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土家情人節 土家女兒會的起源與流變

土家情人節 土家女兒會的起源與流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要的民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舉行,原生地是恩施市紅土鄉石窯,原稱趕女兒場,上世紀80年代將板橋鎮大山頂農曆五月初三與七月初九兩天特殊場期併入這一節俗,統稱爲女兒會。

關於女兒會的起因,有多種說法,主要有源自原始社會的祈年求子說、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型期羣婚制殘餘說、少數民族地區尊崇婦女說、七月十二過月半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說、薛鄉士讓9個女兒自由趕場說。筆者認爲各種說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持某一種說法而否定另一種說法。女兒會的多種成因,正好說明這一節俗產生時間的悠久性與形成過程的複雜性,體現了神祕感,有利於作爲旅遊項目開發。

前文所列5種說法,前四種我都曾撰文探討過,對薛鄉士讓9個女兒自由趕場形成女兒會一說,我曾持反對態度。我反對這一說法,是覺得它難圓其說,薛鄉士怎麼可能養着9個女兒不出嫁,在某年的七月十二一同趕場?後來查看一些資料,覺得這一節俗的形成與中國傳統的七夕節有關,便可說得通了。

土家情人節  土家女兒會的起源與流變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悽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鵲橋相會之時。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擡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美滿。

七夕節習俗的主角是婦女,更多的是未婚少女,爲了造成過節的聲勢,她們會舉行一些集體活動,如組織十來人或者數十人一起拜織女,有的地方專門組織“七娘會”,“七娘”不僅僅是七個女孩,只是以“七”對應七夕節之“七”,七在這裏也作多的意思,一個家族或一個地域衆多的少女少婦參加節俗活動。

廖康清主編的《鄂西民俗》介紹恩施乞巧節說:“有的地方把這天稱爲少女節,年輕的姑娘在這天舉行‘慕仙盛會’……”慕仙盛會是衆多少女在一起的節日活動。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石窯女兒會起因中的一說“薛鄉士九女趕場”中的9女,並非薛鄉士的9個親生女兒,而是薛氏家族或整個石窯的少女少婦,“九”在這裏作多的意思講,中國曆來以“九”代表多,如“九州”代表整個中國。薛鄉士是石窯當地有權有勢的人物,只有經過他的允許,受封建禮法約束的婦女才能去自由趕場,這裏所說的趕場是指女孩子可以自由上街,購置過七夕節需要的物品,如茶、酒、水果等拜織女的物品。

女人一旦得到相對的自由,愛情也就得到了釋放,何況七夕節俗中本來就包含着婦女企盼美好姻緣的內容,於是自由戀愛的表現也增加,包括直白的性愛,即如後世所說的“趕邊邊場”、“趕風流場”、“鑽四季豆籠籠”等。這種現象不僅僅在恩施石窯女兒會存在,中國很多地方在這一天農家少女最自由,不僅可以在野外去“乞巧”,還可以會意中人,如江蘇蕪湖就有“不要藉着乞巧去會郎”的俗語。

土家情人節  土家女兒會的起源與流變 第2張

說到這裏,有一個時間問題需要解釋,七夕節是農曆七月初七,而恩施女兒會是七月十二,相差5天。這是因爲民俗在時間長河中的流變現象,如將幾個節俗歸納爲一個節俗,包括名稱的變異與時間的變更。七夕節在中國從隆重走向淡化,在很多地方已不知原來的內容而代之別的內容,留存下來的只是變異後的某種形式,如恩施石窯七夕節是在消失了乞巧的主要內容後,保留了女人上街買拜織女祭品的次要內容,並將時間與石窯七月十二場期及過月半節時間統一起來。在名稱上也經過七夕節———女兒節———趕女兒場———女兒會的流變。現實是最好的說明,現在的恩施女兒會融會了大山頂五月初五與七月初九兩天趕“風流場”的節俗,不僅內容趨於一致,時間也被統一到七月十二這一天了。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恩施女兒會是發端於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在流變過程中融會了少數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民間節俗,稱它爲“土家族情人節”、“東方情人節”,不僅有源可據,也恰如其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