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遼皇帝結義之謎:宋遼澶淵之盟爲何延續百餘年

宋遼皇帝結義之謎:宋遼澶淵之盟爲何延續百餘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和遼的皇帝之間存在着一種沒有血緣的親情關係,源於宋真宗的澶淵之盟。當時宋真宗與遼聖宗以兄弟相稱,此後雙方一直以輩分進行排列。遼朝人十分熱心這種結義,宋朝皇帝卻覺得面子上無光,雖然表面上沒有反對,相反還同意按照這種輩分互相稱呼。那麼,宋朝皇帝爲什麼無奈地這樣做?原來這是雙方之間的一種特殊外交。

五代和北宋時期,北方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契丹貴族建立的國家——遼,雙方南北對峙了二百餘年。在北南交往過程中,北方遼朝的契丹皇帝們,從一開始就爲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曾先後與五代時的後梁、後唐、後晉和北漢的皇帝義結金蘭,掠奪到了大量的財物,長期佔領着雁門關以北、長城以南的十六州廣大地區。至北宋,遼宋間的結義仍在繼續進行。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太宗、真宗曾多次派兵北伐契丹,想奪回五代後晉時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之地,雖然互有勝負,但北宋在軍事上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宋遼皇帝結義之謎:宋遼澶淵之盟爲何延續百餘年

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契丹大軍自幽州南下直逼宋境,宋真宗趙恆無奈之下御駕親征。由於軍事上雙方實力相當,這年十二月,宋遼在澶州締結和約,罷兵修好。和約除規定宋每年要向遼獻歲幣外,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尊宋帝趙恆爲兄,趙恆尊遼國肖太后爲叔母。這樣,遼國不但得到了經濟上的實惠,而且宋、遼兩國皇帝成了兄弟,兩個國家成了兄弟之國。此後,直到遼亡的近百年間,遼宋皇帝間的“金蘭之好”就一直延續保存了下來,僅是因爲皇帝在世時間各有長短,雙方之間的輩分常在發生變化,有時兩國成爲“兄弟”,有時成爲“叔侄”,有時成爲“翁孫”。

根據《契丹國志》記載,北宋天聖元年(1023),宋真宗駕崩,派大臣到遼朝告哀。遼幽州的官員趕忙派急遞先將消息傳到京城,遼聖宗召集了番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都爲之掉下了悲傷的眼淚。遼聖宗對宰臣說:“我與兄皇未結好之前,征伐各有勝負。結義至今已有二十年了,我與兄皇同月生,他僅比我大二歲,現在他昇仙了,我還能活幾歲?”說罷淚流滿面。其時宋仁宗趙禎已接位,所以遼聖宗又說:“我聽說侄帝年紀還輕,一定不清楚我與兄皇之間的情義,我擔心一旦大臣離間,宋朝就會違背和約。”當宋朝告哀使到遼京城後,轉達了宋仁宗的意思,遼聖宗很開心,對自己的皇后說:“我看侄帝的來意,一定不會違背兄皇與我的誓約。”又說:“你可先寄信給南朝太后,詳述妯娌感情,讓南使帶回去。”因爲遼聖宗與宋真宗是兄弟,所以遼聖宗又下令如果國內各色人等的姓名中有對真宗趙恆名諱冒犯的,一律避諱改掉。從這些記述來看,兩位皇帝之間的結義還蠻像真的一回事,至少在表面上遼朝是當真的了。

遼聖宗於1031年病逝,子遼興宗即位,他與宋仁宗又成了結義兄弟。慶曆年間,遼興宗宴請宋朝使者,說:“南北修好已有很長時間了,我恨不得馬上與南朝皇帝兄見上一面,現在只能託你爲我帶一杯酒到南朝了。”兄弟之間實在太想見面,思念之情難以割捨,遼興宗乾脆就派使者到宋朝送上自己的畫像,索要仁宗的畫像,以“篤兄弟之情”。遼使帶了遼聖、興二宗的畫像到宋朝,再拿了仁宗的畫像回去,這時卻發生了不幸的事情,遼興宗因病去世了,這使得遼興宗臨終仍沒有一睹仁宗的尊容。  當然表面上感情深厚的“兄弟之義”是一個方面,但從宋朝撈取實惠好處遼興宗始終沒忘記。當北宋與西夏之間戰事吃緊時,遼興宗就向北宋索要後周世宗從燕雲地區奪回的關南十城之地。北宋顧了前面就顧不了後面,只能與遼進行談判,當然結局是可想而知的:契丹放棄對關南十城的要求,而北宋每年再增加銀、絹二十萬兩、匹。這增加的部分在文件上怎麼寫?遼朝主張用“獻”,宋朝不同意。宋使富弼認爲用“獻”意味着下奉上,但“南朝爲兄,豈可兄獻於弟乎?”遼朝退一步,提出用“納”字,北宋還是不同意,雙方就僵住了。最終,由於西部邊境戰事實在緊張,哥哥北宋無奈只能屈從弟弟的壓力,同意用“納”字。

遼道宗即位後,與宋仁宗的輩分變成了侄子與叔父,宋仁宗這時也稱道宗的祖母爲“嬸母”。遼道宗與其父一樣,也想看仁宗長得什麼模樣,就派使者到南方去求聖容。宋仁宗派使者張升到契丹,讓遼道宗先將自己的畫像送到宋朝去。道宗堅持己見,一定要先看仁宗的畫像。張升對道宗說:“以前聖宗是弟,所以先將自己的畫像拿到宋朝讓兄看,於禮爲順。現在南朝皇帝是你的伯父,作爲侄子你更應該先將自己的畫像拿到南朝,伯父然後纔會將自己的畫像拿到北朝來,這樣的先後順序纔是比較正確的。”宋朝堅持要先看遼道宗的像,把遼道宗氣得要命,但從道理上看也說得通,道宗也就無計可施了。

宋遼皇帝結義之謎:宋遼澶淵之盟爲何延續百餘年 第2張

宋仁宗死後,又歷英宗、神宗、哲宗,宋遼二國從原來的伯侄關係翻過來成了孫祖關係,“遼爲翁,宋爲孫”,說來就十分滑稽。

從宋真宗澶淵之盟兩國皇帝義結金蘭開始,直至遼末,宋遼之間並沒有發生大的戰事衝突,南北雙方基本上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在這種兄弟、伯侄、翁孫關係的前提下,遼宋之間的官私往來和貿易活動十分興盛,雙方在經濟上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是在結義之前雙方可能都沒有想到的。遼朝人的傳統文化中有收繼養子及外姓人入族的習俗,與宋朝的結義可能也是這種文化的一種表現。這種結義,應該說是一種特殊的外交,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客觀上對遼國軍政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上述一家之言是否定論還很難說,契丹和漢民族文化、習俗、觀念都有很大差別,要真正搞清他們熱衷於結義的真實目的可能還是要從契丹的文化上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