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奉天之難是如何爆發的?爲何會成爲晚唐覆滅的標誌?

奉天之難是如何爆發的?爲何會成爲晚唐覆滅的標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是爲唐德宗。李適在位共二十七年,在這二十七年中,他經歷了諸多起伏。之所以會經歷這麼多磨難,是因爲李適在位期間,正好是唐朝藩鎮勢力最爲猖獗的時期,而導致藩鎮猖獗的原因,源於德宗一朝的“奉天之難”。

奉天之難的爆發,與唐德宗有很大的關係。李適繼位時,父親唐代宗李豫留給他的江山是外有回紇、吐蕃等外族虎視眈眈,內有藩鎮相互聯合,時局動盪不安。這位剛登基的皇帝不滿對藩鎮的姑息,試圖用武力解決不安分的藩鎮,採取了堅決的打壓政策,以儘快實現統一。

奉天之難是如何爆發的?爲何會成爲晚唐覆滅的標誌?

從表面上看,削藩確實是一件好事,加強了中央統治才能保證社稷安定。但削藩的前提是國家富強且具備足夠的實力,很顯然,這是的大唐並沒有相應的實力,這並不是削藩的好時機,因此遭到了強烈的反噬。這樣的強硬打壓政策導致各藩鎮的嚴重反彈,引發各地藩鎮節度使的集體討伐。先是建中二年,四鎮因爲朝廷不承認父死子繼的節度使繼承引發的變亂。後又是到了建中四年,淮西李希烈自立以及涇原兵發生叛亂,短短數年的時間裏天下大亂。這期間,李適經歷涇原兵變,不得不放棄長安城出逃奉天。這便是後世熟知的“奉天之難”。

在此次戰爭中,有四人稱王,兩人稱帝,面對這樣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唐德宗痛下罪己詔,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並宣佈赦免四鎮,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這才避免了唐朝的覆滅。

奉天之難是如何爆發的?爲何會成爲晚唐覆滅的標誌? 第2張

“奉天之難”可以說是安史之亂後,大唐內部的有一大叛亂,唐朝雖然最終從滅亡邊緣逃出來,但這場“奉天之難”讓唐朝朝廷的威嚴徹底蕩然無存,最終成爲晚唐覆滅的標誌事件。唐朝在這之後已經沒有能力將藩鎮勢力連根拔起,加速了唐朝的覆滅。以至於在唐德宗死後,唐朝出現了三次中興,但最終都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