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振的權力有所大?他是怎麼忽悠明英宗的

王振的權力有所大?他是怎麼忽悠明英宗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王振的故事。

翻開中國歷史,在帝王的身側總有一羣人或多或少的影響着歷史的進程,他們就是宦官。而有一個朝代,宦官“掌權”則達到了歷史的“巔峯”,這就是明朝。

在史學家眼中,明朝就是一個“太監帝國”,其中,做的最成功的一個宦官是王振。此人本是個教書匠,但是,一直混得很不得意。後來,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將自己給“閹”了,進宮做了太監,且做得相當成功,得到了當時皇帝——明英宗的歡心。

但是,他卻仗着皇帝的喜歡,開始將手伸向了朝政,去實現自己的野心。原本,這位是想通過科考之路,成爲夢想中的“讀書人”,但很快,他就發現“考試”並不適合自己。於是,走了一條常人壓根都不會想的路。也因此,王振被後人認爲“詭詐圓滑”,且人品不“正”。可正是這一點,他才贏得了皇帝的歡心。

王振的權力有所大?他是怎麼忽悠明英宗的

其實,從這人的得勢可以看出,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幾任皇帝看人都是相當的不靠譜。當時,由於明宣宗看他很順眼,便讓他去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如果說,這是一種緣分,那隻能說明,他們之間真的是“氣味相投”。不然,這兩人怎麼可能相互吸引呢?所以,不能單純地說,是他一味討好皇帝,纔得到了後來的地位。

其實,宮中也有其他太監,而王振未必就是最出色的一位。但是,他遇見的三位皇帝中,偏偏明英宗對他“愛”到了骨子裏。

也正因爲如此,才讓自己落得了一個被俘虜的結果。

都知道,當權者有一個習慣,在用人的時候,不是用最能幹的,而是用自己最喜歡的。所以,當明英宗繼位後,他便迎來了自己的時代,坐上了宦官中的最高位置——司禮太監。

當時,這個位置的權力很大,不但管着宮中宦官,還管着當時的特務機構——東廠。而更重要的一點是,連皇帝看的奏章他都管着,並能代傳皇帝的諭旨。可見,這是明擺着讓太監插手朝政麼。

再到後來,這個位置又多了一項職權,就是在奏章上“批紅”,將皇帝最後的意見由司禮太監執筆寫下。

如果真的如此,那麼,這個皇帝當得也真是太輕鬆了。也正是因爲如此,宦官們便抓住了機會,利用皇帝和外界接觸少的弱點,修改或假傳諭旨。因此,王振坐在這個位置上,不但不替皇帝分憂解難,反而利用他的官職,謀取自己的私利。

可以想象,一個對自己下重手的人,對他人能夠“仁慈”嗎?他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此外,他不但自己如此行事,還勸明英宗這麼做。而這個皇帝居然還真聽他的,用重典治理這些大臣們,使得朝廷一片混亂。

王振的權力有所大?他是怎麼忽悠明英宗的 第2張

當時,一些大臣見皇帝這麼聽王振的話,都來拍他的馬屁。所以,說王振好話的人都升了官,而那些對他死心塌地的人,也被他安插到了重要崗位。

很快,他就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

當時,瓦刺部的勢力越來越大,不斷騷擾北部邊境。而這位王宦官,不僅不勸自己的皇帝加強對北面的部署,反而在私底下接受這個部落的行賄,做一些走私買賣。

那時候,因爲需要一些中原的日用品,瓦刺部便來到明朝朝貢。但由於王振收了對方的好處,對於瓦刺冒領賞物就不再過問了,這使得對方的胃口越來越大。但卻有一次,王振要求禮部按照實際數量發給對方,並自作主張地將對方進貢的馬削了價。這一下便激怒了瓦刺部,瓦刺立刻派兵進攻。

當時,駐守西北的將士和他們交手幾次後都敗了,便要求朝廷支援。然而,王振壓根就不懂作戰,且低估了對方的作戰意圖。所以,他認爲:皇帝如果能親臨戰場,就可以將對方嚇走。要知道,皇帝對他的話從來都是深信不疑,便認爲這是一次“揚名”的好機會。於是,沒有和大臣們商議,便直接下了詔書,這可把大夥兒嚇了一跳。

這樣倉促間的決定,註定是個敗局。

王振的權力有所大?他是怎麼忽悠明英宗的 第3張

當時,除了50萬大軍外,還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明英宗挺有意思,其他人都是“隨從”,不準發表任何意見,只聽王振一個人的。於是,在明軍迂迴奔走間,對方的大軍追上了他們,將他們圍困在了土木堡。就這樣,明英宗被對方抓了,成爲了俘虜,且帶去的50萬大軍和100多名大臣也幾乎被全殲。

可見,一國國君,居然這麼輕信一個宦官,將自己的命運交於他人之手。難道在他的眼中,國家的命運就是兒戲嗎?總之,明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

但他卻是一個好人。

因爲,他幾乎相信身邊的每一個人,不管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如此,並與這些人成爲朋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