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曾國藩另一面:儒臣的外表內裏是一顆屠夫心

曾國藩另一面:儒臣的外表內裏是一顆屠夫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晚清重臣曾國藩一直給世人留下儒臣的印象,尤其他的曾國藩家書,儒學思想濃重。其實,曾國也有另一面,大家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名武將,他所帶領的湘軍,所到之處草木不生,令人聞風喪膽。有人曾評價他爲披着儒臣的外表內裏是一顆屠夫的心。

曾國藩另一面:儒臣的外表內裏是一顆屠夫心

網絡配圖

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開始,至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爲止,長達近13年的起義席捲滿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江河日下的滿清也在這場十多年的內戰中打的山河破碎,一片狼藉。這場戰爭中,清朝沒有依靠當初入關的驍勇八旗軍,而是依賴於漢族武裝,主力便是漢族大臣曾國藩創立的湘軍。

湘軍是成功的,因爲他們在曾國藩的率領下取得了平定太平天國的曠世奇功,幾乎可以這樣說,曾國藩幾乎是再造大清,戰爭結束後,曾國藩進爵一等毅勇侯,封太子太保,幾乎是漢人能夠在滿清一朝所得到的最高榮譽了。湘軍中走出的一系列將領,也紛紛成爲日後滿清的封疆大吏,一手撐起了洋務運動,創造了短暫的同治中興。

曾國藩,儒家外衣,屠夫其心

但是,撥開歷史的華麗外衣,再看湘軍,也是殘忍的。這支武裝主要是由農民和底層知識分子組成,清末那個時候,人的體質是很弱的,湘軍剛開始組建的時候也是戰五渣,處處被吊打,但是曾國藩敢於屢敗屢戰,湘軍硬是在戰火中成長爲勁旅。在這一過程中,湘軍也變成了一隻嗜血的軍隊,在與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湘軍採取了及其血腥的報復手段,即,殺!殺!殺!凡是太平天國的,無論軍民,一律殺之而後快。

曾國藩另一面:儒臣的外表內裏是一顆屠夫心 第2張

網絡配圖

咸豐八年,曾國藩創作集中體現“仁”這一儒家核心價值觀的“愛民歌”,要求士兵背誦傳唱,做到“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然而,這個披着儒家外衣,自稱曾子之後的人,其手下的湘軍卻締造了太平天國戰爭史上最殘酷的三場大屠殺。

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二萬軍民全部屠殺,李續賓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在給咸豐帝的奏摺中描述“城外勇衝殺而入,該逆(城內軍民)無路可奔,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淨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對於湘軍屠殺平民,官文這樣解釋:“奴才(官文自稱)等查九江賊窟已閱六年,萬餘之賊頑梗負固,其中決無善類,設有脅從之民,必早投誠,設計逸出”。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英王陳玉成二破江北大營,東征常州和蘇州,曾國荃乘機率軍圍困安慶,陳玉成不得不回師增援安慶,雙方反覆打了整整兩年,最終,安慶守軍因長鎖被困,糧食吃光,只好搜食豬、狗、樹葉、樹皮,許多戰士活活餓死。九月四日夜,清軍在安慶馬山腳下挖掘地道,暗暗通到城下,裝上大量火藥。安慶城牆被炸塌,城池被湘軍攻克。曾國藩9月11日由東流趕到安慶城內,親自指揮屠殺當地人民的罪行,殺得城內"實無一人得脫",還說"大快人心",難怪兩湖人民喊他是"曾剃頭",皖南人民喊他是"舂骨灰"。

曾國藩另一面:儒臣的外表內裏是一顆屠夫心 第3張

網絡配圖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曾國荃部攻陷天京,活捉忠王李秀成,此時的天京雖然被攻克,但是城內還有太平軍十餘萬加上無辜老百姓幾十萬,太平軍抵抗極爲慘烈,死傷無數,拒不投降。因爲大夥心裏明白投降也是死,不如拉幾個墊背的,湘軍在城內幾乎是逢人便殺,沿街死屍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爲戲,令人髮指!三十二年後,譚嗣同去南京仍聽當地人說“(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於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譚嗣同:《譚嗣同全集》),苦難深重的南京,就這樣變成了一座空城。看到這裏,你是否聯想到多年後另一支部隊在這裏的暴行?同樣是南京,但是這一次動手的可是同胞啊!

陳玉成就義前,曾大罵曾國藩

我不贊同將太平天國定義爲正義,因爲他們不配,同樣我也不欣賞曾國藩,即使他被很多人讚頌。自古以來,無論何種戰爭,老百姓終究是無辜的,他們的命運被掌握在當權者手中,無論一個人做過多大的貢獻,只要是屠殺百姓的,均是賊寇,吾不齒也。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