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皇帝對大臣沒有辦法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明朝皇帝對大臣沒有辦法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大臣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明代的皇帝爲什麼治不了大臣?而清代皇帝可以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

最有名的是明代海瑞,海瑞是個大清官,可是偏偏他生活的時代不好,靠藩王上位的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晚年寵信煉丹,不理朝政,天天在西苑專心設壇求福。

明朝皇帝對大臣沒有辦法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地方的總督和巡撫等官員爭着向皇帝進獻有祥瑞徵兆的物品,實際上都是爲了討好皇帝。

一些正直的大臣像楊最、楊爵等人上書勸誡嘉靖皇帝,都被嘉靖皇帝治罪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沒人敢再勸誡嘉靖皇帝了。可是海瑞是個倔脾氣,他看到大明代烏煙瘴氣,皇帝不理朝政,很着急,也很悲憤。

公元1566年,海瑞在棺材鋪給自己買了一個棺材,然後把家人託付給朋友,然後嚮明世宗呈上《治安疏》。

《治安疏》的內容是什麼呢?當然是指責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整天想着煉丹長生不老,荒廢了朝政,弄得天下生靈塗炭,把這些責任都歸結到嘉靖皇帝身上。

海瑞還指出“嘉靖”的年號,是“家家皆淨而無財用”的意思,可謂是一頓羞辱皇帝,最後還爲皇帝制定了具體的改革計劃方案。

嘉靖皇帝看了以後,當然大怒,直接把《治安疏》扔在地上,並且對左右說:“抓緊把海瑞逮起來,不能讓他跑了”。

可是旁邊人說:“海瑞不會跑的,因爲這個人有愚名,聽說他上書之前都買好了棺材,他是抱着必死的決心。”

嘉靖皇帝聽了,瞬間沒有了脾氣,最後只能把海瑞關起來,但是並不敢殺了海瑞。

而等到萬曆皇帝時期,大臣罵皇帝則更加難聽,有的大臣比海瑞更“勇猛”,直接把萬曆皇帝罵的狗血噴頭。

御史馮從吾上書警示皇帝:“(皇帝)謂聖體違和,欲以此自掩……天下後世,豈可欺乎?”

戶部給事中田大益痛斥皇帝:“陛下驅率虎狼,飛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剝膚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災地坼,山崩穿竭。”

最厲害的還是大理寺評事雒於仁,他和海瑞一樣寫了一個《酒色財氣四箴疏》,裏面指出,萬曆皇帝平時不上朝、不工作、不關心政事,主要原因是萬曆皇帝只喜歡“酒、色、財、氣”。

雒於仁還說:“嗜酒則腐腸,戀色則伐性,貪財則喪志,尚氣則戕生。”

並且他還一一列舉了萬曆皇帝只喜歡酒色財氣的事實,直接說出萬曆皇帝的一切過失。

弄得萬曆皇帝很沒面子,但是最後萬曆皇帝也只是讓他辭職而已。

還有萬曆皇帝時期大臣李三才,也是把歷代昏庸的皇帝跟萬曆做對比,可是李三才不僅沒事,還升了官。

明代大臣罵皇帝確實比較出名,很多大臣簡直到了目無尊長的地步,雖然皇帝有過失,可是把這些言論放在別的朝代,估計早就人頭落地了。

就拿清代而言,很多大臣別說罵皇帝了,就是一不小心說錯話,都會有殺身之禍。

清代前期“文字獄”盛行,只要自己作品裏有一點大不敬的話,都會直接被處死,這樣的政策下,誰敢說“不”。

那麼爲什麼同樣是皇帝,明代皇帝就要受大臣的氣,而清代皇帝卻不用?

其實作爲皇帝,明代皇帝和清代皇帝都是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什麼差別。

不要以爲明代的皇帝被大臣罵就沒有實權,實際上明代的所有皇帝,包括崇禎皇帝,都是有實實在在的權力。

當然清代的皇帝也一樣,除了最後幾任幼兒皇帝,咸豐帝之前的皇帝也都有實權。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明代皇帝和清代皇帝所處的政治環境和個人能力不一樣,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清代的皇帝整體要比明代的皇帝敬業。

明代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祐樘等幾位好皇帝,明代其他皇帝在歷史上都不能算中游。

明代皇帝之所以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嫡長子繼承法則導致的。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給子孫定下的嫡長子繼承製雖然可以杜絕皇位爭鬥,可是壞處也很明顯,就是萬一嫡長子才能一般,甚至低下,也只能讓嫡長子繼承,這樣就導致明代的皇帝能力低下。

其次,明代的皇帝很多都不敬業,就像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荒廢朝政,多年不上朝,直接導致朝政腐敗,大臣罵皇帝,皇帝也不敢反駁,因爲這是事實。

而清代的皇帝卻很少有昏君,主要原因清代採用的“擇優傳位”,水平都是在中游以上,並且敬業程度完全高於明代的皇帝。

明朝皇帝對大臣沒有辦法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第2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代前期的皇帝都英明神武,大臣們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皇帝的,都老老實實的工作。

英明的皇帝對大臣的管控比較嚴格,自然可以把大臣收拾得服服帖帖。

明代的皇帝不理朝政,就需要大臣們管理國家,需要大臣們出力,因爲明代皇帝想玩,想享受生活,所以明代大臣罵皇帝,皇帝也只能忍着。

第二,明代的制度和清代略有不同。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工作狂人,他覺得丞相權力太大,很多事情丞相就可以決策,丞相管理六部,制定國家政策,讓六部執行,造成皇權受到威脅。

所以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自己直接管理六部,朱元璋身體很好,有能力管理六部,比較敬業。

可是後來的皇帝,慢慢地覺得自己管理六部太累,就創立了內閣制度,內閣一開始也就相當於皇帝的祕書機構,處理一般事務,給皇帝出謀劃策。

等到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開始權力變大,具體就是內閣大臣負責處理官員提出的問題,他們制定好的建議。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作“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爲“批紅”(或叫“硃批”)。但是有的皇帝覺得自己批太累,就自己口述,讓司禮監的太監按照自己的意思代筆。

最後也導致了,不理朝政的皇帝,一些事情就相當於交給了內閣和太監處理。慢慢的內閣大臣權力變大,同時司禮監太監也擁有大權,這樣一來皇帝就很依靠內閣大臣。

皇帝依靠大臣,明代大臣都是科舉出身,他們治理國家確實也可以,但是當他們看到皇帝昏庸時,自然要發揮以天下蒼生爲己任的作用,開始同皇帝博弈,甚至罵皇帝。

明朝皇帝對大臣沒有辦法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第3張

而皇帝過分依賴大臣和太監,自然不願意得罪大臣,這樣一來就縱容了大臣,同時就感覺明代的皇帝管不了大臣。

其實明代的皇帝權力是沒有問題的,內閣制定的政策,批覆權力還是在自己,一些大事還是自己處理,但是皇帝爲了自己舒服,只能向大臣和太監妥協。

而清代的皇帝就比較勤政了,天下大事都要經過自己處理,清代的權力機構在軍機處,軍機處也相當於皇帝的祕書處,軍機大臣制定建議,皇帝最後決定。

因爲前面提到了,清代的皇帝很敬業,這樣清代的大事小事,皇帝都要自己下最後決定,這樣一來皇帝依賴大臣的地方就很少。

軍機大臣不聽話,可以隨時換了,大臣能只能老實地聽話。

並且還有一點很重要,明代從朱元璋開始對於皇室宗親,就採用得分封制,朱元璋把兒子們都分到各地爲藩王,其實就是爲了大明江山永固,皇子不在皇帝身邊也可以減少皇位爭鬥。

可是沒多久,朱允炆繼位後開始削藩,導致了朱棣起兵,靖難之役持續了四年,朱棣登上皇位。

朱棣稱帝后,也開始削藩,剝奪了藩王的權力,讓藩王成了地方富翁。

這樣一來,明代的皇室宗親其實並不參與朝政,皇帝真正地變成了孤家寡人,他能依靠的人只有大臣和太監。

所以,很多人說明代採用的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

而清代則不同,清代是少數民族一統的全國,雖然皇帝都表示滿漢一家,但其實一直防備着漢人。

清代前期重用滿人,甚至皇室宗親,就像清代前期的重要大臣都是皇帝的近人,不是外戚就是宗室。

明朝皇帝對大臣沒有辦法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第4張

比如康熙時期的明珠、索額圖,雍正時期的胤祥,乾隆時期的傅恆,所以清代皇帝不倚重文人士大夫,很多科舉出身的人並不能身居高位。

這樣清代皇帝身邊聚集的都是宗親和外戚,可以說和自己的奴僕一樣,都不是外人,怎麼會有人敢罵皇帝,罵皇帝就是罵自己。

由於清代皇帝可以依靠自己人,他們當然不用慣着大臣,不需要士大夫治理國家,當然可以輕鬆拿捏言官,不聽話就直接處理掉。

明代不讓宗親管理國家,其實確實是一大敗筆,這樣明代皇帝只能讓文臣牽着鼻子走,最後明代也是葬送在文官之手。

第三,明代言官制度太坑人。

明代從朱元璋設立了言官制度,就是爲了讓大臣們給皇帝提建議的,朱元璋是個殺伐果斷的人,這時候言官們不敢造次,只幹自己分內的工作。

而後面的明代皇帝顯然鎮不住場子,很多言官的進言簡直是無理取鬧。當然像海瑞等官員,確實是爲了國家好,指出皇帝的缺點。

但是有一些言官,他們爲了標榜自己是清官,就經常罵皇帝,如果皇帝把他們殺了,他們還挺高興,這樣可以獲得好名聲。

可是大部分皇帝是不願意殺他們的,因爲皇帝也怕落得壞名聲,甚至有的皇帝還給罵自己的大臣升官,在這樣的風氣下,是個大臣都要罵一罵皇帝。

大臣們每次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罵皇帝,讓明代皇帝沒一點脾氣,因爲皇帝還需要他們治理國家,同時也不願意落得殺忠臣的惡名。

就像崇禎皇帝在明代快要滅亡時,也想南下遷都,可是大臣們都不同意,他們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崇禎皇帝放棄南遷,結果滿人來了,很多大臣都投降了,所以最後崇禎罵文臣都可殺。

清代從開國後,爲了穩定政權,文字獄盛行,別說罵皇帝,就是說錯了話,都直接被殺,哪裏還有人敢罵皇帝。

皇帝自己可以把大臣治得服服貼貼,關鍵是清代皇帝還真不依靠這些言官治理天下,他依靠的是滿清貴族。

但是清代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以後,滿清貴族沒有統兵的將才,滿清纔開始依靠漢族大臣統兵。

明朝皇帝對大臣沒有辦法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第5張

並且太平天國以後,清代皇帝不得不開始依靠漢族大臣治理國家,地方督撫也都是漢臣掌控,中央示弱,慈禧太后也開始收拾不了地方大佬了。

總結一下,皇帝能不能控制大臣,主要是有兩點:第一,手中有沒有硬實力,也就是實權。第二,有沒有精力。

說白了,明代皇帝被大臣罵得狗血噴頭,也不願意殺他們,主要是因爲明代皇帝需要士大夫治理國家,如果過多的殺戮,只會讓自己成爲光桿司令。並且明代皇帝不想自己太勞累,只能放任大臣罵自己。

而清代皇帝都是比較勤政的,事事都自己親自處理,並不過多地依靠大臣,再加上清代皇帝有自己的八旗滿族老底子,有的是人給自己出謀劃策,文官士大夫在清代皇帝眼裏不值一提,敢亂說直接就咔嚓一刀。

不過,等清代後期就不行了,因爲慈禧手中沒有了硬實力,硬實力被地方督撫掌握,所以清代後期依然不能把大臣制服得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