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山東古代被稱“齊地”,爲何後來被稱“魯地”?

山東古代被稱“齊地”,爲何後來被稱“魯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山東在古代分爲齊魯兩國,爲何後世要簡稱爲魯,而非更強大的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現在的山東有齊魯大地之稱, 在周朝建立以後,姜子牙就被封到了齊國,而周公則是被封到了魯國,就這樣齊國和魯國成了山東最著名的兩個諸侯國。自古以來,山東就被稱爲是“齊地”,或者是“三齊”,而那些被封到那裏的藩王一般也都被稱爲齊王,而魯地只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是在清朝開始以後,就從原來的“齊”改爲了“魯”。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這兩個地方的面積差異很大,而且國力也差別很大,齊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還有在戰國時期也是,而魯國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國家,那麼爲什麼要把山東簡稱爲魯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爲魯國的文化一直在流傳着,而後來齊國的文化卻逐漸的消失了,雖然兩個國家都是周朝分封的大國,但是兩個國家發展的方向卻完全不一樣,齊國因爲更加的靠海,所以就主要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得齊國變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而魯國卻走得是禮制之路,將西周王朝的禮樂文化交給了當地的居民,最後使得魯國成了所有的諸侯國中,最講究秩序的國家。

山東古代被稱“齊地”,爲何後來被稱“魯地”?

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都是靠實力來成爲強國,齊國就變得越來越強大,而魯國卻開始慢慢的衰弱,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認爲齊國要比魯國厲害,後來儒學興起以後,漢朝也建立了起來,魯國的政策就開始慢慢的成爲了主流,而注重商業的齊國政策卻開始慢慢的消失,因爲對於統一的國家來說,路過的政策更加適合農業的發展,而因爲重視農業,所以齊國的政策就變得不適用了。

山東古代被稱“齊地”,爲何後來被稱“魯地”? 第2張

而被稱爲“魯”,跟孔子也有着很大的關係,因爲孔子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一個魯國人,而且他的弟子也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他寫的《春秋》都是根據當地的國君來紀年的。後來因爲儒家思想成爲了主導思想,魯國的地位也就慢慢的提高了,後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孔子也被很多國外人所熟知,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知道我國的孔子,而且他的學派非常有影響。而且魯國的國都到現在仍然有着孔廟,香火非常旺盛。

在後來電報的出現以後,“齊”“魯”兩個字的地位就更加的差距大了,因爲電報必須要言簡意賅,所以在寫省份的時候都是用的簡稱,而當時的河北簡稱是“冀”,而“齊”的讀音跟“冀”非常的相似,爲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就直接把山東簡稱爲“魯”,後來這個簡稱就這樣流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