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長期不敢擅權只因害怕誰?

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長期不敢擅權只因害怕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明朝的宦官(太監)極其猖獗,王振、曹吉祥、劉瑾、汪直、魏忠賢等人前仆後繼,擅權亂政,把大明帝國搞得烏煙瘴氣,最終悲壯地亡了國。這樣的慘痛結局,大概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所無法想象的。

應該說,朱元璋很有危機意識,特別是對宦官專權問題非常敏感,“既定江左,鑑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首先從數量上進行了控制。他下令,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不許宦官兼任外臣文武銜,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此外,他還還在宮門前掛一塊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用於提醒和警示。

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長期不敢擅權只因害怕誰?

措施重在執行和落實。洪武一朝,未見宦官滋事。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情況發生改觀,宦官開始掌權干政,朱元璋定下的規矩,被他拋到了九霄雲外。明史稱“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什麼事情一旦開了頭,往往習以爲常,不加控制,到了仁宗、宣宗時,宦官已逐漸形成危機皇權和朝政一大毒瘤,王振就是在這一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的。

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長期不敢擅權只因害怕誰? 第2張

王振是河北蔚州人,自小讀書,但科考不利,名落孫山,只能在老家一帶當個教書匠。地位低,收入低,前途暗淡,窘迫的現實逼着心大志高的王振破釜沉舟,甘願淨身入宮做了宦官。當時,明宣宗朱瞻基執政,長子朱祁鎮被立爲太子。因王振頗有些文化功底,故幸運地被選入內書堂,“侍英宗東宮,爲局郎”,雖然品級很低,但他因服侍和教導太子,故與朱祁鎮建立了親密的師友感情。

宣德時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逝,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爲明英宗。這一年,明英宗九歲,還是個只知道玩的孩子,“振狡黠得帝歡”,接連被提升,從局到司到監,當年八月,王振被升爲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爲“十二監”中最有權勢的太監,王振時代到來。身居高位後,王振野心萌動,通過“導帝用重典御下”等手段,開始試着弄權。此時,明英宗對王振聽極度寵信,王振也有獨攬大權的野心,但並不敢太過囂張,因爲他很害怕一個女人,即太皇太后張氏。

張氏是明仁宗的皇后,明宣宗尊其爲皇太后,明英宗尊其爲太皇太后。張氏雖然是個“操婦道至謹”的女人,但她很關心國家大事,當皇后時就“中外政事,莫不周知”;當皇太后時,“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並屢屢規勸明宣宗勵精圖治、治國安民。明英宗九歲即位,尚不能處理政務,羣臣奏請張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她以“毋壞祖宗法”爲由表示拒絕,不想壞了規矩。

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長期不敢擅權只因害怕誰? 第3張

不垂簾聽政,不代表張氏不關心和掌握朝政,“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就是她的兩大手筆,特別是“委任股肱”一條,就很有震懾和防範力度。“是時,太皇太后賢,方委政內閣。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皆累朝元老,振心憚之未敢逞”。張氏歷經數朝,閱人無數,一眼看穿王振覬覦權力的慾望,爲此曾命人持刀嚇唬過王振,平日裏對他也沒少訓斥敲打。儘管明英宗對王振聽之任之,但有張氏坐鎮遙控朝廷,王振懼其威嚴,長期不敢太過造次,“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可惜,太皇太后張氏壽命短了些,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病逝。此時,內閣“三楊”死的死,老的老,輔政班子已名存實亡,“振遂跋扈不可制”,自認爲天下無敵。從此,王振撕下面具,成爲明朝第一個擅權亂政的奸惡太監。王振掌權後,壞事做絕,“素不禮振”的大理少卿薛瑄幾乎被整死,“遇振不跪”的御史李鐸被髮配東北,“詈其家閹”的駙馬都尉石璟被關進大牢,“以匿名書暴振罪狀”的內侍張環、顧忠、錦衣衛士卒王永被磔於市。總之,凡是王振“所忤恨,輒加罪謫”,凡是瞧不起他的、得罪過他的、檢舉過他的,統統沒有好果子吃。

明英宗被王振矇蔽,始終認爲他是個好人,“帝方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敕,極褒美。振權日益積重,公侯勳戚呼曰翁父。畏禍者爭附振免死,賕賂輳集”。同時,王振廣結黨羽,親信、族人均手握實權,爲非作歹,“肆行無忌”。本來,明朝與瓦剌關係和緩,而王振卻從中作梗,“構釁瓦剌”,點燃戰火。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軍大舉入寇,王振“挾帝親征”,遭遇慘敗,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明英宗做了俘虜。當然,王振也沒好下場,這個囂張一時的大太監“爲亂兵所殺”,被明英宗的護衛樊忠拿鐵錘砸扁了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