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爲何根據地的官兵親切的稱他爲“黑媽媽”?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爲何根據地的官兵親切的稱他爲“黑媽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抗日戰爭的歷史上有很多國際友人,今天介紹這位他和白求恩一樣,也是一位醫生。他是來自於印度的一位國際友人,這位國際友人爲我國的革命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的名字是柯棣華。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爲何根據地的官兵親切的稱他爲“黑媽媽”?

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 - 1942年12月9日),出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紹拉浦爾市,家庭出身屬於較高的種姓,但由於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並不富裕。他的母親有殘疾,父親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時即隨同父親參加抵制英國貨的鬥爭。後來考入孟買著名的G.S.醫學院,因爲參加反對英國殖民者的鬥爭,被迫輟學。又以頑強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學,終於於1936年從孟買助學醫學院畢業並考取英國皇家醫學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沉睡的中國覺醒了。中國軍民拿起武器,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應中國紅軍總司令朱德的請求,決定派一支小型醫療隊到中國去,表示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這一決定,得到了印度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和熱烈響應,僅報名參加援華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這一天被孟買的居民命名爲“中國日”。柯棣華在這一天申請並加入由他和愛德華、巴蘇華等5位醫生組成的赴華醫療隊。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中國廣州,在廣州碼頭,他們受到了中國羣衆的熱烈歡迎,並受到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的迎接。

9月29日,醫療隊經長沙輾轉來到漢口,被中國紅十字會編爲第15救護隊,先後在漢口、宜昌、重慶等地工作。

在重慶,醫療隊員們爲了表達與中國休慼相關的決心,特意請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爲他們每個人都起了一箇中國名字。譚雲山提議:在他們每個人名字後面加上“華”字。於是,五位醫療隊員都有了他們的中國名字:愛德華、柯棣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柯棣華的名字就是這時從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早在來中國之前,醫療隊就聽說八路軍與國民黨不同。因此,他們渴望到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去。剛到中國時,他們就向前來迎接他們的宋慶齡提出到華北前線工作的請求。到武漢後,他們又向周恩來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在重慶,他們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請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醫療隊獲得批准,準備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華不幸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和其他幾位醫生勸他回國料理後事,他強忍悲痛說:“我的家庭確實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這裏千千萬萬無辜受難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沒有實現我向印度國大黨所做的保證——至少在中國工作滿一年之前,我決不回印度。”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爲何根據地的官兵親切的稱他爲“黑媽媽”? 第2張

1939年11月4日開始,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數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在戰爭環境中,他們和抗日軍民一起,過着艱苦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餘次手術,診治了2000餘名傷病員。

當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晉察冀軍區進行淶水戰役時,柯棣華奉軍區司令部之命,出發去軍區的南線,負責陣地救護工作。在13天的戰鬥中,他接受了800餘名傷病員,其中施行手術的達558人。由於不斷地戰鬥,傷員也就不分晝夜陸續的後送,他3天3夜未曾睡覺,始終以最大的熱情,堅守崗位。

百團大戰後,巴蘇華大夫奉命返回延安,留在了延安,並於1943年3月取道回國。柯棣華則繼續留在白求恩學校和醫院工作。

1941年1月,他“正式參加了八路軍”——被任命爲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仍然兼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此時,正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最危險的時候。

1941年接替犧牲的白求恩大夫,成爲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同年10月25日,柯棣華大夫與衛生學校教員郭慶蘭女士喜結良緣。

1942年8月23日郭慶蘭生了一個兒子,柯棣華親自接生。孩子的降生爲這對夫婦和他們的朋友帶來了巨大的歡樂,時任八路軍晉察冀邊區司令員、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聶榮臻將軍親自爲孩子起名爲“柯印華”。“印”表示印度,“華”表示中國,這個名字寓意着中印將世代友好。

柯棣華曾說過:“這裏是白求恩工作過的地方,你們的學校也以白求恩的光榮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樣,獻身反法西斯鬥爭的偉大事業,決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這是他的心聲,也是此後一切行動的最好的概括。

在晉察冀兩年多時間裏,他始終以白求恩爲榜樣,工作上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他不僅從事醫療工作,還從事教學訓練,編寫講義,擔負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敵人向根據地殘酷“掃蕩”的情況下,他和同志們經常沿着山谷峻嶺,一邊作戰,一邊轉移,一邊護理傷病員。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克服了一切艱險。他同羣衆血肉相連,把爲羣衆服務看作自己的幸福。在敵人一次掃蕩中,他路過一個被日寇摧殘的村莊,聽到斷續的呻吟聲,就順聲查找,在一間殘破的房子裏,見到一個由於難產而生命垂危的婦女。他連忙找來游擊隊和擔架,把產婦送到一個臨時救護所,連夜爲她做手術,挽救了母子的生命。正因爲這樣,傷病員和羣衆都敬愛他,親熱地稱他爲“老柯”、“貼心大夫”和“黑媽媽”。

1942年7月,柯棣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是來自印度的“白求恩”,爲何根據地的官兵親切的稱他爲“黑媽媽”? 第3張

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的癲癇病再一次發作,醫護人員雖全力搶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沒有給他熱愛的戰友們留下一句話,沒有給他愛妻嬌兒留下一句話;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熱情,他的獻身精神,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將永遠激勵人們前進。

1949年將他和白求恩大夫安葬在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陵園中惟有的兩座雕像是他和白求恩大夫。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