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得魚忘筌”是怎麼誕生的?“得魚忘筌”的含義是什麼?

“得魚忘筌”是怎麼誕生的?“得魚忘筌”的含義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得魚忘筌”的歷史典故,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得魚忘筌這個成語中,“筌”這個字可能有些不太容易理解,其實筌指的是一種打漁的時候使用的一種漁具,那麼這個成語的意思也就很容易了,捕到魚了之後,就很容易會忘掉自己原本捕魚的時候使用的工具。那麼,這個成語最初是如何誕生的,這個成語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含義呢?得魚忘筌深層還有什麼含義,是褒義還是貶義呢?

“得魚忘筌”是怎麼誕生的?“得魚忘筌”的含義是什麼?

1.得魚忘筌的含義

得魚忘筌意思是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1.原指領會了深妙的義理,表達它的言語可以忘掉;魚捕到了,漁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語和漁具雖不可少,但畢竟只是手段,而領會精神實質、實現既定目標更重要。

2.用來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

3.比喻事成之後,就忘了藉以成功的手段、條件。

“得魚忘筌”是怎麼誕生的?“得魚忘筌”的含義是什麼? 第2張

2.典故

古代一漁夫到河邊捕魚,他把竹器筌投進水裏,全神貫注觀看浮標,終於一條紅鰱魚上筌了。他十分高興取下魚把筌拋在一邊,快步回家吹噓自己的功勞。妻子說這是筌的功勞,問他筌到哪裏去了,漁夫這纔想起忘記帶筌回家了。

原義是說筌、蹄、言皆爲工具,目標還是魚、兔、意,只要得到和領會了精神實質,那麼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領會精神實質的人,因而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相見而不言,因爲“目擊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說,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內涵。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來自尋煩惱呢?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故此語也有用來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今義多指成功之後忘了原來幫助其達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貶義。

“得魚忘筌”是怎麼誕生的?“得魚忘筌”的含義是什麼? 第3張

3.孔子對於學習的看法

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有一次,孔子問子貢說,賜啊,你覺得我懂得多是不是因爲我知識多啊?子貢一聽,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當然了,難道不是嗎?孔子聽了說,當然不是這樣,我之所以懂得多是因爲我有一套理論,我所有的知識也都是靠這套理論貫穿起來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說孔子認爲,學生學習的內容不能止步於知識,而更應該關注知識背後的東西,也就是理論。

關於這一點,可能大家會比較蒙圈!畢竟如果學習的重點不在於知識的話,那麼爲什麼我們上學還要學習那麼多知識呢?難道說我們一直都在做一些無用功嗎?

說實在的,第一次看到《論語》中的這一則,我的心情也很複雜。但是很快我就想通了。我的理解是,孔子的意思大概就是“得魚忘筌”。

“得魚忘筌”是怎麼誕生的?“得魚忘筌”的含義是什麼? 第4張

什麼是“得魚忘筌”呢?筌是一種用來捕魚的工具,意思是我們用筌去捕魚,在捕魚的過程中,筌很重要;但當我們捕到魚之後筌就不再重要了,因爲我們想要的是魚而不是筌。而所謂的知識,也就是筌,它只是我們用來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工具;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這纔是我們真正關心的、真正想要了解的。因此,如果我們只是侷限於知識,滿足於知識,那麼我們就勢必不能再進一步地有所創新,就像我們想要去捕魚,結果卻織了一輩子的網一樣,這無疑是無益的!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說“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裏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入書本的東西”,這跟孔子的觀點真可以說是不謀而合了。

然而,我們今天的現實是什麼呢?有多少學生和老師能認識到這一點呢?我想情況很可能是不容樂觀的!因爲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實用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其典型表現就是:很多人在選專業時最多的考慮就是以後這個專業能不能掙很多錢,即在很多人那裏,知識的確只是一個工具,但是卻不是他們用以認識這個世界、進而提高自己的工具,而是用來換取考試成績、學位學歷以及好工作、高工資等一整套慾望訴求的工具。

也就是說,孔子擔心的還只是學生們“想要捕魚卻織了一輩子網”的問題,而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實卻是大家根本就不想捕魚,好不容易織了一點網,還轉手就給賣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