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探索:古代人出行要準備多少東西?

歷史探索:古代人出行要準備多少東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人出行,一般帶個手機、充電器等就可以解決一系列問題,十分方便。但在古代,古人出行交通不便,沿途設施又不足,所以出個門需要準備很多東西,那麼你知道古人出行一般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嗎?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車馬錢糧

車馬一般是給顯貴人家準備的,窮人家只能準備點盤纏步行。

糧食和炊具也是出遠門必須要攜帶的。驛站雖然可以免費提供食住,但時長卻有限制。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就規定,如果公差在一處驛站滯留超過十天,驛站就不再提供飲食。西漢初年的這條律令應該也是沿襲戰國時期的。萬一因事在某處耽擱時日,就需要自己生火做飯了。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就是走到既無驛站又無逆旅(民營客棧)的荒郊野外,也得自己做飯。當年孔子一行被困於陳、蔡之間,子貢想辦法弄到了米,“顏回、仲由炊之於壞屋之下”。(《孔子家語·在厄》)策士蔡澤在韓、魏邊境時,“遇奪釜鬲於凃(通“途”)”,(《史記·蔡澤列傳》)說明他也是自帶炊具的。

除了車馬錢糧這些必需品外,達官貴人出行還會帶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夜裏照明用的燈具——行燈。甘肅平涼市廟莊戰國秦墓出土了一盞行燈,閉合狀態下高16.7釐米,開啓之後高30.2釐米,口徑11.3釐米。收合時,爲三足圓鼎。構造精巧,設計科學,使用方便,封口嚴密不溢油。當然,更多的生活用品可以沿途購買,戰國時期商業還是比較繁榮的。

歷史探索:古代人出行要準備多少東西?

其次,符節印信

古代官吏出行是住驛站的。

因公出差的官吏出門一定要帶好符節印信等官方憑證,這樣才能住進驛站。不同身份的人所持符節印信也各異,據《周禮》,符節中最貴重的是玉節和角節,材質分別爲玉石和犀牛角。考古文物中還出現了青銅材質的金屬節,目前出土有三件“龍節”、兩件“虎節”、兩件“鷹節”;此外,還有“雁節”、“馬節”、“熊節”等。這些節並不大,兩個虎節的厚度不過0.3釐米。有的節上會有字標明持節者的身份和待遇,如一件龍節上就有“王命命傳賃,一擔食之”字樣。李家浩先生指出“賃”就是租賃、僱傭的意思,即持節者是國君僱傭來專門從事驛傳的人員。一擔是持節者一個月的口糧,按每月三十天計,則驛站需要給持節者的口糧爲一天四升,約合今900毫升,摺合爲大米的話是一斤半左右。出土的秦簡《傳食律》還詳細規定了不同級別官吏每天的口糧,以及每個人能獲得的鹽、醬、菜數量和給馬的草料。這些詳細的標準也反映出當時各國驛站系統的發達。

歷史探索:古代人出行要準備多少東西? 第2張

第三,乾糧和綁腿布

平民百姓出門無法住驛站,吃住都需要自理。爲了省錢,平民遠行往往自帶乾糧,叫做“糗(讀qiǔ)糒(讀bèi)”。準備多少乾糧需要視行程遠近而定,《莊子·逍遙遊》說去城郊的人,只需要帶一日三餐;去百里之外的人,要在出發前連夜舂米準備乾糧;去千里之外的人,則需要用三個月的時間籌備糧食。不過,準備的乾糧過多會增加行李的重量,並不利於遠行,這三個月時間應該主要是用來籌備盤纏,因爲乾糧還可以在路上購買。道路沿途會有民營旅店,叫做逆旅,價位不同,條件各異。當然,還可以選擇借宿民宅。