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靖難之役建文帝爲何失敗?失誤太多自毀江山

靖難之役建文帝爲何失敗?失誤太多自毀江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難之役建文帝爲何失敗?明初,朱元璋遍封諸子爲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後藩王擁兵自重,朝廷權威不立。建文帝朱允炆面臨這種困局,沒有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強行削藩,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在這場叔侄之間的較量中,身爲長輩的朱棣最終勝出。

朱棣能夠取代朱允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決策、用人、軍事指揮上屢犯錯誤,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順討逆的優勢逐漸失去。而朱棣很少犯錯,知己知彼,進退有方,勝利屬於他是遲早的事情。另外,朱棣的運氣比對方好,在幾次重大戰役中,突然颳起的大風使他轉敗爲勝,轉危爲安。難怪朱棣自己說:“此天授,非人力也。

 朱允炆失誤之一:

重用齊泰黃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長子朱標爲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標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爲皇太孫,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子,因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

靖難之役建文帝爲何失敗?失誤太多自毀江山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而不少藩王都擁有重兵,皇太孫朱允炆對此深感憂慮。由於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死去,鎮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勢力最大,便成爲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皇帝位。燕王“自北平奔喪”,朱允炆稱太祖有遺詔,令諸王不得來京奔喪。諸王認爲哪裏有父死遺令子孫不得奔喪之理,對遺詔的真僞頗有懷疑,一時之間流言四起,朱允炆與衆多叔父之間的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朱允炆起用齊泰爲兵部尚書,黃子澄爲太常卿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事。齊黃二人堅決主張削藩,於是朱允炆與他們密謀削藩之事。

對於如何着手削藩,齊泰和黃子澄有不同的看法。齊泰想先削燕王,黃子澄說:“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認爲削藩應先從有不法行爲的藩王開始,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爲,應先削周王。

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謀不軌,並牽連到燕王、齊王、湘王。朱允炆便命曹國公李景隆到開封把朱橚抓回京師。沒過多久,朝廷又逮捕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對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懼”。

朱允炆失誤之二:

不聽卓敬高巍言引發戰爭

戶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應如何解決藩王擁兵自重的問題,他祕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所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建議把燕王改封爲南昌王,把他調離北平。第二天,朱允炆召見卓敬,說:“燕王,朕骨肉至親,卿何得及此!”卓敬叩頭說:“臣所言天下至計,願陛下察之。”但朱允炆不採納他的意見。

靖難之役建文帝爲何失敗?失誤太多自毀江山 第2張

吏部官員高巍對朝廷削藩持不同意見,他上書朱允炆,稱:“高皇帝分封諸王,比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不法,違犯朝制,不削則朝廷紀綱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衆建諸侯而少其力。’今蓋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不削之削也。”

高巍提到的賈誼、晁錯、主父偃均爲西漢人。漢初同姓王勢力強大,賈誼建議漢文帝把大國分爲小國,晁錯屢次向漢文帝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漢景帝時,吳王跋扈,晁錯又上“削藩策”,景帝用晁錯之策,引起“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諸王雖不像以前那樣強大難制,但有的王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威脅着中央政權。漢武帝並未採用削藩措施,而是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並封其子弟爲列侯。推恩詔下後,諸侯王紛紛請求把土地分給子弟,西漢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過數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這樣基本解決了。

高巍勸朱允炆“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與卓敬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應是解決明初藩王強大難制問題的良策。但朱允炆優柔寡斷,“嘉之而不能用”。他堅決推行削藩,很快就把火燒到燕王朱棣身上。

 朱允炆失誤之三:

講仁義重蹈宋襄公覆轍

公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師後,朱允炆決定出兵伐燕,並佈告天下。他任命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爲大將軍,以附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爲副,率師三十萬北伐。又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使盛庸、平安等分道並進。當時朱允炆方銳意文治,每天與學士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齊泰、黃子澄二人。在部隊出發前,朱允炆告誡將士:“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朱允炆天性仁孝,他明令諸將不得傷害燕王,相信是真心之言。但他沒想到這句聖旨直接關係到這場戰爭的勝敗。俗語說,擒賊先擒王,只有消滅了敵人的首領,才能徹底戰勝敵人。燕王以逆犯順,全靠他個人的威信,如果他一死,“靖難之師”便失去了靈魂,燕軍便會不戰自潰。朱允炆在將士出征前說出這樣的話,給朱棣提供了保護傘,使將士面對朱棣時不敢放手一搏。

靖難之役建文帝爲何失敗?失誤太多自毀江山 第3張

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雖然“瀕於危者數”,但明軍諸將“莫敢加刃”。在東昌(今山東聊城)之戰中,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燕師敗退時朱棣獨自一人殿後,追者數百人不敢逼。在滹沱河之戰中,朱棣竟然在對方陣地中野宿,被明軍發現後又穿營而過,而官軍將士“莫敢一矢相加遺”,眼睜睜地看着朱棣揚長而去。

春秋時期,宋襄公用仁義道德指導戰爭,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戰中坐失戰機,被楚軍打得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義”的犧牲品。朱允炆不懂得戰爭的規律,在關鍵時刻講仁義,重蹈宋襄公的覆轍,最終被朱棣打敗,給後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