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如何理解成語“一不做,二不休”?成語背後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語“一不做,二不休”?成語背後有何典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一不做,二不休”?有什麼典故?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 一不做,二不休

【拼音】: yī bū zuò,èr bù xiū

【解釋】: 原意是要麼不做,做了就索興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興做到底。

如何理解成語“一不做,二不休”?成語背後有何典故?

【成語故事】:

公元755年,唐朝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在與叛軍的一次交戰中,朝廷方面的大將王思禮坐騎被箭射中倒斃。就在他處境危急的時刻,一個名叫張光晟的騎兵把馬讓給他,使他脫險。

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了官,但他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爲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783年,一支軍隊在京師長安譁變。德宗帝倉皇逃到奉天(今陝西省幹縣),叛兵推立太尉朱酢爲帝。張光晟以爲唐朝氣數已盡,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酢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的軍隊日漸接近奉天。在這種情況下,朱酢、張光員只能退回到長安。

次年,朱酢又改國號爲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爲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己迫近長安。朱酢將五千精兵交給張光晟,命他駐紮在九曲一帶抵禦唐軍。

如何理解成語“一不做,二不休”?成語背後有何典故? 第2張

張光晟見朱此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繫,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同時指揮軍隊猛攻長安。張光晟作爲內應,勸朱酢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酢逃遠後,再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酢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張光晟對李晟感激涕零。

此後,李晟每次舉行宴會,總要邀請張光晟參加,並且奉爲上賓。賓客們對此非常反感,有的當衆發作,表示不願與反賊同席,李晟見衆怒難犯,只得將張光晟看管起來,等待朝廷發落。不久,德宗頒下沼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爲張光晟說情救命,只好執行。

臨死時,張光晟悲哀他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