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題滕王閣》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題滕王閣》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安國《題滕王閣》

滕王平昔好追遊,高閣依然枕碧流。

勝地幾經興廢事,夕陽偏照古今愁。

城中樹密千家市,天際人歸一葉舟。

極目滄波吟不盡,西山重疊亂雲浮。

賞析

《題滕王閣》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滕王閣舊址在今南昌市新建縣西章江門上,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在高宗時期任洪州都督時所建。它揹負名城,下臨贛江,是歷代遊覽勝地。王勃青年時長途跋涉,探望父親,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曾參與閻都督舉行的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並詩,以精美的文筆,描繪高閣勝景,滕王閣從此著稱於世。據《能改齋漫錄》卷十一載,王安國這首詩,是他十三歲時登臨滕王閣所作,時爲1040年(康定元年)。據說當時“郡守張侯見而異之,爲啓宴張樂於其上”。王安國是王安石四弟,王安石在《平甫墓誌》中稱王安國“年十二,出其所爲銘、詩、賦、論數十篇,觀者驚焉。自是遂以文學爲一時賢士大夫譽嘆”。據此,王安國十三歲寫作《題滕王閣》,不是沒有可能的。王勃、王安國兩位早慧的詩人,都在青年時代登臨滕王閣,留下了爲人傳誦的名篇,這是唐宋詩壇上的佳話。

首聯開門見山,用平敘筆墨寫滕王閣的來歷和現狀。滕王李元嬰喜好遊賞歌舞,因此興建此閣。雖物換星移,歷經滄桑,高閣依然完好地保存下來。滕王“好追遊”,並非平空而發,王勃當年也有“佩玉鳴鸞罷歌舞”之句。“依然”,強調這一遊覽勝地歷久不廢。“枕碧流”,點出高閣的所在,它安然高臥於一派深碧的滾滾江流之上。這一聯對滕王閣雖有空間形勢的交代,但主要是從時間角度敘寫,上句寫往昔,下句詩人所在的時代。

頷聯緊承首聯,着重從時間着眼,寫滕王閣這塊勝地在歷史長河中所經歷的滄桑之變。從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建閣,到王安國十三歲遊覽此地,縱觀這三四百年的歷史,風雲變幻,幾度滄桑。“興廢事”、“古今愁”,含蘊豐富,引起人們的種種遐想。“幾經”和“偏照”,強調變遷的匆忙和興廢的無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隱隱對比中,包含着無限的弔古之思,今昔之感。

頸聯以下轉爲從空間着眼,寫高閣所在的地理形勝和周圍風光。頸聯上句寫城市,南昌向來爲名都,人煙稠密,市街繁榮,是商賈薈萃之所。下句寫江水,贛江由贛州曲折北流,經吉安、清江,流經南昌,縱貫今江西全省,是江西境內最大的河流。登閣俯瞰,城中綠樹濃蔭,千家櫛比,市井興旺;憑欄遠眺,贛江遙接雲天,江面上一葉扁舟,搖曳而過,如同遊人從天邊歸來。上句是近景,下句是遠景,“樹密”、“千家”,給人以繁榮之感;“天際”、“一葉”,具有淡遠閒靜之趣。兩句有遠、有近,疏密襯映,一靜一喧,相互對照,寫出了滕王閣背城面江的獨特風光。

《題滕王閣》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尾聯宕開視野,繼續寫景,而於寫景中收煞全詩。“極目”在意念上與前句“天際人歸”緊密相關,“滄波”與首聯“碧流”遙相呼應。放眼江流,氣象萬幹,非詩句所能寫盡,這就將無限風光囊括其中。客觀景物吟詠不盡,正是暗示詩篇將盡。正在吟詠不盡之時,西山之上亂雲重疊,晚煙出岫,又展現出一幅新的圖景。“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詩》),西山的晚雲將要帶來一番風雨,憑閣四望,勝地的晦明變化無人能預測其妙。“西山重疊亂雲浮”,意象蒼茫縹緲,雖以景結,而含蘊渾厚,言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