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晚清的“刺馬案”是怎麼回事?爲何至今都是懸案?

晚清的“刺馬案”是怎麼回事?爲何至今都是懸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刺馬案”的經過是怎麼樣的?刺客爲什麼不逃走?

大清同治九年農曆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早上10:30左右,江寧府(南京市)發生了一起震動天下的案件,這就是著名的“刺馬案”。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案件的過程並不複雜,當時兩江總督馬新貽在金陵校閱場檢閱清軍射箭訓練,閱兵完畢後,返回總督轅門,然而此時突然有人攔轎喊冤,趁着一片混亂,一個刺客靠近馬新貽,並用匕首將其刺成重傷,次日馬新貽死亡。

而奇怪的是,行刺成功後,刺客並未逃走,而是在原地束手就擒,並仰天大笑。

晚清的“刺馬案”是怎麼回事?爲何至今都是懸案?

然而在監獄裏,他啥都不透露,只說自己刺殺的原因是:馬新貽不仁不義。此案震動朝野(兩江總督管着現在江蘇,安徽,江西和上海,是多大的官大家心裏應該有數),江寧將軍魁玉親自審理,審理了一個月啥都沒審理出來。

當年九月一日,張之洞從兄張之萬赴金陵,與魁玉會審,此時馬新貽部屬袁保慶等人要求嚴刑問訊,被張之萬拒絕,什麼?竟然拒絕這個請求,是不是張之萬心裏有鬼?這麼想你就錯了,這恰恰證明他是老油條,通常這種大案的審理,反而是不能對犯人用刑的,爲什麼?因爲這個案子一旦犯人死了,那根本沒辦法和上面交代,如果審理不出來,反而可以和上面磨洋工。

而官員通常會選擇對自己風險最小的方式處理問題。

晚清的“刺馬案”是怎麼回事?爲何至今都是懸案? 第2張

於是張之萬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償未正典刑而瘐死,誰負其咎”拒絕。最後仍無結果,張之萬和魁玉編出這麼一段理由糊弄上面:兇犯張汶祥曾經參加過太平天國和捻軍,甚至私通過海盜,而馬新貽之前當浙江巡撫的時候,打擊過南田海盜,而張汶祥本人的妻子也曾經被一個叫羅氏爲吳炳燮誘逃,馬新貽去寧波考察的時候,他曾經攔輿呈控,但未準審理,於是出於爲同夥報仇和本人泄憤,張汶祥就殺馬新貽泄憤。

這麼簡單的仇殺?這實在是不太符合正常的政治邏輯…慈禧太后對此非常不滿,再派刑部尚書鄭敦謹與曾國藩親至兩江總督轅門再查此案。慈禧問曾國藩:“此案豈不甚怪?”曾國藩答:“的確怪。”慈禧促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並速至金陵查案。

然而詭異的是,曾國藩稱病拖了幾個月不去,一直到慈禧第二次問到這個事情,曾國藩才赴任,而曾國藩去了江寧府也不審案,卻每日翻看紀曉嵐寫作的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悠閒度日,至鄭敦謹抵金陵後,曾國藩纔開始調閱案卷。

晚清的“刺馬案”是怎麼回事?爲何至今都是懸案? 第3張

影視戲劇中一些刺殺就很誇張了

審理出來了嗎?他們聯合審理十四日,案情一無所得,於是聯合表示:張之萬審理結果千真萬確。清廷無奈,就按此審理,判刑不用說了,死刑,還是凌遲。然而此案後,鄭敦謹感嘆官場黑暗,索性辭官歸鄉。

這個案子從頭到尾都透露出一種詭異:位高權重的封建大吏被莫名的刺客公然刺殺,刺客不逃走,官員審理不出結果,曾國藩有意拖沓,審理完畢後官員辭職…沒有一件事情是正常的。

不到一年,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府轅門內,刺馬案遂成懸案。

這種案子自然在民間引起一陣喧鬧,說什麼的都有,有一種說法是:馬新貽在討伐太平軍時被包圍,爲詐和,與太平軍首領張汶祥義結金蘭,立誓以政府官員的身份,爲太平軍做清政府臥底,然而太平軍放他回去的時候,馬新貽背信棄約,反而以行走太平軍營之便,做臥底誘剿太平軍,終至張汶祥這支軍團迅速覆亡。張汶祥認爲馬新貽背信忘義,便起刺殺馬新貽之舉。

晚清的“刺馬案”是怎麼回事?爲何至今都是懸案? 第4張

這個說法實在是過於怪誕,有着很強的民間傳奇色彩,基本不可能被取信,但是說得有模有樣,被編爲不少文藝作品,最著名的就是電影《投名狀》。

甚至有人還說這是風流債,案發前,江蘇巡撫丁日昌子丁慧衡於秦淮河畔爲了爭奪妓女,與馬新貽幕府之官爭風吃醋起衝突,後來馬新貽下令逮捕丁慧衡,於是引起丁日昌的報復…

然而還有一種說法就值得深思了:這種說法是,此案就是湘軍系統策劃的,滅太平天國後,清廷忌憚湘軍權力,打壓湘軍,故意把兩江總督的位置不給曾國藩,甚至有人說曾國藩曾經控制了太平天國遺留的財寶沒有上報,而馬新貽就是慈禧派去刺探此事的,所以他必須死…

這個案子的審理過程顯然是不正常的,這裏面到底有多少疑雲,誰也不能確定。

此案至今仍然是懸案,而且因爲此案過於詭異,它也成爲晚清四大奇案中至今未破的怪案,不過,事實上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自此後,東南已非清廷中央政府所及,實爲湘軍系統把持。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