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高宗時期爲何會爆發白江口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唐高宗時期爲何會爆發白江口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江口之戰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白江口之戰,也成白村江之戰,是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羅聯軍和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彼時,倭國(即日本)經歷乙巳之變和大化改新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天智天皇一直致力於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支配地位,然而此戰使得倭國看清了雙方的差距,此後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就此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戰爭背景:朝鮮半島陷入戰亂,倭國意圖趁機侵入

唐高宗時期爲何會爆發白江口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唐朝初期,朝鮮半島曾存在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其中以高句麗實力最強。後來,高句麗內部發生政變,但唐太宗並未趁機討伐高麗,反而是冊封政變上位的高藏爲遼東郡王。

後來,高句麗、百濟聯合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太宗發兵攻打高句麗,先後殺死高句麗四萬餘人,奪城十餘座,但之後因進入冬季而被迫撤軍。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調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爲大總管,意圖一舉攻滅高句麗,卻因唐太宗不久後病逝而作罷。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百濟、靺鞨再度出兵攻打新羅,連奪三十餘城,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勸和無果後,遂於顯慶六年(660年)命蘇定方等人率兵出征百濟,“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百濟滅亡。

在百濟遭受唐朝和新羅聯軍進攻之時,百濟不敵之下遣使向倭國求援,而此時的倭國正處於飛鳥時代後期。貞觀十九年(645年),倭國爆發“乙巳之變”,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暗殺蘇我入鹿,消滅蘇我氏宗家,皇極天皇被迫讓位於孝德天皇,而中大兄皇子則被立爲皇太子。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在大中兄皇子的主持之下,孝德天皇頒佈《改新之詔》,正式推行以唐朝律令制度爲主的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使得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不僅完善了倭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倭國的發展方向,而且解放了部分生產力,使得倭國國力開始蒸蒸日上。

唐高宗時期爲何會爆發白江口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在提升本國國力的同時,中大兄皇子也十分重視對朝鮮半島的經營,恰好此時朝鮮半島陷入戰亂,百濟又派遣使臣向倭國求援,中大兄皇子便認爲這是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特殊地位的良機,開始積極謀求出兵。

戰爭過程:唐朝、新羅聯軍以少勝多,倭國、百濟聯軍遭遇慘敗

唐朝攻滅百濟之後,大軍退回本國,只有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爲熊津都督,後因王文度赴任途中病逝,改以劉仁軌代之。

見唐軍主力退返之後,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又萌生反意,聚集百濟舊民造反,一時間百濟“西部皆應”,反而將唐軍圍困在百濟城。唐廷得知消息後,以劉仁軌、王文度等率兵與新羅軍隊合兵救援劉仁願,結果百濟軍隊一路敗退任孝城。

後來,劉仁軌發兵奇襲,一舉攻破真峴城,“遂通新羅運糧之路”,而百濟內部則發生火併,扶余福信被王子扶余豐越所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龍朔三年(663年)八月,劉仁軌水軍抵達白江口,而倭國的水軍四百餘艘戰船也抵達戰場,唐、倭兩路水軍對峙。此戰唐軍僅有戰船170餘艘,出兵1.3萬餘人,而倭軍則有戰船1000餘艘,士兵4.2萬人,唐軍在兵力上乃是處於絕對的劣勢。

唐高宗時期爲何會爆發白江口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3張

然而,雙方交戰之後,唐軍卻憑藉船隻設計精良,再加上戰術得當,竟然四戰四勝,日軍戰船被焚燬極爲嚴重,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此役,倭軍損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斬殺,盡皆沉於白江口水底。水軍大敗,百濟、倭國陸軍更不是唐軍對手,扶余豐越脫身而逃,周留城內的百濟王室和兵將,以及倭軍殘軍“一時並降”。

百濟被滅之後,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以大將李勣爲帥,率軍大舉進攻高麗,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高麗滅亡,唐朝於其地設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麗終成唐朝治地。

戰爭結果:東北亞地區格局基本確定,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

白江口之戰後,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基本確定,中原王朝就此成爲了東北亞首屈一指的大國。而天智天皇乃是日本歷史上極有建樹的一位政治家,在認識到本國與唐朝的巨大差距後,便開始以空前的規模移植大唐帝國的先進文化,促成了日本社會發展的躍進。那麼,爲何一戰便就此臣服呢?

1、雙方差距太過明顯。由於地緣關係的原因,日本距離中原王朝太過接近,雖然倭國自“乙巳之變”、“大化改新”後國力有所提升,但與龐大的中原王朝比起來,仍然不值一提。白江口之戰使得倭國徹底認清了兩國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倭國在制度、科技方面的全方位落後,在認識到自身的落後之後,倭國自然也就放棄了與唐朝爲敵的想法,而是積極向唐王朝學習,進而謀求自身的進步和發展。當然,這也源於天智天皇清醒的自我認識和積極的對外學習態度

唐高宗時期爲何會爆發白江口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4張

2、倭國軍隊基本被摧毀。白江口之戰規模看似不大,尤其是對唐王朝來說,相較於動輒十數萬、數十萬軍隊的大戰來說,此戰唐朝頂多也就算派出了一支偏師。而倭國方面卻是派出了本國超過80%的軍隊,結果仍然遭遇慘敗,且最終能夠逃回去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可以說,此戰直接對日本的軍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徹底擊破了日本的對外侵略野心。

日本向來崇拜強者,自白江口之戰以後,正是隨着與中原王朝的相互往來,更使得日本方面認識到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巨大差距,因而雖然中原王朝更替頻繁,但直到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的時間裏,日本始終生不出任何挑釁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