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鄧艾的成功,能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能成功嗎?

鄧艾的成功,能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能成功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同樣是避實擊虛,爲何鄧艾就能夠成功,魏延的建議就不被採納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時期,一提起諸葛亮的北伐,就會說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對於魏延的計策,一直衆說紛紜。這個計策由於諸葛亮的反對,沒有能夠實施。不過多年以後,有一個曹魏的將領鄧艾,偷渡陰平,滅亡了蜀漢。他的做法,和魏延的計策有着異曲同工的作用。那麼,鄧艾的成功是否就能夠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有着成功的可能嗎?

鄧艾的成功,能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能成功嗎?

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在《三國志》的裴松之的註釋中,引用了《魏略》的記述。這個記述裏提到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這個奇謀是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來的。

在當時,鎮守長安的是曹魏的安西將軍夏侯楙。魏延提議說這個人膽怯無謀。建議由自己與諸葛亮分兵進攻,諸葛亮率領主力出兵斜谷,而魏延率領一萬人出兵子午谷。魏延的部隊採取奇襲的戰術,攻打長安。而長安的守將夏侯楙聞聽魏延的部隊到達,肯定會逃走。這樣長安唾手可得。魏延憑藉長安附近的糧食堅守長安,等待諸葛亮的主力。

而曹魏在關東的援軍要到達的時候,也要在二十多天以後了。這個時候,諸葛亮的主力也會從斜谷到達了。這樣一來,從咸陽以西的地方都會一舉而定了。諸葛亮認爲此計太懸危,不如從祁山的大道進軍,可以沒有風險的奪取隴右,所以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

鄧艾的成功,能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能成功嗎? 第2張

我們看這條計策,就感覺有點似是而非。如果單從這條計策來說,確實是有些冒險的。這是因爲,魏延的成功完全是依靠奇襲。而且魏延根本就沒有後勤的保障,完全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態度。就算是魏延能夠奇襲奪取長安,他那經過減員的不足一萬的人馬,怎麼能夠守住長安這樣的大城?所以,這個計策被認爲懸危的有道理的。

不過,我們從《三國志》的正史來看,就會發現,魏延的計策並不是《魏略》記載的這樣。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魏略》裏記載的“子午谷奇謀”是從這段記載引申出來的。不過有點似是而非罷了。魏延向諸葛亮的建議不僅僅是在第一次北伐時提出來的,而是每一次北伐都提出來的。他的建議是自己率領一支部隊作爲奇兵,和諸葛亮分路進軍,直插敵人的要害。這個要害不是長安,而是潼關。

魏延的意圖是自己率領軍隊,以奇襲的手段奪取潼關,割裂曹魏關中和關東的聯繫,配合諸葛亮以主力佔領關中。魏延進軍的路徑也不拘泥於子午谷,所以《魏略》上記載的“子午谷奇謀”並不正確。不過,兩者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魏延的目標是長安還是潼關,諸葛亮都沒有同意,理由還是太冒險。

二、鄧艾的偷渡陰平。

多年之後,在司馬師發動的滅蜀之戰中,發生了著名的鄧艾偷渡陰平的戰役。這場戰役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在當時,姜維在發動多次對曹魏的北伐後,沒有取得相應的戰果,還搞得蜀漢民窮財盡。姜維還同時得罪了劉禪身邊寵幸的宦官黃皓,遭到了他們的謀害。

爲了避禍,也爲了下一步對曹魏發起進攻,姜維率領蜀軍的主力到沓中屯田種麥,藉以避禍。可是,這時,曹魏發動的滅蜀之戰開始了。曹魏兵分三路,中西兩路絆住姜維,主力東路軍直取漢中。由於姜維改變了漢中的防禦體系,使得鍾會的東路軍得以輕易翻越秦嶺,進入漢中,奪取了陽平關,打破了姜維的防禦計劃。

姜維被鄧艾和諸葛緒的軍隊絆住,不過他施展機動戰術,得以脫身。當他回師的時候,漢中已失。姜維不得已,只得率軍據守劍閣,暫時擋住了鍾會的進攻。

在姜維和鍾會對峙劍閣的情況下,鄧艾開始了他著名的偷渡陰平的軍事行動。陰平以南的小道平時只是樵夫獵人走的小道,並不是可供大軍行動的道路。鄧艾趁蜀漢在這裏防備空虛,率領自己的三萬大軍,“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路,造作橋閣十二處”。終於經過艱苦的行軍,突破陰平天險,直到江油城下。

蜀漢江油守將馬邈投降,鄧艾隨即向成都進軍。在綿竹,鄧艾擊敗由諸葛瞻率領的蜀漢軍隊,迫使劉禪投降,蜀漢滅亡。當時在劍閣的姜維所部被劉禪命令投降的時候,都悲憤得痛哭流涕,拔刀砍石,可也無可奈何了。

三、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的條件。

鄧艾的偷渡陰平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個經典戰例。鄧艾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於他深知兵法,按照用兵“以正合,以奇勝”的原則行事。在進攻的過程中,他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打敗了優勢的敵人。

在鄧艾的偷渡陰平在戰役中,他能夠看出對方的破綻,選擇蜀漢防禦空虛的陰平山區作爲攻擊方向,體現出了鄧艾敏銳的觀察能力。陰平山區確實天險,而且過去也無路可通。可是,正是由於天險,蜀漢纔在這裏疏於防備。俗話說,“地無兵不險,兵無地不強”。正是沒有了蜀軍的把守,這才使得天險變成了鄧艾進攻的通途。

鄧艾的成功,能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能成功嗎? 第3張

鄧艾能夠率領軍隊偷渡陰平小道七百里,並且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勢如破竹,最終打敗蜀軍最後的抵抗,兵臨成都城下,迫降了劉禪。這固然是鄧艾發揮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做到的,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這也是符合兵法的規則才獲得的成功。

那就是,鄧艾的這支奇兵,是配合鍾會的這支正兵作戰才獲得的奇功。正是有鍾會的魏軍主力,在劍閣牽制住了姜維的蜀軍主力,鄧艾的奇兵才如入無人之境,深入敵人腹地。而且在綿竹之戰中,鄧艾面對的蜀軍戰鬥力不強,這才取得了勝利。如果沒有鍾會的主力牽制蜀漢軍隊主力,鄧艾的偷渡陰平行動就從冒險變成了送死,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了。

四、魏延的分兵奇襲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那麼,既然鄧艾偷渡陰平的行動能夠取得成功,那麼魏延的分兵奇襲是否也會取得成功呢?以我的判斷,魏延的分兵是不會成功的,而且魏延還會全軍覆沒。

鄧艾偷渡陰平可以成功,是因爲他可以實踐“以正合,以奇勝”的兵法原理。可是,那是鄧艾和鍾會都是一流的人才,雖然分工不同,可都能夠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工作。鍾會在劍閣雖然沒有攻破姜維的防禦,但是他卻死死的牽制住姜維的軍隊,給他沉重的壓力。

雖然姜維擁有地利,可是他在鍾會的壓力下,根本就無心旁顧,這就給了鄧艾可乘之機。假如不是鍾會的努力,姜維哪怕將手下五六萬人馬抽調出數千去支援諸葛瞻,那麼綿竹之戰的結果就可能不同了。

而魏延的分別,是不可能得到諸葛亮的配合的。我們可以看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唯一一次分兵,是在第一次北伐中。在這次北伐裏,諸葛亮分給趙雲五千人馬,讓他兵出斜谷,假做要攻打,以爲疑兵。從這一次分兵,我們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分兵作戰實在生疏。

諸葛亮的主力是出祁山,奪取隴右。而當時,曹魏整個關西地區,兵力極爲空虛。趙雲的五千人馬,進不能奪取、長安,退不足以防守斜谷。而且跟諸葛亮的主力也沒有直接的聯繫。這樣,趙雲的人馬成了一支孤軍,變得毫無價值。如果用他的部隊佔據天險,切斷曹魏援軍的道路,也許還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

結果,曹魏輕易就看破了趙雲這一支軍隊的用途。魏軍派了一支軍隊監視趙雲,主力根本就沒有理睬他,直接出隴西,在街亭打敗了諸葛亮的主力。結果,諸葛亮和趙雲都被迫撤退,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此失敗。從這一次戰役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分兵作戰是沒有把握的。

從此之後,諸葛亮在北伐中再也不分兵,而是將全部主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這就使得蜀軍失去了應有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諸葛亮的作戰就只有正合,沒有了奇勝。在這樣的戰術指導下,諸葛亮幾乎每次都和對方打成了對峙頂牛。

鄧艾的成功,能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能成功嗎? 第4張

魏延企圖率領一支奇兵去佔領潼關,這個行動如果沒有諸葛亮正兵的配合,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可是,我們看諸葛亮的戰術指揮,他是難以達到魏延的要求的。魏延會在潼關陷入關中和關東魏軍的夾擊。而且糧草問題還沒有確切的解決辦法,依靠繳獲的糧食只能靠運氣。如果諸葛亮不能及時趕到,魏延就凶多吉少了。

而魏延要先奪取潼關,這是一支奇兵可以擔負的任務。可是,守住潼關,等待諸葛亮的到來,這可就是魏延那支軍隊難以承擔的。要守住潼關,必須要有主力才能做到。可是,諸葛亮的主力能否及時趕到,這實在是一個疑問。如果諸葛亮的主力被敵人牽制住,魏延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所以說,諸葛亮不願意去採納魏延的建議,分兵給魏延。就是因爲他清楚的知道,蜀軍的戰術水平根本達不到魏延計劃的要求。如果實施魏延的計劃,恐怕會凶多吉少。

結語:

鄧艾要求分兵偷渡陰平,滅亡了蜀漢。魏延要求分兵襲佔潼關,遭到了諸葛亮的拒絕。這裏面的原因,不在鄧艾和魏延的身上。鄧艾和魏延,以他們的才能,都能夠做到他們的建議的任務。鄧艾鑿山開路,偷渡陰平小道七百里,襲佔江油。而魏延久在漢中,控制秦嶺各條通道,進退自如,襲佔潼關不在話下。但是,他們能否成功,還和配合他們的主將有關。

兵分雲,“以正合,以奇勝”。光是使用奇兵,而沒有正兵的配合,是不會勝利的。鄧艾有鍾會配合,牢牢的將姜維的主力牽制在劍閣。而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分兵表現來看,魏延是很難得到諸葛亮主力的配合的。所以說,諸葛亮知道蜀軍自身的缺陷,不採納魏延的建議也是明智之舉。

因此,鄧艾偷渡陰平的成功,只能說明魏延的分兵奇襲有實施的可能。但是,魏延沒有鄧艾擁有的有利條件,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