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探索唐代外出使節的歷史地位,其影響力有多大?

探索唐代外出使節的歷史地位,其影響力有多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很多國家都有往來。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有唐一代對交往歷史中,唐奉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頻繁外出的使節們就成了這種政策堅定的執行者。他們在出使其他地方的過程中,維護雙方的交往關係,處理可能影響雙邊關係的重大事件,有時甚至直接爲大唐締結新的聯絡關係,是唐代與周圍民族政權以及周邊地區交往的關係紐帶。對中外經濟貿易文化的交流、擴大唐代影響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探索唐代外出使節的歷史地位,其影響力有多大?

一、唐代使節的歷史地位

使節作爲唐王朝維繫周圍民族政權與周邊地區友好關係的紐帶,在唐代對交往往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些使節具有對外部世界知識與實踐經驗,他們將出使時的所見所聞上報朝廷,有利於唐中央決策機構作出儘量準確的政治與軍事決策。比如:宰相賈耽特別注重從使節、外商、蕃客中廣泛訪求,又積三十年功,撰寫《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及《海內華夷圖》四十卷。

他研究地理學就是爲在實際決策之中能起到作用。楊良瑤等出使過別國的使節爲決策機構提供了基礎材料,如果沒有這些材料,唐王朝對外用兵就沒有了“知己知彼”的依據了。所以,唐代的使節在唐代的對外關係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們好像唐與其他地區關係的潤滑劑,又爲中央決策提供了基本依據。唐使節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唐代國家形象的勾畫者。他們在唐代對交往往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代使節出使他國非常注重宣傳本國的歷史文化,傳播文化知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幷蓄,使節們是民族政權與其他地區直接接觸的唐人,使節宣揚唐朝文化,增強其對唐朝文化的向心力,有利於鞏固唐王朝與這些民族地區的交往關係。唐代使節的來往活動標誌着唐與其他民族地區臣屬關係一直存在並保持。唐代和我國古代任何一個王朝都一樣,以“天朝上國”自居,對與其建立交往關係的周邊民族地區有着諸多約束與制約,要求他們保持臣屬,稱臣納貢,服從詔令。

這些冊封、宣詔、朝見都需要使節往來,所以使節的往來活動是這些地區保持對唐王朝的臣屬關係的見證保持者。唐使的交往活動是保持唐王朝宗主國地位的標誌之一。大部分遵從“藩臣之禮”與唐建立交往關係的地區都需要稱臣納貢、定期朝覲、服從詔令,而這些活動都需要使者作爲媒介。

使節頻繁往來保持了唐王朝與其他民族地區的良好關係。只有正常友好的交往關係纔會保持正常的使節往來。唐蕃、唐回、唐新、唐日之間保持着友好的交往關係,經常遣使互相往來,交還國書、朝貢貿易,保持了良好的正常的對交往往關係,有利於兩國邦交,有利於東亞和平。

二、唐朝與其他民族地區或外國的經濟行爲受唐使影響

1.互市貿易

與中國接壤的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唐朝在與其接觸的時候都會以“互市”作爲籠絡的一種形式,但這與雙方使節的接洽都是有關係的。互市的種類,互市的地點、監管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要通過使節接洽。《舊唐書》記載:武德元年“又使於吐谷渾,與敦和好,於是吐谷渾主伏允請與中國互市,安遠之功也。”李安遠的功勞是與吐谷渾繼續友好的交往關係,吐谷渾遣使請求貿易。

玄宗開元十九年:“吐蕃又請交馬於赤嶺,互市於甘松嶺。宰相裴光庭曰:‘甘鬆中國阻,不如許赤嶺。’”唐王朝在與吐蕃建立友好關係之後,吐蕃遣使請求互市,唐王朝在考慮到自身利益的同時,同意與吐蕃互市。“又款隴州塞,丐互市,詔可。”同樣的,也是用互市的手段在邊疆擴大唐王朝的影響力。

雖然唐王朝與接壤民族政權採取的互市活動常作爲交往策略的一部分出現,有其明顯的從政治上籠絡、羈縻周邊少數民族地區首領的目的,但是互市對於雙方邊地的人民來說,互市帶來了一種更爲和平、穩定、持久的經濟聯繫,對唐王朝與周邊民族地區的經濟有互補與促進作用,也實現了農耕區與遊牧區物品的交換與流通,爲我國成爲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探索唐代外出使節的歷史地位,其影響力有多大? 第2張

2.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唐代交往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在史籍之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遣使來貢”和“獻方物”的字樣,而唐朝爲顯示其宗主國地位也會給所出使的民族地區首領和地區君主帶去大批的禮物。

在大唐王朝的輻射範圍內,各個民族地區首領對唐奉守“藩臣之禮”,通過朝貢貿易,蕃主向唐“貢獻”本國方物特產,唐王朝則回贈唐王朝的絲織品、茶葉、瓷器等,唐王朝“贈物”常數倍於所收到的貢品。如玄宗曾經“遣使齎絹綿八萬段,分賜奚與契丹。”

使節出使,除了攜帶所贈給對方的物品之外,也會帶去很多貨物出境貿易。如楊良瑤出使大食時就從各地市舶司帶去了大批貨物與沿海各國貿易。唐使朝貢貿易攜帶的大多是對方急需的物品,屬於貿易互補,通過這些使節的往來穿梭,客觀上促進了各地的經濟交流與經濟發展。

3. 民間貿易

由於唐代開放的交往政策和完善的交往體制,在兩國建立交往後,往往會有更大流量的民間貿易出現,這些雖然與唐使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這些使節的出使維護了各地區之間的友好關係,爲這些商人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交通環境,有利於民間貿易的繁榮,客觀上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

三、唐使對學術文化交流產生積極影響

使節不僅只在經濟領域起到重要作用,在文化交流與傳播方面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上文中提到,唐王朝選任承擔交往關係的官吏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自身的文化素質、文學素養需要過硬。所以,這些高素質的官員對唐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1. 文化典籍外傳

吐蕃、日本等國想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先進的政治制度、先進的禮儀規範等,都需要書籍。這些書籍有一部分是這些地區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時自行購買的,“開元初,又遣使來朝,因請儒士授經。詔四門助教趙玄默就鴻臚寺教之。乃遺玄默闊幅布以爲束脩之禮。題雲“白龜元年調布”。

人亦疑其僞。所得錫賚,盡市文籍,泛海而還。”這裏,日本的使臣就把自己所得的金銀賞賜全部購買了書籍。還有一些書籍是這些地區向唐王朝請求所索要的,比如新羅曾經派遣使者向大唐王朝求賜一部《唐禮》,於是唐王朝在不涉及機密的前提下,也會賜予他們。

嫁與吐蕃和親的金城公主也曾向母國索要過書籍,唐王朝恐吐蕃成肘腋之患,並不打算給他們像《論語》、《春秋》這類寫有治國方略的書籍,反而贈與他們一些《詩》、《書》等,以作教化之用的書籍。

2.學術交流

唐使出使周邊除了完成交往使命之外,也承擔着學術文化交流的職能。使者與對方朝堂朝臣均是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他們之間互相切磋,進行學術交流,有利於互相汲取對方文化的長處。唐朝帝王也希望在高素質的使臣出使他國之時,可以擴大唐王朝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與域外國家對唐王朝的仰慕之情。

3. 外域文化傳入唐王朝內部

頻繁的使節往來給唐王朝帶來了豐富的外域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新羅、百濟的朝鮮文化;日本的日本文化;突厥、回紇、吐蕃等西域文化等等,這些外域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的內涵得以豐富。唐代的胡服騎射、豐富的佛教文化都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四、唐使促進了對周邊交往、增進了解

正是由於唐王朝奉行更加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原與周邊的交流,尤其是唐與吐蕃、泥婆羅交流的深入,唐王朝開始逐漸爲更多的少數民族政權所知。屍羅逸多王瞭解到大唐“有顯德”之後主動遣使朝貢,這就是唐使節在出使的途中無形的向外部宣傳了唐王朝,加深了各個地區對大唐王朝的瞭解,使得唐朝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鞏固了自己在東亞國際圈的核心地位。

出使他國的使節會撰寫一些有關於異方見聞的書籍,唐人對於其他地區的瞭解很多是從這些書籍中來的,但是這些書籍大多都已經散佚,詳見兩唐書的《藝文志》。

這些書籍成爲當時唐朝瞭解其他地區的途徑,構成了許多唐人對外部世界的第一印象。這促進了雙方互相瞭解,有利於唐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豐富唐文化本身。出使他處的使節保持了唐王朝與各民族政權以及外域國家良好的交往關係,從而促進了與各地的交往,維護了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