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邊詞》唐代張敬忠所作,訴說着作者的思念之情

《邊詞》唐代張敬忠所作,訴說着作者的思念之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敬忠,生卒年不詳,唐朝時期官員、詩人,存世詩作僅存兩首。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張敬忠所作的《邊詞》吧。

人類世界只要存在着國家一詞,邊境線就會永遠依隨着保留,相應的,“邊緣”一直因爲劃分上的不平穩而獨自生氣,硬撐着不屈的意志和“中樞”、“首要”等等,開展着恆久的博弈。世界很大,人性很小,三六九等,終將存在。

其實,一切都是心態問題,如果堅強作骨骼,韌性爲血肉,以自我爲中心地位,又有什麼困難可言呢?這些並非阿Q精神,人生短暫幾個春秋,何必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畢竟一生都要爲自己活着纔是硬道理。

《邊詞》唐代張敬忠所作,訴說着作者的思念之情

古詩中有個“邊塞詩”,充滿了黃沙漫天,暗無天日,春風不度,春色難留,一副自帶悽風苦雨的慘淡景象。也有雄壯的威武不屈,泄露出與衆不同的人格魅力。說到底,依然是一個心態問題,興亡又如何,命運真苦。

《邊詞》

【唐】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

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

正是長安花落時。

這首《邊詞》詩的作者張敬忠,後官至平盧節度使。神龍三年(707年),張仁願爲朔方總管,任監察御史的張敬忠分判軍事。其觀察事物的角度自然也是迥異於常人的,心態好,情緒平穩,不焦灼,不疑慮,情感當然不同一般。所以考究其詩,有初唐時期的質樸,而無初唐時候的浮誇。

《邊詞》唐代張敬忠所作,訴說着作者的思念之情 第2張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五原,郡名,秦時設有九原郡,漢武帝時改爲五原郡,南臨黃河,在今內蒙古境內。舊來,向來的意思。五原的春季一直來得比較晚,總是喜歡姍姍來遲,如今已經臨近二月時節,放眼觀望周邊,那些垂楊仍舊死氣沉沉,沒有綻放新枝的意思。

詩人一上手就開始描寫着邊境地區的景色,沒有範圍包括過大,僅僅只是着眼於所能夠看到的大衆性的代表物“垂楊”。楊柳易種植,耐成活,常常成爲詩人筆下的心頭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往往不時出現進行藝術表演。

或許正因爲楊柳容易生長,如今恰逢季節的它們並沒有按照時令綻放綠色,就會尤其顯得格外出衆引人注目。可惜不是“出色”,只能成爲惆悵的代名詞,情緒的寄託物,昭示着一種無可奈何的遺憾,獨自飄零在邊境地區,徒然惋嘆。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詩人繼續寫景,卻驀然橫跨兩地,展現截然不同的兩幅畫面:眼前的,黃河上鋪滿的厚厚冰層,如今開始慢慢地消融;遙望的,長安中嬌豔的朵朵花兒,卻已經逐漸地凋落。

《邊詞》唐代張敬忠所作,訴說着作者的思念之情 第3張

“即今”是當下的,“正是”也是當下的,時間跨越了空間而同時存在,宣告着某種合理性。此處的距離成爲關鍵詞,拉伸着所有人關懷的目光,使其增添着一種無法言喻的沉重意味。原來,當複雜的情感穿透歲月的那一刻起,空間就只能沒落成厚實的背景牆。

然而,詩人是滿懷鬥志的,並沒有“河畔冰開”而變得垂頭喪氣,反而因此而想到“長安花落”,似乎隨意地對照着異時異地風物的不同。他的心態是平和的,抱有着一種平淡的視線,安寧地巡視着身邊景物的變化與異動。懷有壯志而懂得變通,不激烈不衝動,所以才能夠冷靜對待世間萬物的遷移。

本詩簡潔而不卑陋,因其亮點有二:之一,在於其沒有一字一詞向人述說着思念之情,卻把無限的情思化作深厚的感觸融化在整首詩歌裏面,讓全詩的所有字句都在吶喊和呼應,雖然是無聲的,卻分外惹人注意,令人浮想聯翩。

之二,運用對比手法展示地域不同風光,以此來呈現詩人對皇都長安的思念之情。對照鮮明而又生動鮮活的兩地風光,並沒有給詩人帶來情緒上的困惑,反而愈加映襯出其博大的胸懷,令人可以愉悅欣賞詩中隱匿着盛唐氣象,耐人咀嚼,意蘊深遠。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