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唐玄奘“取經”成功 何以卻“傳教”失敗?

揭祕:唐玄奘“取經”成功 何以卻“傳教”失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歷史上的大多數變革都需要“喚起民衆”,都需要得到下層百姓的理解和支特,從這個意義上說,具有高深文化修養的唐玄奘佛教門派的失敗,以及“大老粗”惠能禪宗的興盛,就具有深遠的歷史原因和普遍社會意義了。歷史常常和人開玩笑。有時,變戲法一樣,變幻出來的景象使人眼花繚亂,難以琢磨。《西遊記》中的唐玄奘是一個人妖不分,盲目慈悲,軟弱無能,十分迂腐,又非常自信的大和尚。然而真實的唐玄奘,則是我國唐代的高僧,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哲學家,出色的國民外交家,堅強的愛國者。

洛陽偃師縣陳河村,從唐玄奘少小貧困出家,到公元657年隨唐高宗回東郊洛陽,順便返回故里陳河村修墳祭祖,已是1300多年的歲月了。在這千餘年裏,除了唐僧寺時而還有煙火明滅以外,其家園一直是寂寞冷清的。唐玄奘13歲出家,少年早慧,聽法師講經,很快領悟,並能升座複述。後來隨其早已出家的哥哥遊學各地,遍謁名師。到26歲之時,他遊遍了唐帝國大部分地區,幾乎窮盡了佛家各派學說。但是,越參學越覺得不解的問題越多,並且,有些問題各大師之間分岐甚大。如“衆生皆有佛性”,狗子有沒有佛性?再如,如果成佛,是今生成佛,還是來生成佛?等等。釋尊的本意究竟是什麼!他決心到佛教發祥地印度走一越,取回根本的經典,以釋衆疑,並統一中土各家學說。

揭祕:唐玄奘“取經”成功 何以卻“傳教”失敗?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27歲的唐玄奘約了幾位僧人,共同申請出國西遊。因前一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殺了哥哥建成及弟弟元吉。國內外情勢都不太安定。西以玉門關爲界,禁止關內人與關外人交往。所以,玄奘的申請未被批准。幾位好友已決定不去,但玄奘仍不甘心,單獨一人上表申請,仍然又被駁了回來。接連兩次駁回申請,非但沒挫傷他的意志,反而西遊的願望更加強烈了,決計不顧一切後果,偷渡出關。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長安一帶鬧饑荒,朝廷准許饑民自由外出覓食。唐玄奘看準這個時機,毫不猶豫地混入災民之中,闖出關去。

出關之後,一路上黃沙漠漠,空曠蒼涼,上無飛烏,下無走獸,更無水草。玄奘只能望着屍骨馬糞的遺蹟前進。在經過八百里大沙漠時,玄奘曾4日5夜滴水未進,幾次臨近死亡。後來奇蹟般的遇水得救,纔到了一個信仰佛教的高昌國。高昌王十分敬重玄奘,聽到他爲取真經沿途歷遭磨難時,禁不住潸然淚下。於是,就請玄奘住下來,接受他的供養,做他的國師。並說,他將命令全國之人都爲玄奘的弟子,並要求他講經授法,不要冒死到印度去了。玄奘致謝之後,拒絕了高昌王的請求。進入印度之後,玄奘邊參學,邊廣禮聖蹟,輾轉數十國,直到貞觀7年,纔到達當時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全印度最大的寺院。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由500商人共同出資十幾億金錢買下的一座著名的園林,供奉給佛作爲說法的場所。佛寂滅後,又有東、南、西、北、中五印度國王,共同出資興建此寺。規模甚是宏大壯麗。此寺自四、五世紀以來,就是印度的佛學研究中心,大師輩出、聲譽甚隆。

那爛陀寺對住進的僧人要求極爲嚴格,當時在常住的萬餘僧人之中,精通50部經綸的,可享受“三藏法師”之草稱。按寺中規定,可有10名“三藏法師”編制。然而,在玄奘到來之前。那爛陀寺只有9人。還缺1人。玄奘以精深的學問和儒雅的風度,被增補爲其中之一。每天可享受上等食饌20盤,又有檳榔、豆寇、龍腦、香乳、酥蜜等供給。還可以吃到“大人米”,這是大如風豆的粳米,其飯、香溢百步,十分名貴,唯有印度纔有,產量極少,專供國王及最有水平的高僧享用,故稱“大人米”。有4名“淨人”,一名婆羅門,30名從人,服侍。出門可以坐象車。

揭祕:唐玄奘“取經”成功 何以卻“傳教”失敗? 第2張

如此優厚的生活條件,玄獎“晨夕無阻”刻苦鑽研5年,然後用4年遊遍印度所有的佛教聖蹟,再次回到那爛陀寺來,他已不是學僧,戒贊大師指派他向寺僧開講經論。當時印度的思想界非常活致,各教派之間相互論戰,相互攻擊,鬥爭十分激烈。在曲女城舉行的一次全印度大法會上,在五印度18個國王,大小乘僧侶3000多人,以及十萬僧俗大衆的注目下,玄奘入座爲論主,並宣講大乘教義。按印度貫例,若有人攻破其一個論點,“當截舌而謝之”。結果,經過18天的辯論,始終無一人能駁倒玄奘。玄奘的佛學功底此時實際上已超過他的老師戒賢大師,成爲全印度的最高峯。他西行求法的目標已經達到,他感到中土僧俗都在召喚他,應該趕快回國了。他謝絕戒日王及五印大德法師們的一再挽留,於貞觀19年(會元6朽年)滿載着名震五印的聲譽,攜帶着大批經卷,回到了長安。

玄奘回國以後所從事的一切佛教活動始終得到唐王朝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唐太宗對玄奘學問才華和氣質風度都很賞識,並認爲他很有政治潛能,因此,曾兩次勸說玄奘還俗從政,而玄奘都一一婉言拒絕。他對唐太宗說:“我往返十七年,行程五萬裏,親歷一百自十國,西行求法雲就是爲了弘法傳教。今後心願,乃在翻譯佛經。”玄奘最初西行求法的目的,是排除萬難,尋求釋迦佛之本意,統一中國佛教各種異說,從而更好在中土大地上弘揚佛法。然而,他創立的法相唯識宗,不僅在流傳的範圍上僅限於長安和河洛一帶,而且在傳流的時間上,也只是在幾十年的時間裏就徹底滅跡了。法相唯識宗是直接繼承印度瑜伽派的理論、並且是完全嚴守其經典教義的一個宗派。這個宗派堅持把衆人分成五個等級,把一部分衆生視爲天生低賤,排除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這與當時在中土流行的“衆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的說法不相符合。儘管有帝王的直接支特,又由名聲顯赫的唐玄奘創立,並且也確實曾盛極一時,但是,這新的幼苗還是很快就枯萎了。

六祖惠能根本無意和玄奘作對,然而,他卻是玄奘的另一個對立的極端,雖是無文化的“粗人”,卻順應了中土大地上的民心,創立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修行法門。惠能在問對說法時,常常使用俗語村言,妙語如珠,很受民衆的歡迎。這就使莊嚴肅穆神聖不可侵犯的佛經奧義,變爲輕鬆談諧,通俗易懂的一種道理。在教義上,不僅“人人皆有佛性”,而且,就是罪行累不,殺人如麻的強盜,只要“放下屠刀”,也便可“立地成佛”。可以說,在宗教傳播的策略上,惠能是把原則性、靈活性、寬容性熔爲一爐,向苦難深重的黎民百性隨緣顯露慈悲之心。這樣惠能就把佛國的大門大大敝開,只要想進,人人可達目的。所以,禪宗的優勢就大大壓倒唐玄奘的法相宗,直到完全統一佛教各派。

揭祕:唐玄奘“取經”成功 何以卻“傳教”失敗? 第3張

歷史上的大多數變革都需要“喚起民衆”,都需要得到下層百姓的理解和支特,從這個意義上說,具有高深文化修養的唐玄奘創立佛教門派的失敗,以及“大老粗”惠能創立禪宗的興盛,就具有深遠的歷史原因和普遍社會意義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