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這個寡婦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 吳未帝降晉爲中國統一?

這個寡婦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 吳未帝降晉爲中國統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舅舅娶外甥”現象

孫休臨死時,雖然口不能言,但心裏是相當明白的,所以他拉着丞相濮陽興的手,臨終託孤。但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等顧命大臣,在孫休斷氣後,並未依囑辦事,立孫休幼子爲帝,而是選擇了孫休的侄子、廢太子孫和的大兒子、時年23歲的孫皓。顧命大臣做出此番選擇,或許也是形勢的需要。當時,西南的劉姓蜀漢政權剛剛滅亡,曹魏集團讓司馬家族完全控制,吳國的安全形勢受到的威脅空前嚴重。在這種背景下,濮陽興、張布選立一位成年皇帝,倒不失明智之處。

這個寡婦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 吳未帝降晉爲中國統一?

網絡配圖

在正式迎立孫皓前,濮陽興、張布他們把想法對孫休的皇后、此時已成太后的朱氏說了,希望讓成年的孫皓繼位,以維護國家的穩定。

朱氏會怎麼辦?話題先放一放,來說一下朱氏這個女人是怎麼成爲皇后的。據《三國志·吳書·妃嬪傳》(卷五十)朱氏是朱據之女,孫休的姐姐朱公主孫魯育所生,她與孫休是甥舅關係——舅舅娶外甥女,這在今天看來是奇葩婚姻了。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在今天看來是亂倫的婚姻關係?原來孫權想讓朱氏當兒媳,於是將她許配給其第六子、時爲琅邪王的孫休爲妃,當時朱氏僅15歲。孫權是不是老糊塗了?也不是,親上加親嘛,肥水不流外人田。

舅舅娶外甥女,孫休不是第一人。早在西漢初,就有皇帝娶外甥的事情。劉邦死後,皇后呂雉專權,將自己女兒魯元公主和趙王張敖的閨女、年僅12歲的外孫女張嫣,立爲漢惠帝劉盈的皇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娶外甥女的婚姻。

孫休娶外甥女是第二起甥舅婚姻。這種婚姻在漢族婚姻中算奇葩,但在文明程度落後的外族並不少見。如女真建立的大金國第四任皇帝、後被廢的海陵王完顏亮,便納其姐姐慶宜公主和蒲察阿虎迭生的閨女蒲察叉察爲妃;另外,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被大明王朝封爲“順義王”的蒙古大汗俺答汗,娶了自己的外孫女。

這個寡婦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

永安五年(公元262年),朱氏被孫休冊立皇后。孫休死後,羣臣尊朱氏爲皇太后,有的史書上稱她爲“朱太后”,就是這麼來的。此時,面對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等顧命大臣的決定,朱氏異常冷靜,表示:“我是個守寡的婦人,哪裏懂得國家大事的謀劃考慮,只要吳國不死亡,宗廟香火不斷就行了。”朱氏所言被著名史學家陳壽載入史冊,原話見於《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卷四十八):“我寡婦人,安知社稷之慮,苟吳國無損,宗廟有賴可矣。”於是,朝臣迎立孫皓爲帝。朱氏所說,不管是無奈的違心話,還是大勢所趨的真心話,都很難得,真不簡單,孫皓順利當了皇帝,至少使吳國避免了一場政治危機。多年以後,一直到唐朝纔出現了一位與朱氏一樣清醒的女人,說了句差不多同樣意思的話,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長孫皇后。

這個寡婦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 吳未帝降晉爲中國統一? 第2張

網絡配圖

情況是這樣的,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感情很好,長孫皇后深明大義,有見解,故唐太宗動輒會與長孫皇后說說朝廷賞罰的事情,長孫皇后遇到這種情況往往一言不發,不幹政,她引用《尚書·周書·牧誓》中古人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母雞沒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雞在早晨啼叫,這個人家就會傾家蕩產),告訴唐太宗:“我是個婦人,不能干預國家的政事。”長孫皇后的"覺悟",也不知道是否受到了朱氏的影響。

但是,孫皓並未感激朱氏,即帝位後不久,便貶朱氏爲“景皇后”,居住的地方易名“安定宮”。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七月,朱氏被逼死,葬於今南京南郊的石子岡亂墳崗。後來孫皓良心發現,將之改葬,朱氏方得以與老公皇帝孫休合葬於定陵,這是後話。

如何看吳未代皇帝的降晉行爲

孫皓是在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八月初三即帝位的,但皇帝其實不好當,尤其是末代皇帝。孫皓當皇帝時,三國鼎立的局面已名存實亡,全國大片區域讓司馬家族左右。次年,即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代魏建晉,形成了西晉與東吳的對峙。

剛開始,孫皓也想幹點正事,安撫四方百姓,整頓朝綱,規範後宮,但不久即暴露出了本性:粗暴驕橫、多疑忌諱、貪戀酒色,令朝臣,特別是擁立他的濮陽興、張布很失望。孫皓一怒之下,竟然把濮、張二人誅殺了。

外亂內憂之下,一向富庶的江南又鬧災荒,吳國安全形勢驟然嚴峻。孫皓想到了遷都的念頭,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十一月,他將都城從建業,重新遷回了當初孫權稱帝的武昌,認爲那裏是吳國的福地,僅留御史大夫丁固、百將軍諸葛靚,鎮守建業。但不久,永安人施但率民衆數千人鬧事,建業亂了有人竟然要擁立孫皓的弟弟孫謙當皇帝,一年後孫皓只得又遷回建業。

正是用人之際,孫皓倚重的陸凱、陸抗二重臣又先後病死,而此時的西晉卻變得越來越大強、霸道,西晉決定揮師南下,一舉消滅吳國。公元279年,西晉派大將王濬前來攻打吳國。次年,吳國即支撐不下了。無奈之下,看到大勢已去的孫皓把象徵皇權的印綬送給了司馬懿第五子司馬伷(zhòu,古同“胄”),之後給自己準備了一副大棺材,自縛投降晉軍。爲何帶着棺材?打算降後被殺,就地收屍入殮。這其實是投降者的一種姿態,王濬還算仁慈,並沒有殺他,親自給他鬆了綁,即所謂“解縛焚櫬,延請相見”。對於孫皓的降晉行爲,史家多有議論,到底該如何看?

這個寡婦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 吳未帝降晉爲中國統一? 第3張

網絡配圖

傳統觀點認爲,孫皓葬送了吳國,陳壽便惡評孫皓:“況皓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但也有觀點認爲,孫皓認大體,顧大局,在獨立無望情況下,順應歷史潮流,爲國家和民族的和解統一作出了貢獻。

孫皓帶着一家老小,被逼離開故都建業,西遷晉都洛陽。孫皓被押至洛陽城東陽門,晉武帝司馬炎命人解開孫皓的綁繩,當初僅打算免他不死,看到孫皓依順歸附,遂起了憐憫之心,賜封他爲“歸命侯”。

有一天,司馬炎召文武大臣、外國使者等,在宮中舉行盛大集會。司馬炎也召見了歸命侯,孫皓上殿,行跪拜禮。拜完以後,孫皓有點緊張,司馬炎命他坐下,對孫皓說,“此座早就給你設下了。”由此可見,司馬炎滅吳是有精心準備的。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42歲的孫皓病死洛陽,吳國的末代皇帝就此消失。

孫皓死後的葬地,《三國志》上不見記載,但肯定沒有葬回故都建業。其葬地有兩種說法,一說葬在河南洛陽北邙山上;另一種說法是葬回浙江,稱爲“和陵”,陵址在時烏程縣境內的西陵山,與其父孫和明陵相伴。

附文:《搜神記》(卷二)《石子岡朱主墓》

【原文】

吳孫峻殺朱主,埋於石子岡。歸命即位,將欲改葬之,冢墓相亞,不可識別。而宮人頗識主亡時所着衣服,乃使兩巫各住一處,以伺其靈,使察鑑之,不得相近。久時,二人俱白見一女人,年可三十餘,上着青錦束頭,紫白袷裳,丹綈絲履,從石子岡上半岡,而以手抑膝長嘆息,小住須臾,更進一冢上,便止,徘徊良久,奄然不見。二人之言,不謀而合。於是開冢,衣服如之。

【譯文】

吳國的孫峻殺了孫權的女兒朱主,把她埋在石子岡。歸命侯孫皓即位,想要把她改葬,但墳墓排列在一起,不能辨別哪一個是朱主的墳了,只有宮女還比較瞭解朱主死亡時所穿的衣服。於是就讓兩個巫婆各自待在一個地方,來探察她們的神通,派察戰官監督她們,不准他們接近。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兩個巫婆都說:"看見一個女人,年齡大約在三十多歲,上面用青色的絲巾包着頭,穿着紫色面子、白色裏子的夾衣與紅色的綢緞鞋子,從石子岡上走過。走到半山時,她用手撐在膝蓋上,長長地嘆氣。稍微停留了一會兒,她又向前走到一個墳上便停住了,在那墳邊徘徊了很久,忽然不見了"。兩個巫婆的話,不約而同,於是就掘開墳墓,那女屍穿的衣服就像巫婆說的那樣。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