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泰法戰爭:從日本幫兇反轉爲美國盟友

泰法戰爭:從日本幫兇反轉爲美國盟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戰時泰國是東南亞唯一的主權國家,東臨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今天的老撾、柬埔寨和越南),西傍英國殖民地緬甸,南接英國殖民地馬來亞(今天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具有絕佳的戰略地位。覬覦東南亞的日本和試圖保守本地區殖民利益的英國都試圖爭取泰國。

然而,泰國最終與日本結成攻守同盟,允許日本借道攻打泰國的鄰國,原因何在?戰後泰國作爲戰敗國爲什麼沒有受到國際制裁,反而成功加入聯合國,獲得日本的戰爭賠償?本文對泰國的二戰史作簡略速寫,或能捕捉到解答上述問題的線索。

戰前的泰國內政:年幼泰王與強人內閣

1932年泰國立憲革命後,君主專制結束,國家實際由議會和軍隊高級將領掌控。就連之後的泰王拉瑪八世也是由內閣大臣扶植上位。

拉瑪八世1935年登基,時年9歲。在位11年(1935-1946)間,拉瑪八世都在瑞士求學,由議會指定的三位訓政大臣作爲他的代表一手包攬泰國內政,其中權傾朝野的要數“永年首相”鑾披汶•頌堪。

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陸軍軍官出身,曾留學法國進修軍事,1932年參與發動立憲革命推翻君主專政後成爲國防部長。1938-1944年及1948-1957年,在橫跨戰前與戰後的十餘年間鑾披汶•頌堪穩居泰國首相之位,他將“暹羅”改名爲“泰國”,實施了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立法上的改革,是締造現代泰國的功臣,也因包攬大權而被詬病爲軍事獨裁者。

泰法戰爭:從日本幫兇反轉爲美國盟友

泰國內閣中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比裏•帕儂榮,曾在巴黎大學攻讀法律和經濟,在巴黎參與創建了人民黨,起草了1932年立憲革命政變宣言,並主持修訂憲法。比裏•帕儂榮曾是鑾披汶•頌堪在人民黨內部志同道合的夥伴,然而二人因爲經濟政策和黨內政策的見解分歧而漸生嫌隙。太平洋戰爭爆發和日本入侵泰國之後,二人的友誼最終破裂,比裏•帕儂榮轉而反對鑾披汶•頌堪的對日政策。

四鄰不安:太平洋戰爭前泰國面對的國際形勢

1937年盧溝橋事變,特別是1939年日本華北派遣軍封鎖天津英租界的“天津事件”爆發之後,英國的亞洲政策陷入兩難境地。

英國一方面反對日本在亞洲的擴張,一方面不願意公開對抗日本使局勢複雜化。當時歐洲後院裏,德國對波蘭虎視眈眈,英國無暇分心於遠東。英國首相張伯倫考慮到種種不利因素,下令英國駐日本大使羅伯特•克萊琪和平解決“天津事件”。1939年7月15日,克萊琪與日本外長有田八郎達成《有田-克萊琪協定》,承認了中國的戰爭狀態以及日本在中國佔領區行使各種手段以保護其自身利益的行爲,同時申明英國並無意支持任何妨害日本進行上述活動的行爲。

既已領教到日本的擴張野心,爲了避免馬來亞殖民地後院起火,英國試圖防範泰國倒向日本。英國與泰國於1940年6月12日在曼谷簽署《英泰互不侵犯條約》。然而當時英國疲於應對歐洲戰場,對馬來亞殖民地和緬甸殖民地尚且自顧不暇,實際上也並未給泰國提供多少外交支持。

相比之下,日本對泰國的示好更加殷勤急切,同樣是1940年6月12日,泰國與日本簽署了《日泰友好條約》。伴隨着這一條約的簽署以及日本勢力在中南半島的大力滲透,泰國在地區爭端中也不得不正視日本勢力的存在。

泰法戰爭:從日本幫兇反轉爲美國盟友 第2張

十九世紀中期,暹羅曾與越南的阮朝爭奪高棉(今天的柬埔寨)和老撾。法國殖民佔領越南之後,繼續了與暹羅的領土爭端。1893年第一次泰法戰爭中,暹羅承認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對高棉和老撾的吞併。1940年納粹德國對法國的開戰,爲了防止泰國與日本走得過近而威脅到法屬印度支那的統治,法國政府曾向鑾披汶•頌堪承諾重新商討爭議領土問題。然而不久之後,法國即向納粹德國投降,納粹德國扶植的維希政府上臺後,泰國重開領土商議的外交要求遭到維希政府的無視。此時正值歐洲戰場戰事激烈之時,英美也無暇顧及泰國的申訴,日本則抓住這一時機擴大在中南半島的影響。

1940年9月,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地區,殖民地政府被迫同意日本在當地駐軍。鑾披汶•頌堪意識到這是收回爭議領土的大好時機,他派人與日本接觸,試探日本對法泰爭議邊界的態度。1940年12月至1941年1月間,泰法邊界爆發了軍事衝突,雙方都無法壓制對方。在日本的調停下,雙方於1941年5月9日簽署協定,重新劃分邊界,泰國取得了部分爭議領土,包括吳哥窟所在地暹粒,但協議同時規定泰國不能在這些新取得的領土上設防。而日本則藉助之前與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的協議,在與泰國首都曼谷相距僅300餘公里的新邊界的另一側駐紮軍隊。泰國實際上面臨更深重的軍事威脅。

鑾披汶•頌堪也意識到了日軍侵略泰國的風險。他在1941年8月對國民進行動員,通令一旦日本入侵,所有公民必須積極抵抗,甚至在必要時實行焦土政策。

泰日結盟:放棄抵抗,成爲日本“幫兇”

泰法戰爭:從日本幫兇反轉爲美國盟友 第3張

1941年12月7日晚及8日凌晨,日軍突然在泰國南部海岸線多處地點登陸。登陸的日軍遭遇了泰國軍隊和警察的頑強抵抗。然而抵抗僅僅持續了幾個小時,地方官們就收到了來自曼谷的電報:鑾披汶•頌堪首相在與其他高級將領商議後,決定放棄抵抗,允許日軍借道泰國國境。日軍揮師南下馬來半島,馬來亞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11日,迫於日本持續加碼的壓力,泰國首相通知內閣,爲了避免淪爲日本的佔領國,他選擇進一步妥協,與日本簽訂《日泰同盟條約》,通過與日本合作來保全政權、軍隊和國土完整。1942年1月25日,泰國向英美宣戰,泰國所有軍事設施向日軍開放進駐,成爲日軍向馬來亞、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進軍的重要後方。泰國軍隊曾參加日軍對緬甸的作戰,並在日本的許可下將英屬緬甸撣邦及馬來亞北方四州的爭議領土收歸囊中。日軍修建了臭名昭著的“死亡鐵路”——泰緬鐵路,約4.5萬名馬來亞戰爭中被俘的盟軍戰俘和東南亞各地強徵的勞工在艱苦的施工中喪命。泰國也成爲日軍重要的物資來源,許多被日本徵購的物資以“特別日元”支付,而不平等協議規定這些“特別日元”不得在日本使用,並且不能用來購買日本出口的物資。

1942年2月11日出版的日本內閣情報局編輯的寫真週報第207期,登載了泰國大象參與“東亞解放戰爭”,幫助日軍在緬甸的密林中運送戰略物資。

1942年5月13日出版的寫真週報第220期刊載,泰國使節Phraya Phahon中將於1942年4月25日前往日本慶祝日泰同盟結成,受到日本朝野熱烈歡迎。

泰國的抗日組織:自由泰人運動

日本要求泰國清除一切反日要素,包括比裏•帕儂榮在內的親英美分子被逐出內閣。比裏•帕儂榮被任命爲攝政王,代理在瑞士求學的幼王的事務。雖然失去實權,他仍在自己創立的法政大學內祕密策劃抵抗運動,後與自由泰人運動合併。

首相鑾披汶•頌堪宣佈與日本結盟之後,泰國駐美大使社尼•巴莫拒絕承認泰國政府的結盟決定。他於1941年12月12日在華盛頓召開記者會議,宣佈與鑾披汶•頌堪政府斷絕關係,聲明泰國政府已處於日本控制之下,已不能獨立並負責任地領導泰國人民。社尼•巴莫召集在美國的泰國留學生成立了抗日愛國組織“自由泰人運動”。當曼谷發來向英美宣戰的電報時,泰國駐英國大使傳達了宣戰聲明,而社尼•巴莫則再一次拒絕傳達曼谷的指令。

泰法戰爭:從日本幫兇反轉爲美國盟友 第4張

經過不斷遊說,社尼•巴莫終於使美國政府承認了自由泰人運動,並獲得美國戰略情報局(United States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OSS)的幫助,訓練泰國人蔘與情報活動。許多留英的泰國人也參與到自由泰人運動中。

OSS的情報人員曾坐鎮重慶,英國情報組織136部隊(Force 136)則在錫蘭(今斯里蘭卡)的康提設立東南亞總部。自由泰人運動向這兩個盟軍情報組織提供情報,並協助盟軍空運軍事和醫藥物資進入泰國。由於日軍實際控制泰國,自由泰人運動的武裝力量實際上很長時間內都十分薄弱。當自由泰人運動的武裝成員發展到五萬人時,戰爭已經接近尾聲。

1981年比裏•帕儂榮在回憶文章中寫道,1941年12月8日,當曼谷人民得知泰國軍隊不戰而降時,許多人聚集在路邊哭泣,在此之前泰國政府曾經號召泰國人民反抗日軍,而當日軍開進泰國境內時,政府卻宣佈放棄反抗,許多人因此感到混亂和反感。在比裏帕儂榮看來,這種民族情緒是後來自由泰人運動的民意基礎。自由泰人運動的重要目的也是向盟軍特別是美國“表明心跡”,將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意和政府與日本結盟的行爲“劃清界限”。

部分泰國政治精英選擇與內閣分道揚鑣,投身自由泰國運動,一方面是民意所向,更重要的是他們與鑾披汶•頌堪對局勢的判斷意見相左。他們擔憂鑾披汶•頌堪將全部賭注押在日本身上,一旦日本戰敗,與日本結盟的泰國也將受到懲罰;即使日本取勝,也可能撕毀尊重泰國主權的承諾。後來局勢的走向證明,與盟軍合作的決定是明智的。1945年9月2日,部分自由泰人運動成員成爲美國曆史上首批獲得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總統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的亞洲人。

戰敗國的“轉型”:從泰日同盟轉向美泰同盟

1944年,隨着日軍在各個戰場受挫,日泰聯盟蒙上了失敗的陰影,曼谷遭到盟軍空襲。7月,鑾披汶•頌堪辭去首相職務。

泰法戰爭:從日本幫兇反轉爲美國盟友 第5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翌日泰國宣佈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英美宣戰的宣言無效,同盟國對此表示承認。儘管戰後英國曾試圖將泰國納入自己的軍事保護之下,法國也曾反對泰國加入聯合國,但得益於社尼•巴莫的外交斡旋,泰國保全了戰後的獨立自主地位,並於1946年加入聯合國。泰國從日本的同盟國轉而成爲美國的軍事盟國。越戰期間,美國空軍曾在泰國境內駐紮大量機隊與人員。

1955年日泰兩國簽署《日泰兩國特別日元問題解決協定》,約定日本在戰爭期間對泰國的經濟掠奪,在戰後通過賠款和無償經濟援助的形式進行賠償解決。

爲了避免盟軍的戰犯審判,戰後的泰國政府通過《戰犯法案》獲得審判本國戰犯的許可,鑾披汶•頌堪與另外十四名高級將領於是被捕。然而不久法庭宣判此法案不得追溯既往,“戰犯”旋即獲釋。1948年,鑾披汶•頌堪通過政變重新上臺,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政壇第二春。二戰時與日本結盟的過往雖是這位“永年首相”政壇傳奇的一個污點,但戰後他民望不墜,許多人認爲在日本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首相竭力保全泰國的做法無可厚非。

相比飽受戰火蹂躪的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泰國在變幻不定的二戰局勢中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國土的完整和人民相對平穩的生活,又順利過渡到戰後發展階段,無疑是十分幸運的。而日本借力泰國,向緬甸、馬來亞及中國雲南地區延燒了戰火。與泰國相鄰的這些地區,其時其地,幸或不幸,只可付諸一嘆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