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是什麼出處?有什麼含義?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是什麼出處?有什麼含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嗣昌是楊鶴之子,明朝後期的大臣跟詩人。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往來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無狀。雲屯雨驟師集,蛇豕奔突奚藏?許爾軍民綁來降,爵賞酬功上上。

這是一首《西江月》詞,據說出自明朝崇禎年間的內閣大臣楊嗣昌之口,唯一的記載是在明清更迭之際的一名秀才李馥榮所著的《灩澦囊》一書中。這首詞的關鍵就在前兩句,含義是諷刺明末的造反農民們不應該揭竿而起,應該老老實實的等着餓死。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這句話實在有些反人類,而且如果真是出自朝廷的代表之口就更是讓人義憤填膺了,早在兩千年前,孟子就告誡過“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很難想象以儒家學說爲根骨的楊嗣昌會公開說出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是否真是楊嗣昌所言?

楊嗣昌的主子崇禎皇帝臨死前還提醒李自成“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從崇禎的生平來看,他本人或許不堪實務,甚至有過認可軍士應該“羅雀掘鼠”的笑話,可崇禎一生節儉,爲的就是讓治下的老百姓減輕負擔,雖然這並沒有什麼用。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是什麼出處?有什麼含義?

但不可否認的是崇禎作爲帝王,他知道應該對治下的老百姓是什麼樣的態度,即便是對造反先鋒李自成和張獻忠,崇禎也是一直不停地在試圖招安,他信任和提拔的官員至少在態度上要保持一致,即對民要有一定的憐憫之心,楊嗣昌是他最信任的臣子,不可能和崇禎唱反調,說出這種視民爲土芥的話。

這首詞的背景時間是崇禎十三年楊嗣昌奉命以輔臣的身份出外督師剿匪,他對上的是當時在湖廣、四川一帶作亂的張獻忠,爲了發動羣衆一起配合剿匪,激勵部下士氣,楊嗣昌許諾抓住張獻忠賞銀萬兩、爵封侯,爲此發佈了一些懸賞榜文昭告四方,其中一些榜文是寫給老百姓看的大白話,比如:

此是谷城叛賊,而今狗命垂亡。興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趕上。逃去改名換姓,單身黑衣逃藏。軍民人等綁來降,玉帶錦衣升賞。

除此之外,楊嗣昌這位文學大家或許還寫過一首寓意如出一轍的《西江月》詞,大概是留給自己欣賞和抒發胸襟的,又或者是文人宴席上互相交流所做,從語句上來說就正規的多:

不作安分降將,效尤奮臂螳螂。往來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無狀。雲屯雨驟師集,蛇豕奔突奚藏?許爾軍民綁來降,爵賞酬功上上。

這首詞和《灩澦囊》書中記載的詞僅僅是第一句有區別,而首句“不作安分降將”是有來歷的,在楊嗣昌之前負責剿匪的是五省督師熊文燦,他是楊嗣昌舉薦的,熊文燦的主張是招撫,這個政策也是經過楊嗣昌同意的,並且也順利的招撫了大批流寇,其中包括張獻忠,這也可以算做是楊嗣昌的政績。

本來是皆大歡喜的,可張獻忠在被招撫後,得到明朝承諾不拆散軍隊、有單獨駐地、稅收自理、不聽調、不聽宣等等優待政策的情況下再次反叛,要知道張獻忠曾在崇禎八年殺進過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掘過朱家老祖宗的墳墓,這種深仇大恨都對他優待,他還是造反,主持過招撫事的楊嗣昌怎麼能夠不氣憤?

從這個方面來說,楊嗣昌罵張獻忠“不作安分降將”是合適的,反而是《灩澦囊》書中記載的“不作安安餓殍”不合情理,楊嗣昌當時對流寇首腦是區別對待,主要剿滅張獻忠,其餘部分如羅汝纔等是準備繼續招降,他不可能以全部視爲“餓殍”的態度激怒大多數,這也不符合他內閣大臣需要維持愛民態度的身份。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是什麼出處?有什麼含義? 第2張

“不作安分降將”是譴責,是大義,而“不作安安餓殍”是徹底的蔑視,是不把百姓當人看,前者有出處,有理有據,後者就是把自己放在天下人的對立面,飽讀詩書的楊閣部應該沒那麼蠢。當時掌握着輿論主導權的可是東林黨人,非東林黨派系的楊嗣昌難道不怕被噴死?“不作安安餓殍”傳揚出去,崇禎都保不住他。

不管是“餓殍”也好,“降將”也好,這首詞的唯一出處也就是《灩澦囊》,也沒有其它佐證,楊嗣昌是否真寫過這首詞很難判斷,他也是一代文學大家,流傳下來的著作很多,其中就包括詩集,如果他真寫過類似的詩詞,他本人的著作裏面怎麼沒有?而且以楊嗣昌的身份,大把的人會願意幫助他傳播著作,“不作安分降將”有奉承的人幫助傳播,“不作安安餓殍”也肯定有政敵幫助傳播,不可能毫無聲息,至於《灩澦囊》書中爲什麼要寫怎麼一首詞,並且放在楊嗣昌名下,就只能去問作者李馥榮了。

備註:李馥榮,生存時代在明末清初,四川通江沙溪鎮蘇坪村人,秀才功名,有可能被張獻忠部劫掠過,大概沒做過官,所以個人資料很少,唯一留名的就是《灩澦囊》一書的作者,書中講有張獻忠屠川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