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畫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出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原名朱重八,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

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皇帝是布衣出身,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不言而喻,這個規律告訴,中國歷史上稱過帝的中央王朝皇帝300多個(~385個),除了劉邦和朱元璋是平頭百姓,出身寒苦家庭,剩下的不是皇親貴族就是士紳大亨。這一點在Allhistory的全國家領導者列表中,一覽無餘:

 身世

《明太祖實錄》中對於朱元璋的生平有着非常精準的記載,如下: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之鐘離東鄉人也。其先帝顓頊之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爲朱氏,世居沛國相縣;其後有徙居句容者,世爲大族,人號其裏爲“朱家巷”。高祖德祖、曾祖懿祖、祖熙祖累世積善隱約田裏。宋季時,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諱世珍,元世又徙居鍾離之東鄉,勤儉忠厚,人稱長者。母太后陳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時,太后常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場取白藥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視之,漸長。黃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覺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氣。明日,上生,紅光滿室。時元天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醜也。自後,夜數有光。鄰里遙見,驚以爲

以上的口氣已經無法判斷是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時期,還是兒子永樂帝時期編纂、修飾的文字了,但是以筆者對於明代帝王實錄的風格推斷,不會有任何區別。上面的文字說得非常直白:

身世:遠祖是顓頊的後人(三皇五帝中的帝顓頊);周武王(周朝的創始人,周文王的兒子)的後人。

祖籍:沛國,今安徽省境內,劉邦稱帝后時設立爲沛郡,雖然存在時間並不算太長,但是其地卻先後出現了劉邦、曹操兩個改變天下局勢、創立大業的人物。此外,西楚霸王項羽曾將據點設立在當時郡內的彭城。朱元璋這個祖籍可算是有理有利有節了。

出生地:鍾離縣,今天安徽鳳陽縣東北(在盱眙縣境內),這也就是爲什麼很多人都說朱元璋是鳳陽縣人,其實並不準確。朱元璋登基後第二年就改鍾離爲中立(這個名字好“中庸”),很快又改爲臨淮縣(一個字:太善變了,sorry, it's 4-word.)。盱眙縣位於鳳陽縣的東北偏東方位。但是這個當代的盱眙縣實際上在明朝並非是官方認定的明太祖出生地,而是隔壁的現在叫明光市的,在明初纔是真正的帝裏(皇帝故里)。看官們是否看暈了?沒錯,筆者也有些暈。所以要看時間地圖纔好。

朱元璋的子孫們的《實錄》中也不能免俗的提到諸如:“紅光滿室、夜數有光”,在明太祖實錄之後的記述中,類似的橋段此起彼伏,筆者讀過的帝王傳記中,此類的文字不絕於眼,不算稀奇,前有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再有後面的永樂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明太祖可算是承前啓後型的紅光滿室、政治正確、天賦皇權之人中之龍了。(注:以上十帝,筆者以爲是中華帝制以來的文治武功前十名。其實還有另外1個待選的:忽必烈,但是世人對於元史的研究太少,有空筆者必定大書一篇千古一帝忽必烈。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畫像

生平

朱元璋的一生,除了被後世蓄意篡改的因素,基本都可以從建文-永樂朝修的《明太祖實錄》&康熙-乾隆朝修的《明史》中大體整理出一個主體脈絡:

出身布衣,貧困潦倒,生離死別,入皇覺寺,後遊四方;

入郭子興軍,足智多謀,娶郭子興女馬皇后,與淮西二十四將經略定遠縣(1353年);

十餘年間,大殺四方,而定天下(1354-1368年);

再20年,大殺四方,威服四海(明朝統一戰爭);

大殺四方(明初四大案),留一片淨土給子孫。

但是,如果這麼看朱元璋,雖然內容會很多,但是讀起來會讓人覺得朱元璋就是一臺機器,先是戰爭機器,再是殺戮機器...筆者更願意從他的人生經歷與性格角度去試圖剖析之。

朱元璋的少年經歷簡單之極,《明太祖實錄》中有這麼一段:

常遘疾,抱之佛寺。寺無僧,復抱歸。見室東檐下一僧面壁坐顧仁祖曰:“來。”乃以手撫摩上頂。旦日,疾遂愈,後復疾。仁祖念前夢之異,欲俾從釋氏,不果。既而徙居鍾離之西鄉,後遷太平鄉之孤莊村。太后常謂仁祖曰:“人言吾家當生好人。今吾諸子皆落落,不治產業。”指上曰:“豈在此乎?”及上稍長,姿貌雄傑,志意廓然,獨居沉念,人莫能測。既就學,聰明過人,事親至孝,侍奉左右,不違意。一日黎明,仁祖坐於東室檐下,上侍側。有道士長髯朱衣,持簡排垣柵,直入遽揖仁祖曰:“好個公公,八十三當大貴。”仁祖初見道士突入,頗不悅;聞其言,異,乃留之,茶。道士不顧而去,既出門,不見。時莫知所謂及。上即位,追上遵號。推其年數,適符其言。

這一段就是說朱元璋小的時候體弱多病,寺裏的和尚治好過他,所以奠定了他長大後會選擇旱災、蝗災什麼來了的時候跑到寺廟裏避難。然後,輪到道士出場了,當着朱元璋的面告訴他父親朱五四,說:你83歲能大富大貴。後來朱元璋稱帝的時候,掐指一算,早已在24年前大饑荒(1644年)中餓死的父親如果活到今日,正好83歲,好神!《實錄》裏沒有記載這是少年朱元璋什麼時間發生的事情,應該在他1644年出家之前,但是如果都是真實的話,至少朱元璋的記憶力非常之好。

知道大家讀古文都不怎麼利索,筆者就不摘抄了,來一段翻譯的(後面依此例):

出家後,沒兩天寺裏沒餘糧,朱元璋不得不從皇覺寺出來雲遊四方,在安徽境內的六安遇到一個老翁,能掐會算,告訴他吉利的方位在西北,不要去東南。然後說:“我算命這麼久,沒有看到過你這樣富貴的命格的...”。朱元璋在外雲遊了三年整,到泗州的時候到處都是匪盜,於是又返回了皇覺寺,在他所住的屋子裏,晚間經常有(紅)光發出,寺廟的衆僧都覺得非常驚詫。

這一段有算命的老翁出現,依舊是紅光,修煉過功法的人都知道紅光意味着什麼,乃帝王之像也,這真的是應了那句話:我的命,天註定!有的時候,讀史書 can be very entertaining, don't you think so?

但是,如果你以爲《實錄》中都是這種“怪力亂神”的糟粕,我只能說:Too Simple, 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 You are! 後面還有多次記載過,每當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例如:是否加入叛軍“紅巾軍”;是否要拼死一搏...,朱元璋不一定非要求神拜佛的,而是會動用邏輯思維和個人的強大直覺的。

投奔了郭子興後,25歲的大齡青年朱元璋被郭子興(和他老婆)看上了,於是一連娶了2個,一個是乾女兒(郭子興的拜把子的兄弟之女,後來成爲了大腳馬皇后),另一個是親生女兒。但是,郭子興並非什麼神人,而且疑神疑鬼,不太信任朱元璋,因此讓老朱心情很鬱悶,倆人互相猜防,這恐怕對於老朱的後半生的影響相當負面,明初四大案、屠戮功臣,可能都源自這個時候的影響。

1253年(癸巳年)春天,圍困濠州城的元朝將領賈魯死去。元兵因此而撤退。此時城中缺糧,朱元璋在懷遠(安徽北部地區)用鹽來換米,回來後贍養郭子興家。

郭子興雖然不信任朱元璋,可是朱元璋卻是以德報怨的雷鋒式的好人。無可挑剔。馬皇后跟對人了。

《實錄》中還多次提及了朱元璋至少在青年時代身體依然多病,甚至講到極爲重要的那段與“淮西二十四將”去經略定遠(自立門戶)的時候,還出現了得病而半個月就返回的故事。這一部分就是與《明史》中對於淮西24將的關鍵區別之所在,因爲之後《實錄》中並沒有再明確、直接地提及過到底是哪24個人。當然,建立明朝後,朱元璋曾多次在各種祭祀場所用24戟作爲象徵來永保平安(如《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四),似乎可以視爲此爲開國淮西之二十四猛將也。

雖然沒有在什麼地方看到過朱元璋的少年求學經歷,但是顯然他絕非白丁,《明太祖實錄·卷十七》中記載了,在1365年(乙巳年),此時朱元璋已經步張士誠的後塵稱吳王了,然後也有閒暇的時間讀《宋史》了,並且還有了帝王起居注(史官)詹同,還和他聊起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大讚宋太祖時期的宰相趙普是賢相,說:如果不是趙普早說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宋的天下可能就和五代十國一樣了。

1367年,明朝正式建立前一年,朱元璋已經開始感受到了羣臣催促其稱帝的壓力了,於是有了這麼一段:

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鐵木真)於沙漠入中國,爲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其天下土地人民,豪傑分爭。惟臣帝賜英賢爲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週迴二萬里廣,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亦不敢不告上帝皇。是用明年正月四日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爲生民主,告祭之日,帝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

這一段的“推脫”相當的有水準,如果用539年後的1905年孫中山先生的白話政治綱領說來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當然,後面還加上了一句帶有賭博性質的話,如果第二年正月四日那天祭天的時候颳大風,我就知道我不能即中國皇帝位啦。筆者沒有統計過南京地區是否經常颳大風,想必不會。

 治國理念

朱元璋一朝31年(1368-1398年)的治國理念並非是第一天就定下基調堅持不放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謀反伏誅,於是廢去丞相一職(此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子孫不得復立。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餘年的宰相制度自此廢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相權與君權合而爲一,施行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注:讀者可以此刻去了解一下美國的三權鼎立制度,所謂行政權(總統)、立法權(國會)、司法權(法院))。在洪武13年的時候,國家還在戰爭狀態,明朝統一戰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因此纔有了軍權爲三權之一的情形。至於立法權,這個當然牢牢的控制在朱元璋手中,早在登基前的1365年,他就已經令手下依照《唐律》來修訂律法,後來這些法律條文不斷迭代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終於成爲第一部完整的《大明律》。儘管相當一部分內容繼承了唐朝的律法,也有一些明朝的獨創,例如庭杖,有明一朝很多官員都是在庭杖上被打殘的,朱元璋的這個發明凸顯了其殘暴的性格(還有恢復活人殉葬的制度 —— 生殉),這個可能算基因突變,因爲他給他爹上的諡號是明仁祖。當然,用庭杖最多的一定是他兒子永樂皇帝,繼承了朱元璋的殘暴基因,到了孫子輩的建文帝和明仁宗,又是兩位任君了,隔代不遺傳。

勤奮的朱元璋在廢了丞相後,自己來直接統領所有軍、政部門,但是僅僅2年後,就發現這樣太累了,趕緊仿照宋朝的殿閣制設內閣。內閣只爲皇帝的顧問,一般是讓翰林學士來幫忙輔佐,這些翰林學士的官職效仿唐宋館閣學士舊制,被命爲“某某殿(閣)大學士” ,官階只有正五品。

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時刻擔心臣民謀反,爲了加強對臣民的控制和監視,洪武15年設置了錦衣衛,作爲情報機構則負責偵察大小官吏活動,隨時向朱元璋報告不公不法之徒。同時朱元璋還授予錦衣衛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一切大權。但是,僅僅5年後,就下令焚燬錦衣衛的刑具,11年後(洪武26年),可能是受到藍玉案的刺激(錦衣衛連坐、迫害了超過4萬人!)就下令大幅度削減錦衣衛的權力。而錦衣衛的再次興起要等到永樂皇帝上臺,重新擴張錦衣衛來幫助鎮壓前朝那些曾經的建文帝的擁躉們。

朱元璋時期的政治制度、政府部門的調整相當頻繁,這裏就不窮舉了。一言以蔽之,他還在摸索階段。私以爲,這樣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了。不要忘了,滿清入關後的《大清律》,幾乎照辦了《大明律》(就是清律似乎更嚴苛),當然滿人還繼承了紫禁城,不過這個得算在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頭上了。

在經濟領域的影響,筆者只想說3個點:

朱元璋是個農民,發展農業在明朝初期始終是重中之重,爲了讓人民穩定在土地上,洪武時期的戶籍制度和新中國建立頭幾十年非常類似,鄉民離開出生地超過百里,需要官府的通行證。同時,重視戶口普查,人民分爲軍戶、匠戶、民戶、竈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匠籍、軍籍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不得應試,並要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爲困難,須經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鳳餅,全部改爲“散形茶”,使延續近千年的唐宋製茶工藝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內,從此100年內不見蹤影(直到明中期成化年間纔再次出現在宮廷供御品行列)。很多茶葉史專家認爲,中國的製茶技術發展在宋朝達到頂峯之後,則由盛轉衰,其轉折點就在明朝朱元璋開國之始。他這麼做的原因有些學者認爲是出身貧苦,而茶膏製作實在太過浪費財、物、人力。以朱元璋的性格,他不能欣賞的,乾脆禁了省事兒。

海禁: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就見識過倭寇、海盜的厲害,因此登基後就開始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整個海禁政策從洪武一朝開始,在隆慶帝一朝被以“市通則寇轉而爲商,市禁則商轉而爲寇”爲由實行開關(史稱隆慶開關6年),而永樂-宣德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則是非常複雜的充滿政治意味的官方大航海行動,但是像唐、宋、元時期的民間自由貿易則幾乎絕跡了。筆者以爲,明朝的經濟發展真的是100%靠拉動內需來完成的,不可謂不算奇蹟。

評價

歷朝歷代的名人對於朱元璋的評價多如牛毛,筆者僅想遴選兩條以飧讀者:

毛澤東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軍事才能評價如下:“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說:“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傑,盜賊兼而且也。”

尤其是趙翼的這個評價,筆者深以爲然。朱重八,一個集帝王、豪傑與盜賊三位一體的奇男子也。

筆者在全歷史的族譜中探尋了一遍,發現周文王的先祖並非顓頊的直接後裔,而是少昊的後人,少昊的弟弟是昌意,昌意是顓頊的父親。而少昊和昌意都是黃帝的兒子。這個族譜關係可能並不是據史料所得的唯一路徑,也可能明太祖時期所能考證的史料和我們今天的有所差異(Remember,後朝的《永樂大典》、《欽定四庫全書》都曾像秦始皇一樣焚盡天下古籍而只留一宗!),從而會導致周文王的直系先祖也能指向顓頊。寫到這裏,筆者不禁又要感慨一下了:全天下的中國人,只要願意,都可以歸宗到黃帝這一隻的,比如老子、孔子、孟子、莊子... 比如孔子80世孫。歷代帝王,登基之後忙着的很多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修好族譜,比如武則天,登基後祭拜周文王,說周文王是她家先祖;她第一任夫君唐太宗、第二任夫君唐高宗都追尊老子(李耳)爲先祖。都(好像)是套路。

本文轉載自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