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佛羅倫薩小鎮 佛羅倫薩大教堂

佛羅倫薩小鎮 佛羅倫薩大教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佛羅倫薩,又叫做翡冷翠,佛羅倫斯,佛羅稜薩,是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首府,外文名叫做Firenze,地理位置是在意大利中部,面積102.4km²。是文藝復興運動的誕生地,藝術與建築的搖籃之一。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爲之,此次歐洲九國遊行程,基本上是按歐洲文學發展線索安排的。比如在我們遊了意大利南部羅馬古城,體驗了古羅馬文學的發展後又返回中部的佛羅倫薩,對文藝復興的發祥地進行參訪。

佛羅倫薩小鎮 佛羅倫薩大教堂

  佛羅倫薩夜景

世人景仰的文化聖地

佛羅倫薩,這是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她以其古老燦爛、厚重的歷史文化贏得世人永久的尊重。早在14世紀,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等首先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手工業工場和從事中間剝削的銀行、商店。那些老闆、富商和銀行家就變成了從中世紀市民中分化出來的最初資產階級分子。他們追求財富和人生享樂,對束縛、壓抑人性近千年的宗教文化和封建主義的神權統治不滿。意大利是古代羅馬的故鄉,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根基極爲深厚。由於新興的資階級還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便只得打着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通過欣賞、闡釋古典文化充滿人性、崇尚自然的美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這便是14世紀中葉從佛羅倫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

其時,當地一些詩人、小說家、畫家、雕塑家、建築家,用各自的藝術表現形式肯定人、歌頌人,反對神的權威;提倡個性解放、人生自由,反對封建專制禁錮;肯定現實生活和人對幸福的追求,反對來世主義和禁慾主義;崇尚理性和科學,反對神祕主義和矇昧主義。由佛羅倫薩的文藝集團軍點燃的文藝復興火炬,很快照亮了整個歐洲,直至全世界。

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次“大喊大叫”,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義”,“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恩格斯語)。

提起佛羅倫薩,自然還會想起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他不僅將這個城市更名爲翡冷翠(嫌原名難聽,改譯此名,意爲花之都),更是介紹這座城市給中國觀衆的少數作家之一。那是1925年3月,他爲避開國內紛紜的世事和個人戀愛生活的風波(按陸小曼說:“希望在這分離的期間,能從此忘卻我”),在泰戈爾的推薦下,遊覽了倫敦、巴黎、柏林等歐洲許多城市,印象都是“陰雲密佈、寒氣襲人”。可當他4月下旬到達佛羅倫薩後,卻被這裏靜謐、清美的山水和名勝古蹟所傾倒。他遍訪名人的故居,參觀王宮、教堂、展館,特別拜謁了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奇羅、薄伽丘、佛朗西斯、彼特拉克的墳墓。當年4月30日,他寫給泰戈爾的信說,在這文藝復興的搖籃,他的心靈獲得滋潤、愉悅,很想在這寧靜的安樂窩裏了此一生。

在佛羅倫薩的四十多天裏,徐志摩以愉快的心境,用陸小曼的口吻寫了長詩《翡冷翠的一夜》,表達他顛倒、迷離、熾烈、升騰的愛。其中的名句如:“愛,你永遠是我頭頂的一顆明星:要是不幸死了,我就變成一個螢火,在這園裏,挨着草根,暗沉沉的飛,黃昏飛到半夜,半夜飛到天明。”他懷着寧靜心情寫了著名散文《翡冷翠山居閒話》,盡情渲染佛羅倫薩郊居的山水之美、人情之善。這些詩文,爲中國讀者留下一個窺視這世界文化名城的窗口。

爲什麼多情詩人徐志摩對佛羅倫薩情有獨鍾?這也許還跟這裏孕育的多起帶有悲情色彩的浪漫愛情有關。在佛羅倫薩周邊有一座小城叫維羅娜,是世界著名愛情悲劇主角羅蜜歐、朱麗葉的故鄉。而這裏出生的幾位文藝復興的領軍人物幾乎都有一段男女悲情,在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短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米開朗奇羅十四行抒情詩中的女主人公,都是作者曾熱戀過而終未結合的悲劇人物。中世紀近千年的封建神權專制是滋生愛情悲劇的土壤。壓迫愈深,反抗愈烈,人文主義率先從這裏興起,文藝復興之火從這裏率先點燃也就不言而喻了。

佛羅倫薩小鎮 佛羅倫薩大教堂 第2張

  佛羅倫薩

文藝復興兵團的集結地

帶着厚重的文化積澱,懷着崇敬之心,我們走進了佛羅倫薩。據說,公元前59年這裏就初具城市規模,是羅馬帝國皇帝特允的自治共和國。現在的佛羅倫薩也只有44萬人,算座小城市。她四周被清幽的山陵環抱,一條清澈的小河穿城而過,南面是舊城,北面是新區。河兩岸樹木蔥籠,綠草如茵,無數花園、草坪色彩斑斕、千嬌百媚而又慷慨大方地呈現在遊人面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城不在大,有魂則靈。城的魂是什麼?不是建築材料堆成的軀殼,而是她積以時日累澱的人物和傳奇,是她最重的文化底蘊。佛羅倫薩舊城,由無數條古街古巷相互連接,曲徑通幽,直達古老王宮教堂、廣場、展館、名人故居……一座小城,竟然有十多座大型博物館、展覽館。我們所熟悉的達芬奇、米開朗奇羅、拉斐爾、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巨匠,在這裏除有故居外,還有他們的展館,而先賢祠(聖十字教堂)埋葬、供奉着該市歷代名人。

不知不覺間,我們走進一條狹窄幽深的小巷。街道很窄,樓房低矮,黃牆紅瓦,對比強烈。家家門楣上都有繪畫裝飾,想必是家族徽章。除遊人外,只有陽臺上掇弄花草的居民。他們悠閒自得,臉上掛着文化富有者的自信,對來往者不屑一顧。導遊一路滔滔不絕地講着,說這裏是某某故居,那裏是什麼古蹟遺址,彷彿這裏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傳說。來到小巷拐彎處,有人驚呼,但丁故居到了。近前一看,簡陋的一座大約五六百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呈現眼前。斑駁灰黃的牆壁正中,一方紅底圖案上釘着一尊但丁的青銅半身像。顯然,這就是但丁被流放前的故居了。

陰沉沉的天空下起了小雨,彷彿向我們講述這位大作家淒涼沉鬱的往事——

1265年,但丁出生在一個破落貴族家庭裏。他因關心國家統一,參加政治活動,堅決反對教皇統治,於1302年37歲時被判終身流放,家產全部被沒收,從此再也沒回到這裏。1321年他56歲時客死流放地——拉文郡。在流放的14年間,他寫出了使他贏得世界聲譽的14000行長篇敘事詩《神曲》,以表達他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深刻批判和九死不悔的決心。但丁用《神曲》敲碎了中世紀之門,成爲中世紀文學的偉大代表和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稱他爲“標誌”性的大人物。

在但丁故居側面還有一座教堂和但丁故居紀念館,據說存有但丁流放時寫的手稿和使用的衣物。教堂內有他妻子的墓地和但丁的牌位。

告別了這位堅強的苦命詩人,沿小巷繼續前行,不遠處就是著名的佛羅倫薩市圖書館了。羅馬式巨柱撐起的雄偉門楣上站着一排白色雕塑人物。這種人物雕塑,在我們走過的街巷大建築物上比比皆是。仔細打聽,那排雕塑人物就是給佛羅倫薩帶來永久榮耀的文學“三傑”、藝術“三傑”。他們都是文藝復興時文學藝術的領軍人物,新流派的開創者。他們的作品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劃時代意義。文學“三傑”以但丁領頭,接着是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彼特拉克獻給病逝戀人的300首抒情詩《短歌集》,是一部大膽表現人間現世愛情、歌頌美好情感和現世幸福的詩集。它尖銳地批判教會的禁慾主義和來世觀念,從而在中世紀末期引響了一顆驚世駭俗的震撼彈。而詩集作者的密友、寫過《但丁傳》的另一位人文主義作家薄伽丘則以著名短篇小說集《十日談》而震動了整個歐洲。作品由許多小故事構成,深刻揭露僧侶、教會的貪婪、僞善和無恥,抨擊封建教會的愚昧、腐朽;反對禁慾主義,歌頌男女愛情;反對特權,宣揚人類平等。其篇篇如投槍匕首,刺中要害,對中世紀教會統治具有摧枯拉朽、除舊佈新的深遠意義。

文藝復興第二階段的藝術“三傑”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奇羅都是佛羅倫薩土生土長的偉大藝術家。他們站在時代的前列,擺脫千年封建神權思想的桎梏,分別以自己的繪畫、雕塑、建築表現人的本性和大自然的美。他們筆下的人物形象都回歸生命本源,是現實和理想結合的產物,表現出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氣質。達芬奇宣稱:“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在宗教當中,而在科學當中。”這振聾發聵的宣言是文藝復興的響亮號角。

這些世界文藝巨匠的作品,在我們參觀的聖母百花大教堂(佛市城標)、鐘樓、洗禮堂及廣場建築、老王宮裏都有鮮明的展示,而法國、德國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型博物館、展覽館都以收藏他們的作品爲榮。

一座小小的城市,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地點,造就出如此衆多的文學藝術巨匠。他們聚集在人文主義旗幟下,組成一個強大的文藝復興軍團,匯成一股強大的先進的文學藝術潮流,盪滌了中世紀教會文化的污泥濁水,給世界留下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產。這是人類文明史閃亮的一頁,也是佛羅倫薩永久的榮耀。在我們旅行中看到的歐盟貨幣裏,達芬奇的人物畫、但丁的頭像入選幣面,可見其影響十分深遠。

佛羅倫薩小鎮 佛羅倫薩大教堂 第3張

  佛羅倫薩

柯西莫·美弟奇家族的文化貢獻

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百年時間內,佛羅倫薩能出現如此衆多飲譽世界的文藝精英?帶着這個問題,我們告別聖母百花大教堂順街往南走,左邊不遠處,一座高聳的塔樓下出現一幢四方形的六層樓房宮殿,這就是佛羅倫薩老王宮——維奇奧王宮。我們的問題,在這裏或許尋找到了答案。維奇奧王宮建於羅馬統治時期的1299年,是佛羅倫薩自治共和國的議政廳。作爲政治心臟,它是歷代執政官辦公的場所(現仍是市政廳),故隱約透露出君主與王權的威嚴。說是維奇奧老王宮,但宮前的青銅騎士卻是被稱爲“祖國之父”的柯西莫·美弟奇一世。一打聽才知道,從14世紀開始,佛羅倫薩的統治者換成了柯西莫·美弟奇家族。這個有名的家族爲佛羅倫薩的政治、經濟、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這裏與其說是老王宮,不如說是美弟奇家族的家廟。1518年,米開朗奇羅和達芬奇就奉教皇利奧十四之命,參加了擴建美弟奇家廟的工作。王宮入口處的左邊豎立着米開朗奇羅1504年(19歲)創作的赤裸男優《大衛》像。這位《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殺死侵略猶太人的敵人。在所有國王中,他被描述爲正義的國王和優秀的戰士。他身上具有一種雄渾、壯偉的英雄精神。塑像鮮明地體現出大衛堅毅的神采、完美的身材、力與美結合的神韻,具有強烈的古希臘雕塑藝術遺風,被視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品,是世界級的藝術瑰寶(原件保存在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據說,這尊雕塑在1504年5月就被立在市議政廳的宮殿前,曾一度受到遺老遺少的攻擊,認爲“沒穿衣服”的大衛令佛羅倫薩蒙羞,並試圖毀掉它。但美弟奇家族採取嚴密保護措施,使其能夠巍然屹立於此,在歲月中永恆。

守衛在門口的大衛,爲我們揭開了老王宮的序幕,準確地說是“文藝復興文學藝術博覽館”的序幕。王宮門楣上是一幅百合花和藥丸組成的圖案。這圖案是美弟奇家族的徽章,幾百年來一直是佛羅倫薩的市徽。

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奇特的王宮—家廟,內容之豐富、展品原件之多,令人歎爲觀止。在五層樓的展廳裏,分別介紹了佛羅倫薩的歷史沿革——從維奇奧王到美弟奇家族的統治業績,還分別展示文學“三傑”、藝術“三傑”及其他佛羅倫薩藝術家的繪畫、雕塑作品。像達芬奇的代表作《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奇羅的《最後之審判》《垂死的奴隸》,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等原件作品都完好地在這裏掛了四五百年。

歐洲文藝復興初期的衆多文學藝術瑰寶,能如此完美地在這裏珍藏、展示,還得感謝這裏的主人美弟奇家族。這個聲名顯赫、富可敵國的豪門望族從14世紀到18世紀中期是佛羅倫薩的實際統治者,五代人,統治這個城市三百多年,孕育出三位教皇、兩位法國皇后,還一度控制法國皇室。同家族的政治榮耀相比,他們作爲文學藝術家贊助者和藝術品保護人的事業更令人欽佩。例如早期的喬凡尼·美弟奇贊助了馬薩喬,興建了聖母百花大教堂;其子柯西莫·美弟奇贊助了利比、彼特拉克、薄伽丘;而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柯西莫·美弟奇之孫洛倫佐·美第奇更是贊助了達芬奇和拉斐爾、波提切利。米開朗奇羅從13歲就在美弟奇家族資助創辦的吉蘭達約畫室學藝,這個畫室培養出大批第一流的藝術家。

在佛羅倫薩,許多藝術家能堅持創作,乃得力於美弟奇家族的有力支持,包括積極訂購和收藏。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傑作都是這個家族歷代傳下來的藏品,而佛羅倫薩的好幾個展館都是這個家族的遺產。

美弟奇家族的鼎盛期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當時聚集在佛羅倫薩的衆多文藝家,在這個家族的保護、資助下,創造出大量閃爍着人文主義光輝的詩歌、小說、繪畫、雕塑作品,使這裏成了文藝復興的“心臟”,成爲歐洲藝術文化和思想的中心。幾百年來,美弟奇家族作爲文藝復興藝術品收藏者和保護人而聞名於世,備受世人尊崇。

據歷史記載,二戰末期,佛羅倫薩美術管理局局長在面臨納粹北遷該市藝術精品的命令時,靈機一動,提出美弟奇家族關於此地收藏永遠不準帶離佛羅倫薩的“家族公約”時,終於讓對方收回了成命。也許,正是這種對文明傳承的執着精神,讓對方產生敬畏而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