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中國“軍訓”史:始於周代 一戰後曾經被取消

中國“軍訓”史:始於周代 一戰後曾經被取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禮記》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射箭也是孔門的教授內容。

早夭的古代“軍訓”

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了對學生的軍事教育,周朝的標準課程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就是射箭技術,御則是駕駛馬車的技術,因爲一直到春秋時戰車都是戰場上重要的作戰工具。

孔子是中國國民教育的開創者,他在教育過程中,將射御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孔子家語·觀鄉射》就記載有孔子教射的內容。

秦漢之時,學校軍訓則開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學術逐漸被奉爲正統,隨着略去軍事教育內容的新六藝成爲主導,軍訓的職能弱化爲一種禮儀程式。

隋朝時,開始“偃武修文”大力削減武備,國家教育重點由學武轉爲修文。科舉開始成爲主流,文、武分舉後,文舉不考武學,文人學子爲謀取功名,無暇學習軍事,軍訓漸漸被棄之不顧。

中國“軍訓”史:始於周代 一戰後曾經被取消

到了宋朝,興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將地位被讀書士子全面超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軍事訓練就變得毫無必要了。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近代,除了歷朝歷代開國打江山時很短的時間裏重視一下軍事訓練,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文人閉門只讀書的情形。

中國“軍訓”史:始於周代 一戰後曾經被取消 第2張

近代“軍國民”思潮

近代以降,幾千年來“重文輕武”的傳統教育受到了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武力衝擊,洋務運動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爲口號,從器物着手,最先發展中國的近代實業與軍事,並開設學堂傳授西學。

1894年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全國上下意識到“強兵尚武”的重要性。康有爲提出各級學堂應重體育,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並特別提出練習兵式體操。蔡鍔第一個倡導了“軍國民”的教育,培養具有“國魂”的國民,對國民進行軍事訓練。

1902年,蔣百里發表《軍國民教育》一文,明確提出軍國民教育的實施應通過學校教育,訓練學生行軍、射靶、擊劍、野外演習等能力。清政府於1906年終於頒佈《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頒佈學校軍訓的的辦法。

中華民國成立後,教育部頒佈《普通教育暫行法》,明確規定高等小學以上體操應注重兵式。之後,許多學校還組織了“少年義勇團”或“童子軍”,藉以培養學生的尚武精神和軍事技能,學校軍訓迅速展開。

一戰結束後,受國際思潮影響,教育界認爲德國的戰敗是“公理戰勝強權”的結果,不再強調軍事訓練了。1922的《壬戌學制》取消了軍國民教育,學校軍訓隨之停滯。

中國“軍訓”史:始於周代 一戰後曾經被取消 第3張

軍訓的重啓與發展

隨着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特別是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後,外辱之下軍國民教育思潮再起。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教育部與訓練總監部會定修正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1931又頒佈了《教育部關於高中以上學校加緊軍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過軍事訓練,“鍛鍊學生身心涵養、紀律、服從、負責、耐勞諸觀念,提高國民獻身殉國之精神,以增進國防之能力。”

當時,所有大學、高中等學校的男生均應以軍事教育爲必修科目,每年暑假進行連續三週的軍訓,教官則由陸軍學校畢業生擔任。

訓練項目包括傳授軍事學識的技能和培養優良德性及生活習慣,前者包括學科和術科。學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務、射擊教範、防空常識、戰車常識、衛生急救等。術科有徒手教練、持槍教練、測圖實施、彈藥射擊、夜間演習等等。

培養優良德性及生活習慣是通過施用軍事管理的辦法,女生亦須在可能範圍內斟酌施行,無論食宿、勤務、上課、出操、請假等,都有軍隊化的嚴格規定。

1935年1月,教育部發布通令:實施軍訓三個月,所有普通學科應一律提前結束,高中以上學生本年暑假仍照常舉行暑假軍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施學校集中軍訓。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全國統一的軍訓中斷了,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才重新開始。新中國成立後也堅持延續了學生軍訓的傳統。直到文革爆發後,隨着學校教育的癱瘓,軍訓也隨之消失,部分學生則下到部隊裏面工作。

文革結束後,軍訓又提上議程。1985年,浙江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等學校參加了全國學生軍訓的試點,軍訓再一次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