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朱彝尊《百字令·度居庸關》:全詞筆筆相聯,疏中有密

朱彝尊《百字令·度居庸關》:全詞筆筆相聯,疏中有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彝尊(公元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字錫鬯(chàng),號竹垞(chá),又號醧(yù)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別號金風亭長,浙江秀水(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清朝詞人、學者、藏書家。朱彝尊作詞風格清麗,爲“浙西詞派”的創始人,與陳維崧並稱“朱陳”,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詩宗(南朱北王)。著有《曝書亭集》80卷,《日下舊聞》42卷,《經義考》300卷;選《明詩綜》100卷,《詞綜》36卷(汪森增補)。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朱彝尊的《百字令·度居庸關》,一起來看看吧!

朱彝尊《百字令·度居庸關》:全詞筆筆相聯,疏中有密

百字令·度居庸關

朱彝尊〔清代〕

崇墉積翠,望關門一線,似懸檐溜。瘦馬登登愁徑滑,何況新霜時候?畫鼓無聲,朱旗卷盡,惟剩蕭蕭柳。薄寒漸甚,徵袍明日添又。

誰放十萬黃巾,泥丸不閉,直入車箱口。十二園陵風雨暗,響遍哀鴻離獸。舊事驚心,長塗望眼,寂寞閒亭堠。當年鎖鑰,董龍真是雞狗。

居庸關,唐代亦稱軍都關、薊門關。在今北京昌平西北,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本篇寫度居庸關的所見所感,抒發了作者對明亡的悲憤。

“崇墉積翠,望關門一線,似懸檐溜。”墉,城牆,檐溜,檐下滴水處,“崇墉”句橫空而起。蒼莽雄奇。“崇墉”寫關城雄偉,“積翠”寫翠障層疊。“望關”二句,以“檐溜”設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居庸關的險要。三句從“望”的角度,總寫居庸關形勢,與下面所寫居庸關的蕭條冷落形成對比,爲下片的議論抒情作好鋪墊。下面從攀登行進的角度寫度關之難:“瘦馬登登愁徑滑,何況新霜時候?”居庸關兩旁高山聳峙,當中是長達二十公里的關溝,詞人“瘦馬”度關,此一難也;“徑滑”易跌,此又一難;“新霜時候”,更增加了行進的難度。兩句層層推進,突出一個“愁”字,不僅爲居庸關的險要補寫一筆,而且描繪了一幅絕妙的“詞人度關圖”,透露出作者的羈旅窮愁和蕭瑟蒼涼的心境。“畫鼓無聲,朱旗卷盡,惟剩蕭蕭柳”三句,寫居庸關蕭條冷落,今非昔比:再也聽不到隆隆的戰鼓,再也看不見飄卷的紅旗,只有幾行敗柳在寒冷的秋風中,在寂寞的關塞上蕭瑟生悲……“薄寒”二句,從天寒入手進一步描寫關塞氣氛,表現詞人蕭瑟蒼涼的心境和羈旅窮愁的感慨。

朱彝尊《百字令·度居庸關》:全詞筆筆相聯,疏中有密 第2張

以上一片寫度關所見,雖只是客觀景物的描寫,但在兩組景物的對比當中,已隱含着作者的感慨。下片由寫景轉入直接的議論、抒情。作者爲什麼要寫居庸關的雄偉險要?他又爲什麼要寫居庸關的冷落蕭條?《明史記事本末》卷七十八:“自成乃更攻攻寧夏,略定三邊,東搗居庸,長驅京邑……遂使銅駝榛莽,鍾虡(jù巨)灰銷。”原來,他是以居庸關爲出發點,表現爲李自成“東搗居庸,長驅京邑”的歷史的反思。

“誰放十萬黃巾?丸泥不閉,直入車箱口。”黃巾,黃巾軍。東漢末農民起義軍。此借指李自成的軍隊。“泥丸”句謂末能守住關口。《後漢書·隗囂傳》:王元說隗囂道:“請以一泥丸爲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句用其典。三句意說:是誰沒有守住關口,讓李自成的軍隊直入車箱口?在李自成的軍隊被困於車箱峽之時,又是誰把起義軍放走?《明史記事本末·卷七十八》:“六月,總督陳奇瑜困李自成於漢中車箱峽。會連雨四十日,賊馬乏芻,死者過半,弓矢俱脫,賊大窘。自成乃自縛乞降,奇瑜許之,各給免死票回籍。自是復縱橫不可制矣。”作者認爲,“丸泥不閉”,讓李自成軍“直入車箱口”已是一錯,將被困自縛乞降的李自成放走,又是一錯,明將無能,一錯再錯,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下文二句,是這一歷史悲劇的藝術描寫。十二園陵,明代自成祖至熹宗十二個皇帝的陵墓。明亡,思宗(崇禎)葬此,稱“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兩句描繪“十二園陵”風淒雨暗、鳥獸哀鳴的圖景,將明室覆亡的慘劇形象化和高度濃縮,隱含着作者無限的哀思。“舊事”兩對句,一承上,一啓下。“舊事”,即“十二園陵風雨暗,響遍哀鴻離獸”的慘象,也就是李自成“東搗居庸,長驅京邑”的往事。“驚心”二字,筆重情悲,正好表現詞人度居庸關時回首明亡“舊事”的心態,令讀者心靈爲之震動。“長途”句引出下句關塞景象的描寫:前路漫漫,一片沉寂,路旁是一個接一個的亭子和記里程的土堆,向天邊伸延。“長途”二句,寫眼前景物,表現詞人蒼涼孤寂、彷徨無據的心境,與開首呼應。歇拍緊扣詞題,以議論作結。鎖鑰、指關塞,與開首“關門一線”呼應。豢龍,董氏。相傳董姓爲豢龍氏董父之後,故稱,此指董卓。董卓於東漢末年曾爲黃巾軍所敗。詞以借指代討伐李自成的將領。兩句意思爲:儘管關塞險固可守,但固守者都是董卓一般的“雞狗”之徒,明室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兩句上承“誰放”三句,表現作者無限的悲憤。

綜上所述,全詞上片寫景,暗露愁懷,下片以議論、抒情爲主,既有史家之筆,亦有景物描寫。全篇前後呼應,筆筆相聯,疏中有密。本篇歷來是選家推崇的作品,但詞人對待農民起義軍的敵視態度,有着嚴重的階級侷限。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