶚(1692年6月16日-1752年10月17日),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浙西詞派中堅人物,江西詞派的首提者。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採諸書爲之注,徵引浩博,爲考史事者所重。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厲鶚的《百字令·月夜過七裏灘》,一起來看看吧!

厲鶚《百字令·月夜過七裏灘》: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

百字令·月夜過七裏灘

厲鶚〔清代〕

月夜過七裏灘,光景奇絕。歌此調,幾令衆山皆響。

秋光今夜,向桐江,爲寫當年高躅。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挐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

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寂寂冷螢三四點,穿破前灣茅屋。林淨藏煙,峯危限月,帆影搖空綠。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

此詞上片專從聽覺感受方面寫乘船夜過七裏灘時的景色。詞人重點寫剛出發時的思緒、行動和見聞。“秋光今夜,向桐江,爲寫當年高躅。”這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爲了追尋古代高尚隱士足跡。但是,往事千年,夜靜天黑,時間、環境變化,古蹟看不見了。“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風景奇絕,彷彿連風露也不一般,詞人不禁情動於中,提簫吹奏。接着,詞人筆鋒一轉,集中寫吹簫的音響效果:“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簫聲飛揚於夾岸連山之中,引發各種自然聲籟,在山中到處出現。天上星光,水中也反映着星光,天水相映,萬籟齊鳴,甚至把睡着的鶴也驚醒了。“孥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在詞人所乘船附近,忽然傳來船槳撥水的響聲,原來是夜漁的老人,已經收網歸去,停船宿夜了。夜已深這層意思,自然表達出來。上片在描寫上,突出人物、山水、自然界對聲音的感受。以聽覺感受來寫夜行船的經歷,使讀者體會到黑夜的環境特點,同時又暗示了月上之前詞人就急於過七裏灘的迫切心情。這也爲下片集中寫月夜下的視覺感受做了很好的過渡。從詞人急切乘船,船頭吹簫的行爲,也體現了他愉悅、和諧的情緒。

厲鶚《百字令·月夜過七裏灘》: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 第2張

下片專從視覺感受方面寫月夜下七裏灘的美景。過片先以懷古引出,遙與上片“當年高躅”呼應:“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獨”字,點明瞭聯想歷史時的自身感受。由於“獨”,無人交談,只好訴諸視覺。接着便集中眼中所見的桐江兩岸,山水景物。最吸引視覺的,在黑暗中莫如光亮了:“寂寂冷螢三四點,穿過前灣茅屋。”螢光雖小,但在黑夜中是活動的亮點,襯托出兩岸村落的寂靜。夜深人靜,所見只有自然界的山水了。“林淨藏煙,峯危限月,帆影搖空綠。”林木清秀,煙靄陣陣;山峯高聳,月亮也被擋住。江上白帆,出沒在與碧空一色的江水上。詞人的眼光,從近而遠。先寫近岸的螢光、茅屋、樹林,再寫高處的山峯、月亮,最後寫遠處的帆影波光,逐層伸延,如展開一卷桐江夜月圖,使江山勝景,由近而遠展現在讀者面前。最後再收回視線,“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白雲在深谷中舒捲,既是詞人所見,也是詞人的寄意。只有象白雲那樣自由自在,才能體味大自然的美好。

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宛如畫境,以寫景爲主,很精巧地體現了夜遊的特點,所描繪的景色則突出了清秀幽雅的韻味,給人一種秀雅的審美情趣,同時又融入對古代高士的崇敬之情和超然物外、情景神會的獨特感受。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