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因唐玄宗晚年昏聵不堪?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因唐玄宗晚年昏聵不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於范陽起兵反抗朝廷,戰火之下,不足月餘,繁盛中原便成人間煉獄,強極一時的大唐盛世也因此被終結。後人在感慨戰爭殘酷之時也時常會反思“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高居廟堂的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對安祿山在邊境上所爲一無所知嗎?

真實的朝堂政治爭論遠比人們想象中更爲複雜,即便後期逐漸昏聵的唐玄宗也絕非一個雙耳閉塞的無能之輩,“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唐廷和邊境節度使之間關係之微妙更是遠超史書所載。

一、契丹之變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因唐玄宗晚年昏聵不堪?

網絡配圖

安史之亂:唐朝盛時終結的號角聲

要分析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叛亂髮生之前的全國政治動態就極爲關鍵。

天寶十一年八月,安祿山率領河東軍五萬餘人征伐契丹,然而就在突襲契丹牙帳之時遭遇大雨,在奚人的夾攻下遭致慘敗,全軍盡沒,連安祿山本人身中數箭跌入坑中,在其子安慶緒的拼死保護下才得以逃脫。

遭到慘敗的安祿山極其惱怒,便擅作主張起邊軍二十萬再次征伐契丹以血前仇,得知前線失利的唐玄宗也表示支持這次行動方案,甚至命朔方節度使阿布思率軍一同出擊,唐廷便這般落入安祿山的陰謀之中。

原來阿布思也是一個蕃族將領,但長期於安祿山不合,而安祿山此時以復仇契丹爲機要求唐廷命阿布思遣軍援助。而阿布思深知安祿山陰有私謀,但又爲唐玄宗所信任,爭辯不得無奈之下只能叛變逃入漠北。聽聞朔方節度使叛變後的消息,安祿山大喜過望立即停下大軍步伐,轉而將兵峯指向阿布思,這位傑出的九姓突厥首領便這般被逼入絕境。

安祿山因此得以兼併了驍勇善戰的朔方軍,實力大增,在邊境之處更加嬌縱妄爲。對於他的如此行徑,朝堂之上皇太子李亨以及時任宰相楊國忠均是洞若觀火,認爲安祿山陰謀獲得邊鎮大權,實爲有不臣之心,建言將其詔令回朝以驗虛實。

安祿山:盛世大唐的毀滅者

然而安祿山雖然一直瞧不起楊國忠,但也知道此時尚不能於朝廷抗衡,便在唐玄宗的徵召下竟於天寶十三年正月迅速回朝,打了楊國忠等人一個措手不及。安祿山覲見玄宗之時,痛哭流涕,以蕃族忠心自居,打消了唐玄宗的疑惑,因而得地安全返回駐地。此後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只要有人再提安祿山蓄意謀反,唐玄宗便從不信任,甚至將告密之人送往邊塞以示對安祿山的信任,安祿山在這段寶貴的時間內積極爲起兵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因唐玄宗晚年昏聵不堪? 第2張

網絡配圖

二、玄宗見疑

然而此時雖已至晚年的唐玄宗並非昏聵至極,無能之輩楊國忠對安祿山謀逆之心也有察覺,便利用職務之便多次向玄宗進言安祿山有不臣之心。許多人對唐玄宗始終相信安祿山以及唐廷軍力部屬“外重內輕”的戰略有着較大的誤解,筆者卻認爲軍事戰略在當時並無不妥,且唐玄宗並非完全信任安祿山。

唐玄宗前期經過開元之治,國力空前強大,且國內安穩太平,但四周強敵在側,因此唐廷逐漸將軍事重心外移以對抗四周少數民族政權的襲擾。基於這樣的國際形勢,唐玄宗便做出了“外重內輕”的軍事部署安排,最終在天寶年間設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和劍南九鎮節度使,軍鎮精銳多達五十餘萬。

其中高仙芝、封常清分任安西、北庭節度使,總軍力五萬;安思順(安祿山族兄,但與其關係較差)領朔方節度使,軍馬六萬餘;哥舒翰領河西、隴右節度使,軍馬十五萬;而安祿山獨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總兵力多達二十餘萬。

這種軍力分配的原因是基於當時的邊境形勢,而北境八鎮能夠得以維持的原因則是不同軍鎮間的相互制衡。安祿山雖然軍力最強,但卻與諸鎮節度使關係較差,其中朔方前後兩任節度使均與其勢如水火,安西、北庭又相隔較遠,同樣實力較強的哥舒翰也多次拒絕安祿山的示好。因此,這種動態的平衡之下,唐玄宗能夠對各鎮節度使形成極大的威懾,但這種平衡卻隨着安祿山吞併朔方軍鎮而被打破,唐廷上下也因此對其不再信任。

平衡打破後便是雙方的博弈,倘若唐廷能博弈成功再建平衡,這種毀滅盛唐的兵劫也許就能被推遲幾年甚至不會發生,而最終的結果是以失敗告終,這場爲促成平衡的博弈便是“安史之亂”爆發同年的七月和十月之爭。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因唐玄宗晚年昏聵不堪? 第3張

網絡配圖

天寶十四年,唐玄宗再次徵召安祿山入朝,他稱病不至。玄宗已經大疑便賜其在朝的長子安慶宗大婚,請安祿山回朝主持婚禮,他不便推脫便獻馬三千匹、騎兵六千人、車三百乘、軍士九百人入朝,引起朝臣惶恐同時也加深了唐玄宗對他的猜疑。

安祿山見遣軍偷襲不成,便再次上奏七月回朝,河南尹達奚珣卻認爲“令待至冬,即先後遙遠,計隳矣”,拒絕了他七月入朝的請求,唐玄宗聽從計謀以賜予溫泉爲由召安祿山十月入朝,此便爲七月、十月之爭。

三、擇機起兵

然而此時的安祿山早已做好了謀逆的籌備工作,此時與朝廷虛與委蛇不過是在選擇一個更好的起兵時機,這個時機卻由唐玄宗的失誤提供了。

前面說過,唐玄宗並未對邊將徹底信任,而是採取了相互鉗制的方式制衡各方,同時常採取徵節度使入朝的方式以檢測他們的忠心。天寶十年,安西都護高仙芝回朝擔任右羽林大將軍;十四年二月,僅次於安祿山的哥舒翰回朝中風,在家養病;十一年十一月,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回朝述職。

安西都護府

此時的北方邊境主要軍事長官並不在任上,這對於安祿山而言是一個起兵的絕佳時機,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抓住戰機領軍十五萬於范陽起兵。唐廷上下接到叛亂消息後,均震撼不已,唐玄宗更是以寒冬興兵是兵家大忌而始終不敢相信安祿山叛亂的戰報。然而事實卻徹底了將其盛世美夢擊醒,唐朝因此一戰而衰。

唐玄宗到底知不知道安祿山蓄意謀反?筆者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從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因抵抗不力陣斬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將的手腕可以看出,李隆基對於邊將並無徹底的信任和放心,只是因時局需要而對這些蕃族將領予以重任。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測,倘若唐玄宗不在天寶十四年前後頻繁調動軍鎮節度使,維持軍鎮間平衡,縱然安祿山雄才了得,等待他的絕對是死路一條。

雖然筆者一直反對對歷史進行假設,但結合後來平叛過程中唐廷所展現出來的動員能力,唐玄宗完全有能力阻止這場叛亂。然而成王敗寇、轉瞬成空,唐玄宗被記載在史書上的昏聵也如同“安史之亂”的陣痛永遠留下了人們心中。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