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土家族舞蹈 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的表現形式

土家族舞蹈 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的表現形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

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俗稱“解錢”,是流傳於湖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古老祭祀歌舞。

宣恩屬武陵山餘脈,境內山深地僻,層巒茂林。橫亙其中綿延百餘公里的七姊妹山,將宣恩分成南北兩片,北爲清江流域,南爲酉水流域。酉水古稱酉溪,發源於宣恩境內七姊妹山南端的鑼鼓川,似一條玉帶,流經鄂、湘、渝三省市邊區的9個縣市,最後注入長江。宣恩境內酉水流域是古代巴人後裔土家先祖的另一支——武陵蠻(亦稱“五溪蠻”)的世居之地。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就是武陵蠻遺留下來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宣恩酉水流域做解錢法事,相傳是土家族田氏子孫爲祭戰死的先祖田大將軍(亦稱田好漢)而進行的祭祀活動,後由田姓發展到彭、向等家族並延續至今。田大將軍戰死後膝下七子一女紛紛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時從父親戰馬頸上解下8個銅鈴,人手一個,作爲後世尋祖歸宗的證物。此後,兄妹八人分別逃到宣恩、來鳳、鶴峯及湖南龍山等地“壘石爲城,依山傍水而居……”(宣恩高羅田氏石碑文),爲祭祖還願,便用8個銅鈴做成馬頭銅鈴杖,在做解錢法事時由梯瑪搖鈴舞唱。

土家族舞蹈  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的表現形式

土家先民喜歌舞、重祭祀的習俗歷史久遠,唐宋以來,土家民間流傳的歌樂與鼓舞相結合的巴歌《踏蹄》已具有祭祀、娛神的特徵。南宋朱熹《楚辭集註》載:“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息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明清以來,在土家族民間出現了專門從事祭祀活動的“巫師”,即朱熹所說的“巫覡”,土家人稱其爲梯瑪,民間又俗稱“土老司”,是他們口傳心授,將八寶銅鈴舞傳承至今。

做解錢法事跳八寶銅鈴舞,酬謝祖先愉悅神靈,是土家人十分看重的大事。《鄂西少數民族史料輯錄》載:“每到解錢時,非常熱鬧,殺豬宰羊,親友雲集。土老司頭戴鳳冠,下穿八幅羅裙,吹牛角,舞司刀,搖八寶銅鈴。”在他們看來,風調雨順、六畜興旺、驅邪祛病,是靠神靈相助,祖宗保佑。

酉水流域土家解錢祭祀的時間,固定的主要有農曆七月十二的“亡人節”,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新年節”,二月初二的“土王節”等,主東家若是有大事需解錢,則由土老司擇定黃道吉日。祭祀的場所在主家的堂屋。祭祀時,中堂上方懸掛三親土王神像(田好漢、彭公爵主、向老官人);中堂右角設香案,上擺肉食、果蔬類貢品及香蠟紙草;中堂左角立一神位,供奉田氏家神大二三郎,即銅馬、鐵馬、木馬。每當解錢祭祖時,土老司頭戴三親五折冠,身穿八幅羅裙,左手握八寶銅鈴,右手執司刀,或一人邊唱邊舞,或率衆徒搖鈴舞唱。跳起興致時,圍觀者可與土老司對唱神歌或山歌,場面極爲壯觀。跳八寶銅鈴舞時還有鑼鼓伴奏,一般由6人組成,用一鼓、二鑼、二鈸、一牛角等土樂器,樂器雖簡單,卻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八寶銅鈴舞的唱詞爲歷代土家梯瑪所唱的《神歌》,內容從土家的起源、民族的遷徙到漁獵的艱辛、戰亂的殘酷,從天地鬼神到世間萬象,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涉。演唱音樂是“嗬嗬腔”,幾乎唱每一段歌都要用“嗬嗬耶”、“了了神”等襯詞,聲腔古樸低沉,雄渾豪爽。

八寶銅鈴舞的動作主要有“田氏三步罡”、“跨馬勒繮”、“躍馬闖灘”、“臥馬射箭”等套路組合,舞姿步態豐富多變,“舞刀搖鈴”、“餵馬”、“上馬”、“下馬”、“奔馬”、“賽馬”等動作串連成套,給人質樸的美的享受。

八寶銅鈴舞的動作特徵,主要體現在叩胸屈膝、體態下沉、一步一顫成一步多顫,踏“三步罡”、走“太極圖”。所謂叩胸屈膝、體態下沉、一步一顫,就是在表演時舞者的腰、腿呈曲線狀,保持肢體重心前移略成弓形,每走一步都讓腿、胯及全身部位處在或強或弱的不斷顫動的狀態之中,通過“踩罡”、“跳罡”和“旋轉”構畫出“三角形”和“太極圖”圖案,配合“踩罡”、“跳罡”、“旋轉”等腳下動作,盡情展示“搖鈴”、“抖鈴”等手上功夫。“手舞之足必蹈之”,搖鈴舞刀,或進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左右旋轉,顫曲有度,古樸優美,把土家人對先祖神靈的敬畏與虔誠,對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東方芭蕾”,具有流動的韻律美。

土家族舞蹈  宣恩土家八寶銅鈴舞的表現形式 第2張

八寶銅鈴舞的音樂由聲樂唱腔和器樂伴奏兩部分組成。聲樂唱腔是以梯瑪神歌“嗬嗬腔”爲內核而形成的一種獨具土家韻味的歌樂門類,它音域起伏得當,具有易上口、易傳唱的簡樸性特徵;“嗬嗬腔”中的“嗬嗬耶”、“了了神”等襯詞都源於當地方言語音,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徵。器樂伴奏一般爲堂鼓、盆鼓、大鑼、小鑼(馬鑼)、大鈸、二鈸,伴奏班子演奏的曲牌大都源於當地的夾鈸鑼鼓、神鑼、宵鑼、戲鑼等,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色彩。鑼鼓伴奏雖然樂器簡單,演奏起來卻變化無窮,旋律悠揚。

八寶銅鈴舞源於民間祭祀,而且只在宣恩酉水流域田、彭、向等土家族大姓流行,自古沿襲“父傳子、子傳孫及兄傳弟”的“傳內不傳外”的傳承方式,加之土家族只有民族語言而無文字等原因,傳承範圍相對狹小。目前,八寶銅鈴舞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現狀堪憂。

八寶銅鈴舞是萬物有靈的宗教文化觀念在民間藝術中的遺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文化交流價值。特別是八寶銅鈴舞的表演古樸優美,充滿了民族舞蹈的翩翩神韻,深受土家人民喜愛,得到有關專家的好評,所以,挖掘搶救、保護利用好八寶銅鈴舞,對促進民族文化大州建設,開發鄉村土(家)苗風情旅遊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爲保護八寶銅鈴舞,宣恩縣委、縣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保護計劃,建立八寶銅鈴舞培訓基地,命名錶彰了一批優秀民間藝人。2006年,八寶銅鈴舞被成功申報爲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八寶銅鈴舞原生地沙道溝鎮被命名爲“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