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北宋與遼締結的盟約,澶淵之盟有何意義與影響?

北宋與遼締結的盟約,澶淵之盟有何意義與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澶淵之盟,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看看。

不少人對“澶淵之盟”都存在誤解,認爲這是北宋政府被迫和遼國訂立的城下之盟。實際上,這是完全不正確的。

北宋與遼締結的盟約,澶淵之盟有何意義與影響?

這裏肯定有人要來反駁我,說北宋政府每年都要給遼歲幣,包括十萬兩銀子和二十萬匹絹,這明顯是戰爭賠款性質的!而且人家遼國的大軍都兵臨城下了,怎麼能說不是城下之盟?

請允許我先大笑一聲,然後爲大家解釋一下歷史上真正的澶淵之盟到底是怎麼一個情況

公元1004年,時值宋真宗在位,這時候北邊的遼國大軍打着收復瓦橋關的名號大舉南下。軍情十分緊急,整的北宋政府上下是一片慌亂,當皇帝的宋真宗更是急的跺腳!

於是這個北宋的第三任皇帝就召集身邊的大臣商議對策,心想各位趕緊想想辦法,敵人都打到國門口了,要是不趕緊拿個主意估計都要被一鍋端了。

這些大臣們眼見形勢嚴峻,尋思着不行咱們就遷都吧,長江天塹諒不習水戰的北人也是奈之若何。於是祖籍四川的大臣就主張遷都到益州,祖籍江南的則主張遷都金陵。

宋真宗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問宰相寇準。話說這個宰相寇準確實是個硬骨頭,說這是哪個王八蛋給陛下出的餿主意,應該直接拖出去砍了!現如今我朝天子神武,將帥協和,如果陛下親自到前線督戰,北方的遼人自然當望風而逃!

北宋與遼締結的盟約,澶淵之盟有何意義與影響? 第2張

宋真宗想了想,自己雖然長在深宮婦人手,但是畢竟留着老爸的英雄血。各地的軍隊也競相開拔北去,自己一代皇帝怎麼能當個只知遠遁的主呢?於是只得放棄遷都想法。

要說這宋朝前期的軍隊還是很有戰鬥力的,畢竟久經沙場,經驗豐富。遼軍南下雖猛,終於還是受到了遏制。

當年十月前線傳來瀛洲保衛戰勝利的消息,宋真宗一聽我朝果然還是有不少能人的,由此也算堅定了自己御駕親征的信心。於是,在十一月末率軍到達戰事最緊的澶洲。

本來按照宋真宗的打算是自己在後方壓陣,不過黃河。但是在宰相寇準的建議下只得渡過黃河,到達北城門樓。這下宋朝將士看到皇帝都親自來了,一下子士氣大振,個個都歡呼雀躍,聲震雲霄。

另一邊的遼朝軍隊看到這種情形,是相視驚愕,戰陣都不能成行。

此時,遼朝的數萬騎兵已經到達澶洲城下,準備發起進攻。遼軍的前軍統帥蕭撻凜自恃契丹悍勇無比,親自到前軍督戰,結果被宋軍用機弩射死了,遼軍士氣不振。蕭太后聽說這個消息後還哭了好久,爲之罷朝五天。

這之後,遼軍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雖然整體上進軍比較順利,但是戰線過長,補給出了問題。於是蕭太后就準備開始議和。

這時候的宋真宗早就在露面之後回到河南去了,在北邊督戰的實際是宰相寇準,畢竟天子不能以身犯險,國家社稷爲重嗎不是。寇準一看遼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不能穿魯之素縞了,於是趕緊來找皇帝,請求一鼓作氣,殲滅遼軍,收復燕雲十六州!

不過宋真宗可不是這麼想的,打仗多麼浪費錢啊,而且還得死這麼老些人,還是趕緊議和的好。安安靜靜,和和平平的難道不好嗎?於是雙方就派人去講和了。

話說這個講和無非就是你出價我還價,最終兩國達成了這麼一個和解協議:

1、宋遼爲兄弟之國,地位平等。

2、雙方疆域大致按照實際佔領劃分,互相撤兵。

3、宋朝每年給遼歲幣十萬兩銀和二十萬匹絹,“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

4、約定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類似於現代的罪犯引渡條約。

5、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6、開邊市,開展互市貿易。

簽訂了和平條約之後,雙方就退兵去了。此後百年之間宋遼之間都未曾出現大的戰爭衝突。

如此看來,你還認爲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嗎?

但是宋朝還是賠錢了啊!風物長宜放眼量,要知道遼宋互市,宋可是貿易的出超方,歲幣相比貿易收入不過百有一二,這可是一項大賺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